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磺酸在鱼类中的生物学功能 被引量:14
1
作者 于道德 郑永允 +3 位作者 宁璇璇 官曙光 任贵如 刘洪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6-91,共6页
牛磺酸(Taurine),又称为牛胆酸,是一种非蛋白氨基酸,无遗传密码子,不组成蛋白质和酶类,因最早于1827年从牛胆汁中分离而得名。牛磺酸系小分子含硫氨基酸,化学名为2.氨基乙磺酸,结构式为H2N-CH2-CH2-S03H,相对分子质量为125.... 牛磺酸(Taurine),又称为牛胆酸,是一种非蛋白氨基酸,无遗传密码子,不组成蛋白质和酶类,因最早于1827年从牛胆汁中分离而得名。牛磺酸系小分子含硫氨基酸,化学名为2.氨基乙磺酸,结构式为H2N-CH2-CH2-S03H,相对分子质量为125.4,常温常压下牛磺酸纯品为无色四面针状结晶,无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生物学功能 鱼类 非蛋白氨基酸 相对分子质量 遗传密码子 含硫氨基酸 氨基乙磺酸
下载PDF
黑棘鲷早期色素细胞发育与体色变化 被引量:17
2
作者 于道德 刘洪军 +3 位作者 关健 王其翔 官曙光 周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共7页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ph)以及鳃盖骨附近(32 dph)。黑色素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形状也由点状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雪花状为主,为幼体黑色素的发育过程;28 dph幼体黑色素完全被成体黑色素替代,形态上再次变为小点状。黄色素几乎伴随着黑色素的分布,色素细胞几乎无形态变化,最终被黑色素覆盖而不明显。初孵仔鱼,尾端6~8体节躯干部具有黑色素丛,构成了该鱼的种属特征。在28 dph,体色发育进入到模式形成期,首先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3个色素带,至40 dph共7条色素带形成,完成体色的模式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黑色素 黄色素 彩虹色素
下载PDF
杂交鲆(牙鲆♀×夏鲆♂)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于道德 肖志忠 +2 位作者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60,共6页
通过人工调控促使亲本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舍的性腺发育,人工干法授精获得杂交受精卵。杂交受精卵在温度为16.5~17.5℃,光照为100-400lx,微充气条件下孵化。对杂交鲆胚胎发育全... 通过人工调控促使亲本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舍的性腺发育,人工干法授精获得杂交受精卵。杂交受精卵在温度为16.5~17.5℃,光照为100-400lx,微充气条件下孵化。对杂交鲆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与牙鲆度夏鲆的胚胎发育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鲆卵裂方式与其他大部分硬骨鱼类一样,属于盘状卵裂。受精后经过2h30min进入2细胞期,7h45min进入囊胚期,15h10min进入原肠胚阶段,25h30min进入神经胚期,49h左右进入尾芽期。授精后63h左右发现初孵仔鱼,68h左右50%的仔鱼孵出。在杂交鲆的胚胎发育中,主要有2个发育特征与母本类似而与父本不同:视囊的出现要早于体节的分化;孵化前,仔鱼在卵膜内环绕卵黄囊不到1周。但是在其孵化时间上却与父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 杂交鲆 胚胎发育
下载PDF
贻贝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于道德 宁璇璇 +7 位作者 任贵如 官曙光 高翔 刘梦侠 李绍彬 关健 于发盛 刘洪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5-99,共5页
关键词 抗菌肽 STEINER 贻贝 杀菌活性 广谱高效 原生动物 杀伤作用 肿瘤细胞
下载PDF
微藻在海水鱼类苗种培育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于道德 宁璇璇 +8 位作者 郑永允 官曙光 任贵如 王娟 高翔 刘梦侠 李绍彬 关健 刘洪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5-240,共6页
主要从营养、促摄食以及益生作用三方面来综述微藻在海水鱼类苗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在海水鱼类苗种培育过程中,微藻(microalgae)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绿藻的应用常使养殖水体呈现绿色,被形象地称为绿水养殖(green water culture)模式... 主要从营养、促摄食以及益生作用三方面来综述微藻在海水鱼类苗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在海水鱼类苗种培育过程中,微藻(microalgae)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绿藻的应用常使养殖水体呈现绿色,被形象地称为绿水养殖(green water culture)模式。微藻的作用首先是作为营养源直接供给仔鱼营养,或通过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等生物饵料的富集或载体作用间接为仔鱼传递营养物质;微藻还可以通过提供微量营养元素在仔鱼摄食行为的建立、调节以及消化生理的刺激等方面发挥作用。除营养作用外,添加微藻还具有改善水质、增加水体混浊度和光对比度的作用,从而提高食饵的背景反差,增加海水仔鱼的摄食率。此外,微藻也可以调节养殖水体以及仔鱼肠道的微生态系统,维持水体及仔鱼肠道的菌群平衡,通过发挥益生作用减少病原菌的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营养 摄食 益生作用 微生态系统
下载PDF
黄海大头鳕胚胎发育过程 被引量:7
6
作者 于道德 刘名 +2 位作者 刘洪军 姜云荣 官曙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86,共7页
驯化野生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作为亲鱼,通过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两种方法获得受精卵,自然受精卵通过虹吸法收集。受精卵孵化条件为水温6~8℃,盐度32~33,pH7.8~8.2,微充气。在奥林巴斯SZ61解剖镜下对大头鳕的胚胎发育... 驯化野生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作为亲鱼,通过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两种方法获得受精卵,自然受精卵通过虹吸法收集。受精卵孵化条件为水温6~8℃,盐度32~33,pH7.8~8.2,微充气。在奥林巴斯SZ61解剖镜下对大头鳕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并使用CCD图像传感器拍照,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大头鳕受精卵为圆球形端黄卵,弱黏性,无油球,卵膜上具龟裂结构,卵子直径0.95~1.12mm,n=30,卵黄均匀透明。类似于大部分硬骨鱼类,其胚胎发育可分为胚盘形成期、卵裂期、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在水温6~8℃,盐度32~33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约336h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孵化出膜。在大头鳕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4个不同于其他硬骨鱼类的地方:(1)发现早期分裂球具有不规则现象;(2)很多胚胎发育过程不出现柯氏囊,有柯氏囊的胚胎仅占10%左右,且出现晚,消失快;(3)胚胎孵化为仔鱼与发育进程关联性不大,孵化的仔鱼有3种主要形态;(4)胚胎各个时期都有较高死亡率,以原肠期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 胚胎发育 柯氏囊
下载PDF
甲状腺激素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于道德 宁璇璇 +1 位作者 任贵如 刘洪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6-110,共5页
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存在于所有的脊椎动物中。研究表明,TH对哺乳类和两柄类的早期发育和变态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甲状腺激素 鱼类繁殖 脊椎动物 早期发育 哺乳类 氨酸 三碘
下载PDF
条斑星鲽生长与生态转化效率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于道德 肖志忠 +2 位作者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18,96,共5页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自然光照,水温为11~16.3℃),对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9.64g土5.98g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幼鱼1周年的生长和生态转化效率进行定期测定。结果显示:条斑星鲽的体长和体高在实验期间皆...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自然光照,水温为11~16.3℃),对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9.64g土5.98g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幼鱼1周年的生长和生态转化效率进行定期测定。结果显示:条斑星鲽的体长和体高在实验期间皆呈直线增长;体质量的增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呈指数生长,后期为直线增长。体长和体质量呈指数函数关系:W=10^-5 L^3.0226,r=0.9893。条斑星鲽幼鱼周年的生长率和生态转化效率都较高,属于高生长类型鱼类;生态转化效率周年波动范围是34.16%~91.07%,特定生长率的周年波动范围是0.170~1.5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 生态转换效率 特定生长率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侧孢短芽孢杆菌FAS05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病及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于道德 刘凯凯 +6 位作者 宋静静 郭少菁 朱安成 王晓璐 樊英 王友红 刘洪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4-153,共10页
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益生菌,但在水产养殖中鲜见报道。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侧孢短芽孢杆菌FAS05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抗病及免疫力的影响,以体重为(1.00±0.08) g的凡... 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益生菌,但在水产养殖中鲜见报道。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侧孢短芽孢杆菌FAS05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抗病及免疫力的影响,以体重为(1.00±0.08)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开展了28 d的养殖实验。实验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对虾,分别饲喂添加0 (C组,作为对照组)、10^(5)(BL1组)、10^(7)(BL2组)和10^(9)CFU/g(BL3组)侧孢短芽孢杆菌FAS05的实验饲料。结果显示,各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BL1和BL2组对虾的体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组(P<0.05);与C组相比,BL1~BL3组养殖水体的弧菌数显著降低(P<0.05);侵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后,BL1~BL3组存活率显著高于C组(P<0.05),BL1~BL3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C组相比,BL1~BL3组对虾血细胞吞噬率显著增加(P<0.05),而血细胞活性氧(ROS)产量显著降低(P<0.05);BL1~BL3组对虾的溶菌酶(LZM)、过氧化氢酶(CAT)和酸性磷酸酶(ACP)均显著高于C组(P<0.05),BL1~BL3组之间的LZM和ACP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BL2组对虾的酚氧化酶(PO)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BL1和BL2组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高于C组和BL3组(P<0.05)。研究表明,侧孢短芽孢杆菌FAS05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够促进对虾生长、激活免疫系统、提高抗病力和抑制周围环境弧菌生长,参考使用量为105CFU/g。在病害严重时,可以加大用量至107CFU/g,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侧孢短芽孢杆菌FAS05 生长 免疫 抗病
下载PDF
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37
10
作者 肖志忠 郑炯 +1 位作者 于道德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0,共6页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et Schlegel 1844)的受精卵为球形浮性卵,卵径为0.79~0.90mm,无色透明,油球一个,卵黄靠近动物极有龟裂结构。在22℃±0.5℃,盐度为30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1h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et Schlegel 1844)的受精卵为球形浮性卵,卵径为0.79~0.90mm,无色透明,油球一个,卵黄靠近动物极有龟裂结构。在22℃±0.5℃,盐度为30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1h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66~2.20mm,在背鳍膜的前边缘上有4~5个星状黑色素;1日龄仔鱼全长1.83~2.32mm,背鳍膜上黑色素异常明显;2日龄仔鱼,胸鳍原基出现,尾部鳍膜中间开始出现放射丝;3日龄仔鱼,背鳍膜上黑色素消失,上下颌开启,部分仔鱼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殆尽,鳔原基出现;5日龄仔鱼,胸鳍可垂直向外伸展,上下颌开启频繁;12日龄仔鱼,具有集群和趋光性;20日龄仔鱼,体前部呈黑色,在水中分散均匀,摄食旺盛。25日龄稚鱼,全长6.55~8.42mm,体前部开始出现黑色条带痕迹;30日龄稚鱼,头部眼的上缘由一横带,鱼体体侧出现3条黑褐色的横条带。40日龄幼鱼,全长15.50~35.55mm,鱼体体型与咸鱼相似,体侧有6~7条黑褐色的横条带。通过对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了解其卵胚及仔稚的发育规律和种属的特异性,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认识,而且对进一步进行条石鲷的生产育苗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Oplegnathusfasci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4) 胚胎 仔鱼 稚鱼 幼鱼
下载PDF
高浓度CO2引起的海水酸化对小珊瑚藻光合作用和钙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智广 李美真 +3 位作者 霍传林 于道德 张振冬 邵雁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9-705,共7页
为了探讨CO2海底封存潜在的渗漏危险对于海洋生物的可能影响,以大型钙化藻类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控光控温条件下,通过向培养海水充入CO2气体得到3种不同酸化程度的培养条件(pH 8.1、6.8和5.5),24h后比较藻... 为了探讨CO2海底封存潜在的渗漏危险对于海洋生物的可能影响,以大型钙化藻类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控光控温条件下,通过向培养海水充入CO2气体得到3种不同酸化程度的培养条件(pH 8.1、6.8和5.5),24h后比较藻体光合作用和钙化作用情况。结果显示:相对于自然海水培养条件(pH 8.1),在pH 6.8条件下培养的小珊瑚藻光合固碳速率得到了增强,而在pH 5.5条件下光合固碳速率则降低;随着酸化程度的增强,藻体的钙化固碳速率越来越低,在pH 5.5条件下甚至表现为负值[(-2.53±0.57)mg C g-1干重h-1];藻体颗粒无机碳(PI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比值随着酸化程度的加强而降低,这反映了酸化对光合和钙化作用的综合效应。快速光反应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酸化程度的增强,强光引起的光抑制程度越来越强;在酸化条件下,藻体的光饱和点显著降低,但pH 6.8和5.5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低光下的电子传递速率在pH 8.1和6.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H 5.5培养条件下显著降低;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在pH 6.8时最大,在pH 5.5时最低。以上结果说明,高浓度CO2引起的海水酸化显著地影响着小珊瑚藻的光合和钙化过程,不同的酸化程度下,藻体的光合、钙化反应不同,在较强的酸化程度下(pH 5.5),藻体的光合和钙化过程都将受到强烈的抑制,这些结果为认识CO2海底封存渗漏危险对海洋钙化藻类的可能影响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海水酸化 小珊瑚藻 光合作用 钙化作用 快速光反应曲线
下载PDF
六线鱼科鱼类特殊体色与繁殖特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文 于道德 +3 位作者 潘雷 张少春 高凤翔 胡发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2-136,共5页
六线鱼科(Hexagrammidae)隶属鲇形目(Scorpaeniformes),六线鱼亚目(Hexagrammoidei)。六线鱼属(Hexagrammos)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体具有多条侧线,由于其中的斑头鱼仅仅具有一条侧线而被另外立新属,斑头鱼属(agrammus),但是... 六线鱼科(Hexagrammidae)隶属鲇形目(Scorpaeniformes),六线鱼亚目(Hexagrammoidei)。六线鱼属(Hexagrammos)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体具有多条侧线,由于其中的斑头鱼仅仅具有一条侧线而被另外立新属,斑头鱼属(agrammus),但是更多的学者还是习惯于将斑头鱼归为六线鱼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繁殖特性 鱼科 体色 六线鱼 鲇形目 侧线 新属
下载PDF
硝酸钠浓度对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MACC/B226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梁英 麦康森 +1 位作者 孙世春 于道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51,共4页
在温度为22±1℃ ,盐度为28,硝酸钠浓度分别为75,375,750,1125,1500,1875mg/L的条件下 ,用F/2培养基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MACC/B226进行培养 ,测定了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实验结果表... 在温度为22±1℃ ,盐度为28,硝酸钠浓度分别为75,375,750,1125,1500,1875mg/L的条件下 ,用F/2培养基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MACC/B226进行培养 ,测定了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实验结果表明 ,在硝酸钠浓度为1125mg/L时 ,三角褐指藻相对生长率最高。在75~375mg/L之间二十碳五稀酸 (EPA)含量随着硝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375~1875mg/L之间EPA含量变化不大 ,在1875mg/L时达到最高值 (占总脂肪酸的12.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钠浓度 三角褐指藻 生长 脂肪酸组成 相对生长率 微藻饲料
下载PDF
条斑星鲽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受精卵的形态、生态和卵胚发育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肖志忠 于道德 +3 位作者 张修峰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1,共5页
条斑星鲽(Veyaspey moseri)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分离透明、无油球的悬浮卵。卵膜具粗波纹状的纹络。卵黄均匀,浅黄色或米黄色。卵径平均为1.70mm±0.02mm。卵黄囊径1.57mm±0.025mm。卵黄间隙狭窄,约为0.11mm。受精卵... 条斑星鲽(Veyaspey moseri)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分离透明、无油球的悬浮卵。卵膜具粗波纹状的纹络。卵黄均匀,浅黄色或米黄色。卵径平均为1.70mm±0.02mm。卵黄囊径1.57mm±0.025mm。卵黄间隙狭窄,约为0.11mm。受精卵的可孵化水温为6.0~11.0℃,最适孵化水温8.0~10.0℃。可孵化盐度为27.00~36.00,最适孵化盐度为33.00~35.00。受精卵在不同盐度的海水中,呈现不同的生态分布特征。在水温8.0~10.0℃,盐度33.00,光照500~6000Ix,pH值7.5~8.4的孵化条件下,受精卵约历时216h孵化出膜,出膜方式以头部首先破膜为主。优质卵的孵化率可迭90%以上。在条斑星鲽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期及原肠期以前的时期对温度的敏感性明显强于原口关闭后各个发育时期。卵胚卵裂期的不同步分裂现象要比其他硬骨鱼类提前,出现在第三次卵裂时期。多细胞期的裂球均一程度较低。在孵化育苗生产中,出现大量带有“空泡”的不正常的卵胚和前期仔鱼。该研究结果为比较鲆鲽鱼类早期发育过程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同时揭示作为冷温性鱼类条斑星鲽受精卵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规律,从而为该鱼种进一步大规模苗种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悬浮卵 胚胎发育
下载PDF
MS-222麻醉许氏平鲉幼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官曙光 关健 +5 位作者 刘洪军 郑永允 刘梦侠 高翔 于道德 张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105,共6页
研究和评估了使用不同浓度MS-222麻醉不同规格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的效果。根据行为特征可将幼鱼的麻醉程度分为6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幼鱼达到IV期麻醉之前呼吸频率略微增加,达到IV期麻醉时呼吸频率较明显下降。... 研究和评估了使用不同浓度MS-222麻醉不同规格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的效果。根据行为特征可将幼鱼的麻醉程度分为6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幼鱼达到IV期麻醉之前呼吸频率略微增加,达到IV期麻醉时呼吸频率较明显下降。低浓度MS-222对许氏平鲉幼鱼的呼吸频率影响较小,在质量浓度20~80 mg/L的MS-222液中3个规格的幼鱼呼吸频率较对照无显著差异;幼鱼在高质量浓度MS-222液(≥100 mg/L)中呼吸频率显著下降,甚至停止呼吸进入休克状态。浓度越高,幼鱼入麻时间越短,复苏用时越长;幼鱼个体规格越大,需麻醉时间越长,复苏用时也越长。MS-222麻醉全长28.5~95.0 mm许氏平鲉幼鱼的最佳质量浓度为80~100 mg/L。鱼体麻醉与死亡时刻间隔很短,达到IV期麻醉后应立即进行复苏,否则会导致鱼体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 MS-222 麻醉
下载PDF
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养殖群体的RAPD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尤锋 吴志昊 +7 位作者 李军 王波 徐冬冬 倪静 于道德 朱香萍 张培军 徐永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3-78,共6页
利用RAPD技术对星斑川鲽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将实验用星斑川鲽养殖群体的活鱼苗解剖,取其肌肉,高盐法抽提获得总DNA,质量鉴定和浓度测定后用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8个用于群体遗传学分析,共扩... 利用RAPD技术对星斑川鲽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将实验用星斑川鲽养殖群体的活鱼苗解剖,取其肌肉,高盐法抽提获得总DNA,质量鉴定和浓度测定后用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从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8个用于群体遗传学分析,共扩增出133条带,谱带大小为100~2000bp,大多数谱带分布在250~1000bp。多态谱带数为83,每个引物扩增谱带数为1~14条,平均为7条。多态谱带比例为62.41%,Shannon的信息指数和Nei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1和0.3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养殖群体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条斑星鲽免疫器官个体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肖志忠 于道德 +3 位作者 孙真真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8-92,共5页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从孵化后到变态完成(55~60日龄)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仔稚幼鱼早期发育中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实验表明;在13~15...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从孵化后到变态完成(55~60日龄)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仔稚幼鱼早期发育中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实验表明;在13~15℃,条斑星鲽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为肾脏、脾脏和胸腺。孵化后即出现肾脏原基,8日龄和12日龄分别出现脾脏和胸腺原基;而免疫器官淋巴化的先后顺序较为特殊,首先淋巴化的器官是头肾,其次为胸腺和脾脏,不同于大多数海水鱼类。在其免疫器官发生后期除头肾和脾脏外,在胸腺中同样出现黑色素巨嗜细胞中心,虽然在数量和形态上不如头肾和脾脏丰富。作者通过对条王醺星鲽免疫器官发生过程研究,初步了解了其免疫器官发生,成熟过程以及特点,为进一步开展条斑星鲽的规模化养殖,以及人工疫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免疫器官 头肾 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
下载PDF
美洲黑石斑精子超低温保存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洪军 官曙光 +2 位作者 刘清华 李军 于道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80,共5页
作者采用2 mL的冷存管和程序降温仪高效超低温保存美洲黑石斑(Centropristis striata L.)精子。分析比较了4种不同浓度抗冻剂15%DMSO(二甲基亚砜)、15%EG(乙二醇)、15%PG(丙二醇)和10%Meth(甲醇),5种降温速率(10,15,20,25,30℃/min)和5... 作者采用2 mL的冷存管和程序降温仪高效超低温保存美洲黑石斑(Centropristis striata L.)精子。分析比较了4种不同浓度抗冻剂15%DMSO(二甲基亚砜)、15%EG(乙二醇)、15%PG(丙二醇)和10%Meth(甲醇),5种降温速率(10,15,20,25,30℃/min)和5种解冻温度(30,35,40,45,50℃)对美洲黑石斑精子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Hanks’作为稀释液,15%DMSO、15%EG、15%PG作为抗冻剂,30℃/min的降温速率对精液进行超低温保存35℃水浴解冻,冻精激活后获得理想的运动率(>60%)。通过对抗冻剂、降温速率、解冻温度的筛选,作者建立了美洲黑石斑精液高效超低温保存的方法,并对冻精进行长期保存。美洲黑石斑精子超低温保存方法的建立对于海水鱼类精子库的建立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石斑(Centropristis striata L ) 精子低温保存 抗冻剂 精子活力
下载PDF
鱼类自残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洪军 官曙光 +3 位作者 于道德 宁璇璇 任贵如 郑永允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4-599,共6页
鱼类自残现象是鱼类之间相互残杀(食)的行为,除了遗传因素、鱼体的规格差异可引起自残现象外,大量的环境因素同样影响着自残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和强度。本文综述了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影响鱼类自残行为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营养状态、光... 鱼类自残现象是鱼类之间相互残杀(食)的行为,除了遗传因素、鱼体的规格差异可引起自残现象外,大量的环境因素同样影响着自残行为发生的时间、频率和强度。本文综述了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影响鱼类自残行为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营养状态、光照(强度、周期)和养殖密度等,并简单介绍了遗传背景对鱼类自残行为的影响。结合鱼类自残行为发生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减少鱼类自残行为发生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残现象 鱼类 集约化养殖
下载PDF
海洋酸化效应对海水鱼类的综合影响评述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洪军 张振东 +2 位作者 官曙光 于道德 郑永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33-3239,共7页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CO2浓度的升高,除了使全球温度升高外,导致的另一个严重生态问题——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受到社会各界包括科研界的高度重视,该领域的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是在近十年才发表出来的,目前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CO2浓度的升高,除了使全球温度升高外,导致的另一个严重生态问题——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受到社会各界包括科研界的高度重视,该领域的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是在近十年才发表出来的,目前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海洋酸化的研究涉及到很多学科的交叉包括化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等等。在生物学领域,海洋酸化主要围绕敏感物种,例如由碳酸钙形成贝壳或外骨骼的贝类,珊瑚礁群体等。鱼类作为海洋脊椎动物的代表生物类群,自身具有一定的酸碱平衡调节能力,但相关海洋酸化方向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尽管人们对于海洋酸化对鱼类的影响了解甚少,这并不说明海洋酸化对鱼类没有作用或者效应小,在相关研究逐步展开的同时,发现鱼类同样受到海洋酸化的危害,几乎涉及到鱼类整个生活史和几乎大部分生理过程,尤其是早期生活史的高度敏感。因此就目前国内外对此领域研究结果做综述,以期待业界同行能够对海水鱼类这个大的类群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二氧化碳 海水鱼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