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求司马士风人格 创新传承文化精神——评王长顺教授《先秦士人与司马迁》
1
作者 亓娟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0期116-118,共3页
王长顺教授《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将司马迁放在先秦士人文化变迁的视域中予以观照,探讨先秦士人对司马迁的影响以及司马迁对先秦士人文化精神的继承、弘扬与创新。该书结构宏阔,论证精严,为研究《史记》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历史的纵深... 王长顺教授《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将司马迁放在先秦士人文化变迁的视域中予以观照,探讨先秦士人对司马迁的影响以及司马迁对先秦士人文化精神的继承、弘扬与创新。该书结构宏阔,论证精严,为研究《史记》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历史的纵深视域揭示了《史记》的生成及历史价值,在司马迁思想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和创获,对推动“史记学”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士人 士风 司马迁 史记
下载PDF
唐“胡部”乐考——兼及胡部与词体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亓娟莉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唐"胡部"乐是产生于初盛唐而盛行于中晚唐五代的一个新乐部,与"胡乐"并非一事。其音乐风格来自西凉乐,是西凉乐部在唐代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中融会发展而产生的;胡部立于乐部时间较晚,其乐器以丝竹为主,有歌有舞,亦... 唐"胡部"乐是产生于初盛唐而盛行于中晚唐五代的一个新乐部,与"胡乐"并非一事。其音乐风格来自西凉乐,是西凉乐部在唐代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中融会发展而产生的;胡部立于乐部时间较晚,其乐器以丝竹为主,有歌有舞,亦有坐部、立部之分。胡部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的盛行对研究唐代文学及词体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结合以上分析,论文从实证角度考察并指出了唐墓室壁画及敦煌石窟壁画中有关胡部乐的伎乐壁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部 乐部 乐器 词体 壁画
下载PDF
魏晋名士与古琴 被引量:4
3
作者 亓娟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67,共5页
魏晋时期,古琴得到了魏晋名士们的青睐,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再到两晋的大批名士,或琴书自娱,或琴酒消忧,又或鸣琴山林,以琴交友,士林好琴爱琴,蔚然成风。大量的证据表明,琴和琴乐在魏晋名士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魏晋时期,古琴得到了魏晋名士们的青睐,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再到两晋的大批名士,或琴书自娱,或琴酒消忧,又或鸣琴山林,以琴交友,士林好琴爱琴,蔚然成风。大量的证据表明,琴和琴乐在魏晋名士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影响和体现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风度,并最终成为“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名士 古琴 琴乐 魏晋风度
下载PDF
唐徐景安及其《历代乐仪》辑考 被引量:4
4
作者 亓娟莉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1,共6页
唐协律郎徐景安所撰《历代乐仪》久已亡佚,学界于其成书时间等未有定论,亦未就该书佚文作全面辑录整理。徐景安为宪宗至昭宗时人,《历代乐仪》成书最早在贞元末、元和初,最晚在昭宗时期。本文首次系统搜集整理了《历代乐仪》佚文,辑录佚... 唐协律郎徐景安所撰《历代乐仪》久已亡佚,学界于其成书时间等未有定论,亦未就该书佚文作全面辑录整理。徐景安为宪宗至昭宗时人,《历代乐仪》成书最早在贞元末、元和初,最晚在昭宗时期。本文首次系统搜集整理了《历代乐仪》佚文,辑录佚文18条1600余字,并就相关问题加以考辨,对研究唐代乐部、乐律、乐仪以及音乐史提供了新的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景安 历代乐仪 佚文 辑考
下载PDF
《大周正乐》辑考 被引量:3
5
作者 亓娟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20-125,共6页
《大周正乐》始修于后周显德五年(958),成书于显德六年(959),是五代时期重要的大型官修音乐文献,也是我国最早的通史性音乐百科全书。此书久已亡佚,本文从宋代文献中辑得其佚文62条,可为唐五代音乐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在文献价值方... 《大周正乐》始修于后周显德五年(958),成书于显德六年(959),是五代时期重要的大型官修音乐文献,也是我国最早的通史性音乐百科全书。此书久已亡佚,本文从宋代文献中辑得其佚文62条,可为唐五代音乐文学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在文献价值方面,该书的史料具有唯一性,其独创的编集体例对后世文献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周正乐 窦俨 佚文 辑录
下载PDF
唐人《古今乐纂》《乐纂》辑考——兼及隋代“汉乐坐部”史料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亓娟莉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3-168,共6页
就目前可见资料来看,《御览》等所见《古今乐纂》《乐纂》为唐人所撰,且可能是两部不同的音乐文献。《乐纂》成书略早于或与《通典》同时,就其佚文而言,以载录乐器、乐人为主;《古今乐纂》是一部综合性音乐文献,作者可能为乐府专业人员。
关键词 《古今乐纂》 《乐纂》 九部伎乐 汉乐坐部
下载PDF
《乐府杂录·熊罴部》考辨 被引量:2
7
作者 亓娟莉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8-171,共4页
《乐府杂录》一卷,唐段安节撰。此书传本较多,文字亦互有出入,清道光间钱熙祚曾对其详加校勘,收入《守山阁丛书》,是为今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所出通行本之底本。但其中仍有许多错谬之处。兹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据《守山... 《乐府杂录》一卷,唐段安节撰。此书传本较多,文字亦互有出入,清道光间钱熙祚曾对其详加校勘,收入《守山阁丛书》,是为今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所出通行本之底本。但其中仍有许多错谬之处。兹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印行的《乐府杂录》为底本(文中简称今本),对“熊罴部”一处讹误予以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 考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华书局 通行本 丛书 底本 校勘
下载PDF
乐府琴曲歌辞古题辨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亓娟莉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2-55,共4页
乐府琴曲歌辞"操"、"引"、"弄"、"畅"等古题在文学特征、音乐风格等方面呈现明显的类型化特点;而此特点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
关键词 乐府 辨析
下载PDF
两首涉董庭兰唐诗补笺 被引量:1
9
作者 亓娟莉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84-86,共3页
董庭兰是唐代重要琴家,唐诗中有多首涉及董庭兰。以诗史互证的方法,结合董庭兰生平及唐代古琴音乐对相关诗歌题目、创作时间加以补笺。
关键词 董庭兰 房琯 胡笳声 别董大
下载PDF
《乐府杂录》著者段安节生平考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亓娟莉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9-102,共4页
《乐府杂录》是现存唐代音乐文献,其撰者段安节表字大仪,生年约在文宗大和末、开成初,即大约公元836年前后,卒年约与唐亡时间相同。段安节娶温庭筠之女为妻,长期生活于唐长安,历仕国子司业、吏部郎中、沂王傅等职。
关键词 段安节 生卒 表字 仕履
下载PDF
《越裳操》本事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亓娟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5-78,共4页
乐府古诗《越裳操》屡见于典籍文献,从目前的资料看,"越裳"大约位于今越南中部一带,《越裳操》源自于古籍所载西周初年越裳氏献白稚一事。白稚来降在古代有祥瑞之义。而作为乐府古题,《越裳操》最晚在汉代就已经产生。
关键词 越裳操 白稚 本事 乐府古题
下载PDF
汉代古琴音乐的文化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亓娟莉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42-45,共4页
古琴在先秦时期主要为修身、治国之雅器,至汉代作为乐器本身的娱乐性有所增强。就《史记》等记载而言,较之西汉,东汉时期喜好古琴的士人明显增多,至汉末古琴逐渐成为名流士子乐道忘忧之器,甚或成为志行高迈、隐逸遁世的象征。
关键词 汉代 古琴 文化特征
下载PDF
也谈永明体与音乐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亓娟莉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4-28,共5页
"四声"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理论中,早在先秦两汉就有关于乐律"四声"的讨论,沈约声律"四声"理论同乐律"四声"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永明声律说中以四声作文的... "四声"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理论中,早在先秦两汉就有关于乐律"四声"的讨论,沈约声律"四声"理论同乐律"四声"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永明声律说中以四声作文的主张与传统音乐学"五声杂比"为乐的理论及方法非常接近,永明体平仄病犯等理论同乐论中"同声"、"异音"等理论亦相类似。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是永明声律说最直接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体 古代音乐理论 声律
下载PDF
赵耶利及其琴学贡献考论
14
作者 亓娟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赵耶利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古琴艺术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其生年在北周武成二年(560),身历北周、隋、唐三朝,卒于唐贞观十年(636)。赵耶利以琴技见重,又授徒传艺,在当时自成一派。其琴学论著丰富,首次论述了隋唐时期吴声、蜀声两种琴学流... 赵耶利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古琴艺术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其生年在北周武成二年(560),身历北周、隋、唐三朝,卒于唐贞观十年(636)。赵耶利以琴技见重,又授徒传艺,在当时自成一派。其琴学论著丰富,首次论述了隋唐时期吴声、蜀声两种琴学流派并指出其风格特点;撰修琴谱,推动了文字谱的发展及减字谱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古琴 赵耶利 论著 琴谱 琴学贡献
下载PDF
《乐府杂录》两处错简新考
15
作者 亓娟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0,共4页
《乐府杂录》是研究唐代乐舞及乐制的重要文献,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参用《乐书》等史料,对前人研究中存疑及待考的两段文字加以考辨,认为《驱傩》条下"御楼"一段文字当属错简文字,其正确位置应在《鼓吹部》;被前校勘者删减而附... 《乐府杂录》是研究唐代乐舞及乐制的重要文献,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参用《乐书》等史料,对前人研究中存疑及待考的两段文字加以考辨,认为《驱傩》条下"御楼"一段文字当属错简文字,其正确位置应在《鼓吹部》;被前校勘者删减而附于书末的"乐具库"一句当是《熊罴部》正文首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杂录》 金鸡竿 熊罴部 乐具库
下载PDF
谈永明声律理论与中国古代乐论
16
作者 亓娟莉 贺岩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81-83,共3页
"四声"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理论中,早在先秦两汉就有关于乐律"四声"的讨论。沈约声律"四声"理论同乐律"四声"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永明声律说中以四声作文的主... "四声"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理论中,早在先秦两汉就有关于乐律"四声"的讨论。沈约声律"四声"理论同乐律"四声"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永明声律说中以四声作文的主张与传统音乐学"五声杂比"为乐的理论及创作方法非常接近,永明体平仄病犯等理论同乐论中"同声"、"异音"等理论亦相类似。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是永明声律说最直接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体 音乐 五声 四声 声律
下载PDF
项目教学法在《古代汉语》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
17
作者 亓娟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15-117,共3页
将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于《古代汉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其实施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实施计划、项目实施与指导、成果评估及应用。项目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将项目式教学法应用于《古代汉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其实施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实施计划、项目实施与指导、成果评估及应用。项目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 教学法 《古代汉语》
下载PDF
皮日休涉琴诗文考
18
作者 亓娟莉 《乐府学》 2024年第1期120-126,共7页
晚唐文人皮日休曾与琴家陈康士交往,于乱世中慕而学琴,并为其琴曲撰写叙(序)文数十篇,《琴序九拍》是皮日休为琴曲《离骚谱》所撰序文。这组琴曲序文为探讨皮日休晚年创作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古琴及琴乐是皮、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唐文人皮日休曾与琴家陈康士交往,于乱世中慕而学琴,并为其琴曲撰写叙(序)文数十篇,《琴序九拍》是皮日休为琴曲《离骚谱》所撰序文。这组琴曲序文为探讨皮日休晚年创作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古琴及琴乐是皮、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以琴消遣自娱,几无传统士人以琴修身之意,反映了晚唐文人隐逸遁世的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日休 陈康士 陆龟蒙 琴叙 琴诗
原文传递
“乐”“药”“疗”词义及其关系探究
19
作者 张隽姣 亓娟莉 《汉字文化》 2024年第9期124-127,共4页
“乐”“药”“疗”的关系因其形、音、义与音乐疗法的关系而显得十分特殊,学界亦有“乐药同源”的说法。本文从同源词成立条件角度考察“乐”“药”“疗”的音义关系。语音方面,三者上古音相近,同时“乐”作为声符参与了“药”“疗”... “乐”“药”“疗”的关系因其形、音、义与音乐疗法的关系而显得十分特殊,学界亦有“乐药同源”的说法。本文从同源词成立条件角度考察“乐”“药”“疗”的音义关系。语音方面,三者上古音相近,同时“乐”作为声符参与了“药”“疗”的造字;意义方面,“乐”并不能引申为治疗义。文章认为“乐”为“药”“疗”的声符以及“乐”与“疗”为假借或通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药”“疗”本义 语音 词义 同源词
原文传递
《凉州曲》文献新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亓娟莉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6,共3页
本文以实证的方法,对有关《凉州曲》文献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看法。今传《乐府杂录.胡部》文字脱"凉州曲"曲名,直接导致一些学者的研究出现偏差;其次,考察和梳理《乐府杂录》中《凉州曲》由有"大遍者"到"... 本文以实证的方法,对有关《凉州曲》文献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看法。今传《乐府杂录.胡部》文字脱"凉州曲"曲名,直接导致一些学者的研究出现偏差;其次,考察和梳理《乐府杂录》中《凉州曲》由有"大遍者"到"大遍小者"再到今传本"大遍小遍"的讹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新唐书.礼乐志》中的两处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杂录》 凉州曲 大遍 小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