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检测尿肾损伤标志物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价值
1
作者 云晓滢 王菲菲 +1 位作者 陈春苗 李冰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9-627,共9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肾损伤标志物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开展早期DKD筛查提供依据。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type 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肾损伤标志物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开展早期DKD筛查提供依据。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UACR<30 mg/g)、早期DKD组(30 mg/g≤UACR≤300 mg/g)和临床DKD组(UACR>300 mg/g),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检测肾小球损伤标志物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Ig)、α2巨球蛋白,以及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尿肾损伤标志物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DKD(UACR>300 mg/g)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尿肾损伤标志物诊断早期DKD(30 mg/g≤UACR≤300 mg/g)的价值。结果该研究纳入116例T2DM患者,年龄(61.99±12.56)岁(30~91岁),男性79例(68.1%)。单纯糖尿病组44例(37.9%),早期DKD组27例(23.3%),临床DKD组45例(38.8%)。临床DKD组患者血肌酐(H=34.183,P<0.001)和血尿素氮(H=34.082,P<0.001)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早期DKD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球损伤标志物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Ig、α2巨球蛋白与血肌酐、血尿素氮、UACR均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均呈负相关(均P<0.05);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尿α1-MG、β2-MG、NAG、RBP、NGAL与血肌酐、血尿素氮、UACR均呈正相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均呈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140 mmHg(OR=1.033,95%CI 1.008~1.060,P=0.010)、高尿微量白蛋白(OR=1.018,95%CI 1.007~1.030,P=0.001)、高尿RBP(OR=1.309,95%CI 1.086~1.577,P=0.005)、高尿NGAL(OR=1.004,95%CI 1.000~1.008,P=0.037)、低血清白蛋白(OR=0.833,95%CI 0.749~0.926,P=0.001)及低尿Ig(OR=0.994,95%CI 0.990~0.999,P=0.018)均为DK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独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诊断早期DKD的曲线下面积(AUC=0.976,95%CI 0.955~0.997,P<0.001)最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6%、90.1%。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Ig+转铁蛋白+α2巨球蛋白+α1-MG+β2-MG+NAG+RBP+NGAL诊断早期DKD的AUC为0.986(95%CI 0.971~1.000,P<0.00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3%、98.5%,优于各项单独检测指标。进一步优化检测组合后,以尿微量白蛋白+β2-MG+NGAL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最佳(AUC=0.978,95%CI 0.958~0.999,P<0.00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5.6%、93.0%。结论相比各指标的单独检测,尿肾小球及肾小管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有更高的早期DKD诊断价值。尿微量白蛋白+β2-MG+NGAL联合检测诊断早期DKD的价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肾病 尿 肾损伤标志物 肾小球 肾小管
原文传递
传统法与改良法培养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原菌阳性率的比较及耐药性分析
2
作者 陈春苗 许志辉 +2 位作者 王菲菲 云晓滢 李冰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0-304,共5页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确诊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腹膜透析透出液样本,根据腹膜炎发生时间不同分为传统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确诊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腹膜透析透出液样本,根据腹膜炎发生时间不同分为传统法组(2021年)和改良法组(2022年)。传统法组仅采用传统法进行病原菌培养,改良法组同时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培养阳性时间、病原菌谱及耐药情况。结果显示,共223例(324例次)PDAP患者被纳入该研究,传统法组115例(168例次),改良法组108例(156例次)。改良法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传统法[84.62%(132/156)比69.23%(108/156),χ^(2)=18.903,P<0.001],病原菌培养阳性时间短于传统法[69.0(58.0,90.9)h比79.5(65.6,90.2)h,Z=2.061,P=0.039]。传统法组共培养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阳性(G+)菌69株(57.50%),革兰阴性(G-)菌46株(38.33%),真菌5株(4.17%);G+菌中常见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17株,14.17%)和唾液链球菌(10株,8.33%)。改良法组共培养病原菌134株,其中G+菌106株(79.10%),G-菌24株(17.91%),真菌4株(2.99%);G+菌中常见菌株为唾液链球菌(20株,14.93%)和表皮葡萄球菌(15株,11.19%)。G+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最高(50/85,58.82%),G-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21/35,60.00%),真菌仅对氟康唑耐药(1/9,11.11%)。提示改良法可提高腹膜透析透出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G+球菌为本中心PDAP的主要致病菌;苯唑西林和氨苄西林不宜作为本中心治疗PDAP的首选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炎 抗药性 细菌 病原菌 培养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