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黑碳特征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井安康 朱彬 +6 位作者 丁德平 赵德龙 严殊祺 戴明明 王媛敏 郭振东 康汉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585-3594,共10页
利用2016年中国气象局设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崇明东滩(DT).上海浦东(PD),安徽寿县(SX),浙江临安(LA)和浙江洪家(HJ)5个站点的BC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资料和污染物数据等,对该地区BC特征和来源展开研究.上海东滩,上海浦东,安徽寿县,浙江... 利用2016年中国气象局设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崇明东滩(DT).上海浦东(PD),安徽寿县(SX),浙江临安(LA)和浙江洪家(HJ)5个站点的BC观测资料,结合气象资料和污染物数据等,对该地区BC特征和来源展开研究.上海东滩,上海浦东,安徽寿县,浙江临安和浙江洪家5个站点BC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834±1713),(2410±1537),(2823±1759),(2651±1518)和(2544±1399)ng/m^3.上海东滩浓度较低,其他站点较为接近.各站点BC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上海崇明东滩冬季BC浓度高于其他季节.其他4个站点都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上海东滩四季BC日变化不明显,而其他站点四季BC浓度日变化的高值都出现在交通高峰期(06:00~09:00,18:00~21:00).上海浦东,安徽寿县,浙江临安和浙江洪家BC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燃煤.所有站点风速较低(风速<3m/s),BC受风速影响显著,风速越大,BC浓度越低.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BC平均浓度最高.潜在源区贡献(PSCF)的分析结果显示,冬夏两季长江三角洲5个站点BC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和浙江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来源分析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霾天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郭振东 朱彬 +2 位作者 王红磊 施双双 井安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28-938,共11页
于2016年12月13日~2017年1月5日采集了徐州、东山、南京、寿县4个站点的PM_(2.5)样品,分析了水溶性离子的组成及其来源,并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范围霾天气的形成消散及水溶性离子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徐州站... 于2016年12月13日~2017年1月5日采集了徐州、东山、南京、寿县4个站点的PM_(2.5)样品,分析了水溶性离子的组成及其来源,并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范围霾天气的形成消散及水溶性离子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徐州站PM_(2.5)平均质量浓度171.5μg/m^3,远高于其他3个站点,4个站点最主要的离子成分均为NO_3^-,SO_4^(2–),NH_4^+,Cl^-和Ca^(2+).在同一天气系统影响下,长江三角洲大范围区域污染物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在没有大的区域输送的静稳天气下,各站点离子浓度容易受局地源影响,徐州站受燃煤影响,南京站受化学工业源影响为主,2个站点以SO_4^(2–)为主,东山站三面环湖,Cl^-在静稳天气有大幅上升,达到了6.12μg/m^3,寿县站受当地农业活动氨排放影响,NH_4^+有大幅上升,达到了25.09μg/m^3.4个站点PM_(2.5)和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弱高压的均压场形势下,并伴随有逆温层出现时有利于污染物的累积.主成分分析发现4个站点二次转化对PM_(2.5)有着最大的贡献率,4个站点贡献率分别为39.83%、42.27%、50.56%和3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水溶性离子 来源解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