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情趣”引航,依“学情”导引--童趣古诗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教学
1
作者 杨以军 于通元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19期61-64,共4页
童趣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为了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目标,依据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趣古诗加以梳理、整合,深入研究其教学价值与教学方法。童趣古诗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教学,应以“... 童趣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为了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目标,依据语文新课标课程理念,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趣古诗加以梳理、整合,深入研究其教学价值与教学方法。童趣古诗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教学,应以“情趣”引航,依据“学情”导引,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经历读、思、品、悟,获得审美体验,涵养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趣古诗 情趣 学情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下载PDF
学情·助力:成就“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 被引量:2
2
作者 杨以军 于通元 《语文教学通讯》 2021年第35期52-55,共4页
阐述“学情·助力”语文课堂的内涵、践行基础、课堂教学建构以及评价体系,旨在为教师的教学认知与筹划寻找学理性依据,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成就“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从而提升学之品质与教之质量。
关键词 “学情·助力”语文课堂 教学建构 评价体系
下载PDF
例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被引量:3
3
作者 于通元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1年第12期21-23,共3页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明晰、合理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指南针,又是控制教学行为的方向盘,其作用不言而喻。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明晰、合理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指南针,又是控制教学行为的方向盘,其作用不言而喻。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标的 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被引量:1
4
作者 于通元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X期26-28,共3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符合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符合新时代的教育教学需要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素养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能力 小学生 古诗文教学 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 语文教学大纲 综合学习能力
下载PDF
学情视角下语文学习范式的建构
5
作者 于通元 杨以军 《小学教学参考》 2020年第4期25-26,共2页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先做好学情分析,再根据学情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的教学范式。基于学情视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构建课前自主学习范式、课中合作学习范式和课后巩固练习范式,以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先做好学情分析,再根据学情构建适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的教学范式。基于学情视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构建课前自主学习范式、课中合作学习范式和课后巩固练习范式,以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助推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情视角 学习范式 自主学习
下载PDF
基于学情的教学:价值取向、核心特质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于通元 《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第3期53-56,共4页
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逐渐从原有的经验型的"想当然"向研究型的学情分析转向,从对静态的学情分析向动态的学情分析转身,从单一型的学情分析,向复合型的学情分析转变,这是基于学情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 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逐渐从原有的经验型的"想当然"向研究型的学情分析转向,从对静态的学情分析向动态的学情分析转身,从单一型的学情分析,向复合型的学情分析转变,这是基于学情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旨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理解学情的真正内涵与核心特质的基础上,构建"学情中心"实践体系和"学为中心"课堂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情 价值取向 核心特质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优化教材使用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7
作者 于通元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Z期35-36,共2页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教材研究的薄弱现状,浅述有效研究和使用教材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从"教科书与教材""课程教材与授业教材""教的教材与学的教材""教材的比较与编者的对话"&qu...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教材研究的薄弱现状,浅述有效研究和使用教材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从"教科书与教材""课程教材与授业教材""教的教材与学的教材""教材的比较与编者的对话""尊重教材与使用教材"五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和使用教材的理论认识,阐述"教科书不等于教材、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凭借、教材的视野不等于教学的视野,教材不是不可逾越"的操作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教科书 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
下载PDF
让“生本对话”走向深刻
8
作者 于通元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3年第11期74-75,共2页
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语文课堂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害怕教学过程出现“失控”“偏移”等现象,导致学生的阅读实践受教师思路的牵制,方法呆板,过程简化而失去了灵... 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语文课堂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害怕教学过程出现“失控”“偏移”等现象,导致学生的阅读实践受教师思路的牵制,方法呆板,过程简化而失去了灵性。因此,课堂应该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受到语言的趣味,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原旨。这种“对话”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去开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窗口,以实现深度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对话 课堂阅读 教学过程 阅读实践 “对话” 学生 教师 语文
下载PDF
从央视主持播报出错谈小学语文朗读的价值引导
9
作者 于通元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0年第8期36-37,共2页
央视主持人出错事例: 新闻一: 2008年4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郭志坚在播报17时的整点新闻时。被观众发现大念白字。在播报一段名为《我国圈养大熊猫依然难脱生存隐患》的新闻时,
关键词 主持人 价值引导 小学语文 央视 朗读 整点新闻 《新闻联播》 2008年
下载PDF
学情视角下教学行为的理据分析与实践
10
作者 于通元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9年第6期52-53,75,共3页
从学情视角审视课堂,既能发现学情缺位的三个维度,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着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建构三条实施路径:基于要求,教学需求向学习诉求敞开;把握学情,教学原点向教学远点瞭望;满足学情,个性成长向... 从学情视角审视课堂,既能发现学情缺位的三个维度,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着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建构三条实施路径:基于要求,教学需求向学习诉求敞开;把握学情,教学原点向教学远点瞭望;满足学情,个性成长向多元发展邀约。以达成学为主体、学为本位的落地与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情内涵 获取路径 教学价值
下载PDF
教材意识:教学价值视角的一种语境
11
作者 于通元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7年第1期67-69,共3页
教材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课程意识、目标意识、生命意识等一切与孩子成长有关的因素,都可以看成一个没有形状却又具有潜在走向的轨迹,是语文素养抽象化中的理想化模型。教材作为一种教学凭... 教材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课程意识、目标意识、生命意识等一切与孩子成长有关的因素,都可以看成一个没有形状却又具有潜在走向的轨迹,是语文素养抽象化中的理想化模型。教材作为一种教学凭借,自然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材意识自然就成为一切教学思想与行为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意识 课程走向 教学走向
下载PDF
指导学生寻找习作生活的“珍珠”
12
作者 于通元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5年第9期64-65,69,共3页
孩子们的生活五彩缤纷,但是到作文的时候,有的学生文思泉涌,有的学生却头脑空空,主要原因是他们之间存在着观察能力的差别。对此笔者认为。只要在生活中细细寻找,学会观察方法。就会发现处处都有闪烁的习作“珍珠”。
关键词 习作教学 生活经验 真情实感
下载PDF
让儿童的语言与思想相“依”为“命”
13
作者 于通元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5年第4期58-60,共3页
语言即思想,思想即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没有思想内容就不会产生语言文字,同样,语言文字一出现,必定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儿童语言和思想是互相依存,相"依"为"命","依"就好比是"唇""齿"相依,不可分割,语言与思... 语言即思想,思想即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没有思想内容就不会产生语言文字,同样,语言文字一出现,必定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儿童语言和思想是互相依存,相"依"为"命","依"就好比是"唇""齿"相依,不可分割,语言与思想是相对统一的整体;"命"就是同呼吸、共命运,语文教学就是要共同肩负起"实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教育并重"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思想 并重
下载PDF
让学生的精神阅读与语文本体教学和美共生
14
作者 于通元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3年第11期34-35,共2页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参与、精神享受的过程,学生只有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比心,才能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这就需要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展开心灵对话、积淀人文素养、获得审美享受、激发生...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参与、精神享受的过程,学生只有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比心,才能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这就需要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展开心灵对话、积淀人文素养、获得审美享受、激发生命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实现与语文本体教学的和美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阅读 语文本体教学 和美共生
下载PDF
教学内容的恰切性与理据——以苏教版《三打白骨精》一文为例
15
作者 杨军 于通元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9年第1期63-66,共4页
语文教学内容的恰切性是什么?判断教学内容是否恰切的理据又是什么?连续的追问,旨在让教师在选择、研制、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从对经验的默认转向对教学内容的学理分析和审视,由教学内容恰切的意识觉醒到对教学内容的品格追求。
关键词 小说教学 教学内容 恰切性 理据
下载PDF
课前预习:真正为“学”助力
16
作者 杨晓莉 于通元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9年第12期43-47,共5页
让预习落到实处,需要立足学情,优化课前预习策略:通过游戏、活动、自主设计,营造有趣味、有竞争性、自由开放的预习氛围,让学生爱上预习;通过关注预习任务的层次性、重视预习内容的序列性、观照预习主体的差异性,优化预习指导方法,让学... 让预习落到实处,需要立足学情,优化课前预习策略:通过游戏、活动、自主设计,营造有趣味、有竞争性、自由开放的预习氛围,让学生爱上预习;通过关注预习任务的层次性、重视预习内容的序列性、观照预习主体的差异性,优化预习指导方法,让学生勤于预习;通过设计“小确幸”,颁发“不一样的勋章”,打造个性化的“明星秀”,强化预习评价,让学生乐于预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前预习 氛围 指导方法 评价
下载PDF
探寻语文课堂的文化因素
17
作者 于通元 《小学语文教学》 2017年第11期42-43,共2页
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1.解读教材的文化坐标语文课堂里,学生应该感悟到的东西,是那些活跃在文字背... 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1.解读教材的文化坐标语文课堂里,学生应该感悟到的东西,是那些活跃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因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视野与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因素 语文课堂 教材解读 新课程教学 学科知识 语文学科 人文因素 人文精神
原文传递
课堂教学个性与教学共性的辩证关系
18
作者 于通元 《小学语文教学》 2015年第12期12-13,共2页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个性化教学,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这样的创新行为,值得提倡。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注意素材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而忽视了素材本身的指向性和科学性,改编素材的随意性较强,甚至发展到了“为改而改,...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个性化教学,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和开发,这样的创新行为,值得提倡。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注意素材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而忽视了素材本身的指向性和科学性,改编素材的随意性较强,甚至发展到了“为改而改,不改就体现不出创新”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个性 辩证 课堂 创新行为 个性化教学 实际教学 趣味性 生活性
原文传递
语文本体教学的“失语”现象与回归
19
作者 于通元 《小学语文教学》 2013年第12期47-48,共2页
“失语”在医学上是指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是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丧失。而本文所指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失语”现象,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失语 本体教学 回归 语言理解能力 表达能力 主要表现 脑血管
原文传递
构建“学情中心”的实践体系
20
作者 于通元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20年第11期91-91,共1页
从学生的主动发展、潜在发展与差异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学情,为教学目标、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展开找到学理性依据,建立正确的"学情中心"观。1.建构"学习圈"从行动归纳出经验,把经验升华为规律,再用规律指导行动,这就是... 从学生的主动发展、潜在发展与差异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学情,为教学目标、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展开找到学理性依据,建立正确的"学情中心"观。1.建构"学习圈"从行动归纳出经验,把经验升华为规律,再用规律指导行动,这就是著名的库伯"学习圈"。而我们也可以运用"学习圈",又可以称为"读书会""学习小组",这最早是一群朋友根据事先预定的题目或议题进行一种有方法、有组织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小组 学习圈 学情 读书会 实践体系 教学目标 规律指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