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168例分析
1
作者 于金东 卞小云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7年第24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老年患者 病死率 老年人 临床并发症 危重型 低血压 实验室检查 早期临床表现 抗病毒
下载PDF
干预性措施阻断HBs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分析
2
作者 于金东 卞小云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7年第23期92-92,共1页
目的:分析干预性措施阻断HB-s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以提高HBsAg阳性孕妇母婴阻断率。方法:对36例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进行干预;对照组34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对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采取干预措施的HBsAg阳... 目的:分析干预性措施阻断HB-s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以提高HBsAg阳性孕妇母婴阻断率。方法:对36例无症状HBsAg阳性孕妇进行干预;对照组34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对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采取干预措施的HBsAg阳性孕妇,其婴儿HBsAg阳性率为8.3%,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儿HBsAg感染率61.7%。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采取干预性措施可降低婴儿感染率,故干预措施是目前阻断母婴传播后预防宫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性措施 HBSAG阳性孕妇 母婴传播
下载PDF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6例临床分析
3
作者 孙秀萍 于金东 王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6期3033-3034,共2页
关键词 肝炎 乙型/中药疗法 苦参碱/治疗应用
下载PDF
慢性重型肝炎凝血因子Ⅴ、Ⅶ、Ⅹ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春丽 于金东 +2 位作者 高涛 张月萍 徐建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269-271,共3页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前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后者分为早期、恢复期,采用血凝法动态检测两组各期及对照组中患者凝血因子Ⅴ、Ⅵ、...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前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后者分为早期、恢复期,采用血凝法动态检测两组各期及对照组中患者凝血因子Ⅴ、Ⅵ、Ⅹ的水平,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组早期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分别为34.64±2.89、20.96±2.23、42.62±3.28,中期分别为22.81±2.28、14.40±1.63、32.67±2.70,晚期分别为14.25±1.76、9.90±1.48、25.76±2.44,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肝功能受损程度加剧而呈进行性降低,其中19因子下降最明显。存活组早期3种因子水平分别为45.58±8.69、21.96±6.61、42.27±12.25,均显著低地正常对照组。恢复期中Ⅶ因子为68.85±31.74,Ⅹ因子为64.12±11.65,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Ⅴ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存活组与死亡组的早期Ⅴ因子的活性有显著性差异(t=2.44,P<0.05),而Ⅶ因子、Ⅹ因子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0.38、0.09,P>0.05)。结论:动态观察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的变化,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Ⅶ因子是较灵敏的指标,Ⅴ因子是判断预后的最好指标,由于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凝血因换Ⅴ 凝血因子Ⅶ 凝血因子Ⅹ
下载PDF
化学视域下运动健康与体育养生的融合探究--评《运动健康生物化学》
5
作者 于金东 周月媛 《化学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I0006-I0006,共1页
社会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体育养生文化得到了理论的充实与扩容,对引导人们健康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养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依然发挥着独特的影响,通过对体育... 社会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体育养生文化得到了理论的充实与扩容,对引导人们健康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养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依然发挥着独特的影响,通过对体育养生文化的研究与分析,使之与运动健康生物化学进行有机结合,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一条新的养生之路,丰富人们科学养生的渠道,进而提升当代社会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缓解因健康问题产生的社会焦虑,改善不良的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养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生物化学 社会焦虑 整体健康 健康状态 健康与体育 融合探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