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两次典型的冷涡暴雨天气成因对比分析
1
作者 刘子琪 云天 +1 位作者 姚帅 王宁 《气象灾害防御》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系列卫星及常规气象资料,从环流背景、环境场特征、中尺度对流系统等方面,对比分析了2010年7月27—28日(过程1)和2016年6月18—19日(过程2)两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过程1受块状副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系列卫星及常规气象资料,从环流背景、环境场特征、中尺度对流系统等方面,对比分析了2010年7月27—28日(过程1)和2016年6月18—19日(过程2)两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过程1受块状副热带高压影响,冷涡处于发展阶段,位置稳定少动,暴雨区水汽丰沛;过程2受带状副热带高压影响,冷涡相对较为孤立,处于减弱阶段,不易形成有组织的对流云系。过程1暖云厚度为过程2的两倍左右,且在水汽辐合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两次过程的中小尺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过程1发生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为“列车效应”,过程2则是受MαCS影响产生的局地暴雨。因季节不同而导致的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是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但相似的东北冷涡位置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过程2冷涡和地面气旋减弱,与处于发展阶段冷涡相比,近地面风力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水汽的蒸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锋面气旋 中尺度特征 TBB变化 吉林省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两场罕见冻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宁 云天 +2 位作者 布和朝鲁 王承伟 刘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7-1282,共16页
2020年11月17~20日(过程1)和2021年11月7~11日(过程2)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两场历史罕见的冻雨事件,给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造成了异常严重的灾害。本文利用NCEP/NCAR和EC-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要素实况和探空资料,对这两次冻雨过程进... 2020年11月17~20日(过程1)和2021年11月7~11日(过程2)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两场历史罕见的冻雨事件,给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造成了异常严重的灾害。本文利用NCEP/NCAR和EC-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要素实况和探空资料,对这两次冻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关键影响系统均为北上发展加强的江淮气旋,冻雨区均位于地面暖锋北部冷空气一侧的等压线密集带中。冻雨形成过程存在差异,过程1主要表现为先有地面降温形成“冷垫”,之后气旋携带的暖空气在“冷垫”上爬升并配合850 hPa暖锋维持;过程2则表现为大量暖湿空气向北输送,地面气温回升,850 hPa暖舌发展,被抬升的暖湿空气降落在前期较冷的下垫面上形成冻雨。冻雨发生时,水汽条件丰沛,并伴有上升速度和锋区的明显加强。温度层结呈现“冷—暖—冷”三明治型垂直分布特征,即低空有逆温层且有融化层和近地面有冻结层同时存在。两次过程均符合多数北方冻雨的“冰相融化”机制。过程1逆温层顶高度、逆温强度及最大融化层厚度均强于过程2,且逆温持续时间长,导致电线积冰厚度差异明显。地形对冻雨有一定的影响。最后提炼出一个东北冻雨天气的三维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江淮气旋 逆温层 冷垫 三维概念模型
下载PDF
融合出版语境下对“出版”定义的思考
3
作者 云天 《传播力研究》 2024年第20期139-141,共3页
随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不断突破,社会各个领域都呈现了以新兴技术为代表的行业改革趋势,融合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基于此,本文以融合出版为基调,关注“出版”定义的重塑。出版学应利用信息学的工具,从理论上研究独立的、特属于社会... 随着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不断突破,社会各个领域都呈现了以新兴技术为代表的行业改革趋势,融合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基于此,本文以融合出版为基调,关注“出版”定义的重塑。出版学应利用信息学的工具,从理论上研究独立的、特属于社会主义出版的“编码规则”。单纯用传播学理论难以解释出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出版学只有建立完整的学科,才能对我国的出版产业进行理论的分析与指导。而且只有认清出版在信息、知识和意义的传播过程中,只服务于“流通环节”的本质,才能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指导出版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出版语境 “出版”定义 思考
下载PDF
冷涡背景下吉林省双台风暴雨诊断分析
4
作者 范倩莹 唐登洪 +1 位作者 云天 姚帅 《陕西气象》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吉林省2018年8月23—26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天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受东北冷涡和台风(苏力)倒槽及双台...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吉林省2018年8月23—26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天气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受东北冷涡和台风(苏力)倒槽及双台风外围水汽影响,暴雨主要发生在吉林省中东部,第二阶段受冷涡诱发的低空低涡和减弱的台风(苏力)残余水汽影响,降水强度较第一阶段显著减弱,但影响范围较大;(2)第一阶段双台风外围的低空偏东风急流叠加形成来自日本海区域的暖湿水汽输送带,并在吉林省中东部强烈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3)第一阶段在冷暖平流作用下东北冷涡斜压发展加强与北上台风(苏力)倒槽相互作用在吉林省东南部产生暖锋锋生,斜压锋生下次级环流的发展及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显著,有利于降水强度增强,同时Q矢量锋生函数对暴雨落区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倒槽 冷涡 急流 暴雨 Q矢量锋生函数
下载PDF
东北冷涡减弱阶段强对流天气特征及触发机制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云天 王宁 +1 位作者 刘子琪 姚凯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2年第1期24-31,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0.25°×0.25°)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6年6月17—19日吉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涡减弱阶段,低空急流的移动和扰动、地面中尺...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0.25°×0.25°)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6年6月17—19日吉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涡减弱阶段,低空急流的移动和扰动、地面中尺度系统起到关键作用。根据东北冷涡强度的演变将此次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7日11时—18日17时)冷涡缓慢减弱,强降水伴随相对密集的冰雹和雷暴大风出现在中西部地区,热力条件强于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8日17时—19日23时)冷涡减弱为高空槽,强降水伴随相对较弱的对流出现在中南部地区,水汽条件优于第一阶段。(2)SI指数、CAPE值、θ;的高、低层差值等在第一阶段均出现了明显高于(或低于)第二阶段的峰值(或谷值),而第二阶段的湿层厚度远高于第一阶段,湿区范围也随之扩大。(3)两个阶段的主要触发条件均为低空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第一阶段辐合线和露点锋双重触发条件产生了直径较大的冰雹,密集降雹引发地面气温骤降和气压骤升,诱发阵风锋再次触发强对流;第二阶段地形抬升为降水的增幅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强对流天气 触发机制 阵风锋 地形抬升
下载PDF
1509号“灿鸿”台风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云天 王羽飞 王晓明 《气象灾害防御》 2016年第2期8-11,共4页
本文利用NCPE 1°×1°的再分析资料,结合自动加密雨量资料对1509号"灿鸿"台风在吉林东南部地区造成的暴雨天气的成因做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减弱的热带低压移动至合并加强的西风槽前,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引... 本文利用NCPE 1°×1°的再分析资料,结合自动加密雨量资料对1509号"灿鸿"台风在吉林东南部地区造成的暴雨天气的成因做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减弱的热带低压移动至合并加强的西风槽前,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引发强上升运动,低层的辐合和涡度的垂直变化导致强上升运动,上升运动的加强和减弱对应降水的强弱;由台风减弱形成的热带低压为暴雨过程提供丰沛的水汽,湿度、涡度和垂直运动的位置和能量锋区一致,强降水出现在能量锋区上;整层大气为静力稳定,而斜上升气流引发了中层的大气对流不稳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灿鸿”台风 暴雨 能量锋区 斜上升气流
下载PDF
吉林省短时强降雨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云天 杨紫超 +1 位作者 孙妍 孙钦宏 《气象灾害防御》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本文利用2005-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FY-2静止卫星云图资料,总结归纳了吉林省短时强降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它们的尺度、形态、生命史和云顶亮温(TBB)等特征,并根据共同发生发展的环境场和物理条件建立了概念模型,为短时预报预警... 本文利用2005-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FY-2静止卫星云图资料,总结归纳了吉林省短时强降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它们的尺度、形态、生命史和云顶亮温(TBB)等特征,并根据共同发生发展的环境场和物理条件建立了概念模型,为短时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云顶亮温 环境场和物理条件
下载PDF
冬季吉林省最低气温预报的评估与分析——以2016年12月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云天 付冬雪 +1 位作者 陈长胜 王宁 《气象灾害防御》 2017年第3期24-29,共6页
本文利用2016年12月中央台指导预报、吉林省多模式集成数据、吉林省指导预报和公众预报数据、FY-2G反演的云产品资料,以及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12月最低气温预报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并针对典型个例详细分析了最低气温预... 本文利用2016年12月中央台指导预报、吉林省多模式集成数据、吉林省指导预报和公众预报数据、FY-2G反演的云产品资料,以及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12月最低气温预报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并针对典型个例详细分析了最低气温预报偏差的成因。分析表明:吉林省最低气温的预报需要考虑温度平流、云盖对辐射的影响、风力大小所造成近地面的乱流,以及地形等因素。在锋面或者暖脊的影响下,需考虑锋面逆温。前一天的气温对未来最低气温的预报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中央台指导预报和多模式集成预报在中西部的预报效果较好,但是对复杂地形的东部地区预报效果较差。在升温初期地面的升温滞后于850h Pa,模式的预报效果很差。全省日最低气温的地区差异越大,模式预报的结果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低气温 气温预报 评估与分析
下载PDF
冷涡减弱阶段的强对流天气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云天 刘子琪 +1 位作者 王宁 刘海峰 《气象灾害防御》 2022年第4期30-34,共5页
利用卫星、雷达、区域站、NCEPFNL业务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6月17—19日吉林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中层明显的干冷空气卷入,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和适宜的0℃层、-20℃层的高度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垂直风切变偏小是... 利用卫星、雷达、区域站、NCEPFNL业务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6月17—19日吉林省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中层明显的干冷空气卷入,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和适宜的0℃层、-20℃层的高度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垂直风切变偏小是大冰雹概率较低的原因之一;中低层丰富的水汽,质心偏低且较强的反射率因子(>45 dBz),径向速度辐合,均是降水效率较高的特征,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多单体雷暴过程的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形成冷池,其前沿的阵风锋快速东移过程中出现大风天气,雷达回波上体现为多单体线状对流,同时伴有较大的径向速度和高空径向速度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强对流天气 触发机制 中尺度特征
下载PDF
2009年8月吉林省东南部霜冻天气分析
10
作者 云天 刘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8期9802-9804,共3页
[目的]分析2009年8月吉林省东南部霜冻天气。[方法]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从环流形势、天气要素特征等方面对2009年8月吉林省东南部霜冻天气的产生进行了分析。[结果]这是一次具有寒潮爆发性质... [目的]分析2009年8月吉林省东南部霜冻天气。[方法]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诊断方法,从环流形势、天气要素特征等方面对2009年8月吉林省东南部霜冻天气的产生进行了分析。[结果]这是一次具有寒潮爆发性质的强冷空气影响过程;前期高空形势稳定,吉林省高温少雨,后期极涡大槽加深发展,强冷空气南下,在大槽冷锋东移之后,冷空气在该省爆发;吉林省东南部地区霜冻天气产生条件是东亚大槽和强冷锋的过境、高空处在西北气流的控制之下,该省中东部850 hPa温度)≤4℃,冷高压中心强度达1 020 hPa,且位置恰处该省中东部地区,冷空气的控制时间≥36 h、48 h内降水<10 mm。[结论]这次过程中产生的天气条件和要素条件对今后夏季霜冻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天气 强冷空气 吉林省东南部
下载PDF
2019年7月吉林省一般降水预报偏差分析
11
作者 云天 慕秀香 +1 位作者 杜倩 朴美花 《气象灾害防御》 2020年第3期27-31,共5页
利用2019年7月吉林省短期指导预报和公众预报数据,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EC细网格模式(0.125°×0.125°)预报资料等分析了2019年7月一般降水预报出现显著偏差的原因,通过典型个例分析表明:大量的空报是直接导致7月一般... 利用2019年7月吉林省短期指导预报和公众预报数据,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EC细网格模式(0.125°×0.125°)预报资料等分析了2019年7月一般降水预报出现显著偏差的原因,通过典型个例分析表明:大量的空报是直接导致7月一般降水准确率严重偏低的主要原因;实况高空槽快速减弱,模式预报时效越临近,槽的移动越偏快,过程前期容易漏报,过程后期容易出现空报。实况500hPa环流场上东部有弱的暖湿高压,高压边缘受低层切变或辐合影响,有局地降水,特别是高压底部受偏东和东南风影响,模式预报容易出现空报。针对弱高压形势下的局地降水,模式预报对临近预报的调整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低涡底后部,弱气压场,南部暖湿条件大于西部,但动力不足,容易空报。过度依赖相对湿度预报也较容易出现空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降水 空报率 评估与分析
下载PDF
吉林省冬季逆温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12
作者 王晓明 云天 +2 位作者 张智勇 刘海峰 王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1-97,共7页
吉林省的三个探空站即长春、临江和延吉分别位于该省的中部平原、南部山区和东部盆地之中。利用三站探空资料,分析了吉林省冬季发生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逆温的统计特征、逆温属性以及逆温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逆温的发生频率平原... 吉林省的三个探空站即长春、临江和延吉分别位于该省的中部平原、南部山区和东部盆地之中。利用三站探空资料,分析了吉林省冬季发生逆温的时空分布特征、逆温的统计特征、逆温属性以及逆温的天气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逆温的发生频率平原最多、山区次之,盆地较少,强逆温的发生频率恰好与之相反;逆温底高平原多发生在近地面附近,山区多在400m以下,盆地多在200m以下;发生在近地面的强逆温层厚度一般多发生在1000m以下;逆温属性,平原和山区以辐射或下沉逆温为主,盆地则以辐射或下沉和平流逆温为主,同时指出了不同属性逆温的地面形势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逆温 地理环境 逆温特征 逆温天气特征
下载PDF
吉林省一场持续性暴雨成因及MCC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宁 王秀娟 +2 位作者 张硕 云天 冯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09-818,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8月14—17日吉林省持续性暴雨过程环流形势演变特征、暴雨成因及其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异常稳定...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8月14—17日吉林省持续性暴雨过程环流形势演变特征、暴雨成因及其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异常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中纬度锋区上先后有两次高空槽沿同一路径东移、重复影响吉林是造成持续性暴雨的重要原因。降水过程分为两个集中阶段,第一阶段以对流性强降水为主,θ_(se)锋区随高度向南倾斜,具有条件不稳定并且水汽充沛,形成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而第二阶段逐渐转为混合性强降水,θ_(se)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在水汽输送强度、降水时间及降水总量等方面均明显强于第一阶段。强降水发生期间,先后形成α中尺度对流云团或MCC,分3个阶段影响吉林省,在云团发展阶段,具有低层气旋式涡度伴随中尺度辐合,高层反气旋涡度伴随中尺度辐散的垂直结构,且上升速度明显,同时925 hPa超低空急流前端风速辐合的反复出现亦是暴雨持续发生可能的中尺度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水汽输送 θsc锋区 热动力条件 MCC垂直结构
下载PDF
1961-2010年吉林不同类型暴雪天气气候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晓明 孙妍 +3 位作者 云天 孙鸿雁 纪玲玲 倪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9-1148,共10页
利用1961-2010年冬季(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吉林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暴雪的时间演变规律、地域分布特征、地形对暴雪的影响,以及暴雪的影响系统及高空地面系统配置情况。结果表明,吉林暴雪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年际变率和... 利用1961-2010年冬季(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吉林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暴雪的时间演变规律、地域分布特征、地形对暴雪的影响,以及暴雪的影响系统及高空地面系统配置情况。结果表明,吉林暴雪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年际变率和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暴雪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冬季气温变化趋势一致。暴雪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10月、11月)和冬末春初(3月)。区域和大范围Ⅰ型暴雪3月最多,Ⅱ型暴雪10月最多。暴雪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地域特征明显,天气系统与长白山山脉的共同作用,使暴雪分布在长白山山脉的迎风坡,且山区明显多于大兴安岭的背风坡和平原地区。暴雪的高空影响系统以高空槽居首,冷涡次之,切变最少;受高空槽影响时,局地暴雪地面系统以低压倒槽为最多,区域和大范围暴雪则以华北及江淮气旋为最多;受高空冷涡影响时,局地暴雪的地面系统以蒙古气旋居首,区域和大范围暴雪则以低压倒槽最多。就地面系统而言,区域以上的Ⅰ型暴雪以华北气旋最多,Ⅱ型暴雪则以蒙古气旋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暴雪 Ⅱ型暴雪 气候学特征 影响系统 地形影响
下载PDF
吉林省短时强降雨天气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妍 杨紫超 +1 位作者 云天 孙钦宏 《气象灾害防御》 2015年第2期9-12,33,共5页
本文利用2005-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吉林省50个气象站43例短时强降雨从时空分布特征、影响系统、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0日-8月14日间,呈中部多、东西部... 本文利用2005-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吉林省50个气象站43例短时强降雨从时空分布特征、影响系统、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以及中尺度天气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0日-8月14日间,呈中部多、东西部少,相对平坦的区域多、山区少,盆地多于山区的特点。500h Pa影响系统主要有四类,即西风槽、切变、Ω型高压两侧槽或切变,以及冷涡四类。不同系统的形势配置和物理条件有一定差异,Micaps业务平台中的探空、环境物理参数和物理量指标对短时强降雨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雨 天气特征 高低空形势配置 环境物理参数
下载PDF
探空物理量在吉林省冰雹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妍 王晓明 +1 位作者 孙鸿雁 云天 《吉林气象》 2012年第2期5-8,25,共5页
运用1960-2010年的冰雹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吉林省冰雹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并针对2008-2010年间的冰雹天气过程中16个探空物理量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冰雹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并多集中在午后13-19时,冰雹在山区... 运用1960-2010年的冰雹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吉林省冰雹天气的时间、地域分布特征,并针对2008-2010年间的冰雹天气过程中16个探空物理量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冰雹天气多在春、夏季出现,并多集中在午后13-19时,冰雹在山区出现平均次数大于平原地区;适合的0℃层和-20℃层的高度、水汽条件、较好的对流不稳定条件和垂直上升运动都对冰雹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天气 时间分布 地域分布 物理量特征
下载PDF
“6.26”双阳鹿乡镇雷击伤人事故鉴定分析与启示
17
作者 王羽飞 吴非 +1 位作者 朱峰 云天 《吉林气象》 2013年第2期25-27,43,共4页
本文结合事故现场勘查和气象资料分析对2012年6月26日发生在双阳的一起雷击事故分析鉴定过程进行了论述。通过事故原因分析和鉴定结论得到一些启示,并对农村雷电灾害防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雷击伤人事故 气象资料 雷击事故现场勘查
下载PDF
春菜
18
作者 云天 《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 2002年第11期25-26,共2页
我想起幼时。村庄很贫寒,却很敏感。咕噜雁一叫,天气就变暖,土就解冻,棉衣就穿不住。阳沟黄嫩细翠的草,人们发觉,已有一寸长,绿着向四处蔓延。女人孩子就被男人从家里放出,蜂群样停落在山上,剜菜。我家没有大的女孩,就指使我去剜菜。父... 我想起幼时。村庄很贫寒,却很敏感。咕噜雁一叫,天气就变暖,土就解冻,棉衣就穿不住。阳沟黄嫩细翠的草,人们发觉,已有一寸长,绿着向四处蔓延。女人孩子就被男人从家里放出,蜂群样停落在山上,剜菜。我家没有大的女孩,就指使我去剜菜。父母上山前,将我背到已被人遛过几遍的苜蓿地,让我一面玩,一面剜些菜入饭。我便蹲在滋润的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菜 苜蓿 解冻 蜂群 天气 男人 村庄 父母 蔓延 敏感
下载PDF
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集合动力因子解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烨 云天 王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5期276-279,320,共5页
利用吉林省数值预报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系统资料和NCEP 1°×1°资料,针对2014年8月23~25日期间吉林省的几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落区预报与吉林省数值预报产品之集合动力因子进行解释应用。结果表明,集合动力因子对短时强降水... 利用吉林省数值预报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系统资料和NCEP 1°×1°资料,针对2014年8月23~25日期间吉林省的几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落区预报与吉林省数值预报产品之集合动力因子进行解释应用。结果表明,集合动力因子对短时强降水的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整体较实际落区偏西;集合动力因子预报的单中心对降水落区的指示意义比较明确,西部单中心因子较多;多数集合动力因子在降水过程中均表现为衰减过程,只有个别情况动力因子信号有所增强;山区集合动力因子表现为较弱信号时也有短时强降水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动力因子 短时强降水 落区 解释应用
下载PDF
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联用对原发性癫痫患者外周血TNF-αIL-2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庄俊鸿 云天 +1 位作者 王年臻 周治平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6期1007-1012,共6页
目的:研究探索疗效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复合使用对原发性癫痫患者外周血TNF、IL水平的影响和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次观察病例为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癫痫的患者150人,以就诊时间的前后编号,将参与研究的全部... 目的:研究探索疗效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复合使用对原发性癫痫患者外周血TNF、IL水平的影响和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次观察病例为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癫痫的患者150人,以就诊时间的前后编号,将参与研究的全部治疗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分别采用丙戊酸钠单独给药和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给药,并进行随访。对比两组脑电图结果好转时间及异常放电例数比例、治疗后发作频次、SES评价分数、外周血TNF-α、IL-2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疗效方面,观察组脑电图好转时间及异常放电比例方面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3个月及6个月发作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SES自尊评价平均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的观察组在外周血TNF-α和IL-2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并且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更高。结论: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联合使用对癫痫治疗有着良好而稳定的疗效,在降低血TNF-α和IL-2水平的同时,其使用的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此方法有效性与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丙戊酸钠 拉莫三嗪 TNF-Α IL-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