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殷墟村中村南田猎卜辞的初步整理与研究
1
作者 仇利萍 康艺阳 《殷都学刊》 2023年第4期16-21,共6页
《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是近期整理出版的重要甲骨资料,其中所见田猎卜辞设问简单,内容大多卜问田猎的时间和地点、参与者、采用何种狩猎手段、天气、收获、是否有灾等问题。经过初步整理发现,商王在田猎日的选择上是有一定倾向性的,... 《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是近期整理出版的重要甲骨资料,其中所见田猎卜辞设问简单,内容大多卜问田猎的时间和地点、参与者、采用何种狩猎手段、天气、收获、是否有灾等问题。经过初步整理发现,商王在田猎日的选择上是有一定倾向性的,田猎地点相对集中,参与者除商王外,还有尹、旅、某■等王朝官员和军事组织,这些内容进一步充实了以往的田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卜辞 村中村南 田猎
下载PDF
《国语》学的奠基与展望——近10年来《国语》研究述评
2
作者 仇利萍 杨世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42-146,156,共6页
作为先秦"语类"文体的代表,《国语》以国别为线索再现了西周、春秋时期不同地域间的社会风貌,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近10年来,学界一方面继续对其作者与成书年代、性质及价值等传统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展... 作为先秦"语类"文体的代表,《国语》以国别为线索再现了西周、春秋时期不同地域间的社会风貌,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近10年来,学界一方面继续对其作者与成书年代、性质及价值等传统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研究视野,利用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文学特质及思想内涵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各方面的研究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联,初步形成了"《国语》学"这一专门的学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国语》学 专题讨论 综合研究
下载PDF
论何焯对《汉书》的接受
3
作者 仇利萍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54,65,共5页
清初考据学家何焯对《汉书》的接受,通过考校和评点两方面体现于其著作《义门读书记》中。对《汉书》的接受,何氏并不仅限于对史文的考评,而更进一步"洞彻其表里,通核其时势",将纷繁复杂的汉代历史现象与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 清初考据学家何焯对《汉书》的接受,通过考校和评点两方面体现于其著作《义门读书记》中。对《汉书》的接受,何氏并不仅限于对史文的考评,而更进一步"洞彻其表里,通核其时势",将纷繁复杂的汉代历史现象与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加以统一性的思考,形成独特的"汉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焯 汉书 《义门读书记》 接受史学
下载PDF
再论“乾嘉时期宫中对旗下太监的掠夺”
4
作者 仇利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207-208,共2页
"旗下太监"一词,因八旗制度而属清朝特有,与"宫内太监"相对应,指服役于王公宗室及大臣宅第之内的太监。自乾嘉时期起,因宫内所需太监剧增,不敷使用,遂屡次出现宫中向王公大臣家中挑取太监之事。笔者以乾嘉时期宫内... "旗下太监"一词,因八旗制度而属清朝特有,与"宫内太监"相对应,指服役于王公宗室及大臣宅第之内的太监。自乾嘉时期起,因宫内所需太监剧增,不敷使用,遂屡次出现宫中向王公大臣家中挑取太监之事。笔者以乾嘉时期宫内太监不足额之原因、宫中对旗下太监的掠夺及其所揭示的本质为切入点,再论"乾嘉时期宫中对旗下太监的掠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时期 宫内太监 旗下太监
下载PDF
网络驱动的未识甲骨字特性及场景语义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焦清局 刘永革 +4 位作者 仇利萍 金园园 熊晶 刘国英 高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50,共9页
甲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可以极大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未识甲骨字的语义预测是甲骨学研究中最主要的问题,也是传统甲骨学研究中最棘手的问题。现有的计算机技术辅助研究方法无法预测未识甲骨字的语义。利用复杂网络... 甲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可以极大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未识甲骨字的语义预测是甲骨学研究中最主要的问题,也是传统甲骨学研究中最棘手的问题。现有的计算机技术辅助研究方法无法预测未识甲骨字的语义。利用复杂网络对甲骨文进行了抽象和理解,并对未识甲骨字的场景语义进行预测。首先,以甲骨拓片为基础数据,通过建模构建甲骨字网络;其次,在甲骨字网络之上,分析未识甲骨字的重要性、信息丰富度、闭合性等特性,为预测未识甲骨字的场景语义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根据网络特性和甲骨拓片的上下文语境预测未识甲骨字的场景语义。构建的未识甲骨字特性体系以及预测未识甲骨字的场景语义思路为破译其他未识甲骨字的语义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推动甲骨文考释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场景语义 复杂网络 预测
下载PDF
《国语》诸“语”思想探析
6
作者 仇利萍 《殷都学刊》 2016年第4期27-31,共5页
《国语》以国别形式分述八国片段史事,每国一语,诸"语"以记言为主,有侧重地收录了各国国君、臣子或大夫间的对话或议论,反映了他们对政治、经济、礼制、哲学、宗教等问题的看法,同时也流露出当时社会的思想倾向,集中体现为天... 《国语》以国别形式分述八国片段史事,每国一语,诸"语"以记言为主,有侧重地收录了各国国君、臣子或大夫间的对话或议论,反映了他们对政治、经济、礼制、哲学、宗教等问题的看法,同时也流露出当时社会的思想倾向,集中体现为天人观念、礼乐观念、伦理观念、经济思想及军事思想5个方面,不但反映了先秦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后世的继承与纳新,为其后出现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诸语思想 百家争鸣
下载PDF
“自得”与“宗旨”:《国语》语体特征析论 被引量:2
7
作者 仇利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5-38,共4页
从编辑学角度而言,《国语》的成书并非简单的史料汇编,编撰者以其独特的编撰体例和方法使"资治"、"垂法"的意旨通贯始末,奠定了全书的思想基调。通过对其篇章结构、叙述方法、资料来源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窥探《国语... 从编辑学角度而言,《国语》的成书并非简单的史料汇编,编撰者以其独特的编撰体例和方法使"资治"、"垂法"的意旨通贯始末,奠定了全书的思想基调。通过对其篇章结构、叙述方法、资料来源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窥探《国语》"以国为别,各自纪年"、"以语为主,籍事寓言"、"依经立说,礼定是非"、"传而兼史,通经致用"的编撰理念,也是其相较其他语类史书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语体 编撰理念
下载PDF
援古与通变:谭沄《国语释地》考释成就析论
8
作者 仇利萍 黄俊棚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2-118,158,159,共9页
清儒谭沄精通舆地,撰有《国语释地》三卷,专释《国语》所涉八语历史源流、地名沿革及山川水道变迁。其考证方法以征引旧说、辨方析理为主,并将梳理古今地名沿革作为重点,承继和发展了前贤学者在《国语》地理方面的考释成果,对《国语》... 清儒谭沄精通舆地,撰有《国语释地》三卷,专释《国语》所涉八语历史源流、地名沿革及山川水道变迁。其考证方法以征引旧说、辨方析理为主,并将梳理古今地名沿革作为重点,承继和发展了前贤学者在《国语》地理方面的考释成果,对《国语》韦注有一定的补阙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沄 《国语释地》 地理考证 韦注
原文传递
儒家思想与经世致用——“第三届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学术综述 被引量:2
9
作者 仇利萍 《儒藏论坛》 2012年第1期345-353,共9页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孟学会、四川大学、台湾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儒学的经世致用'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于2012年5月19日至20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经过两岸学者的对话与讨论,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系统... 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孟学会、四川大学、台湾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儒学的经世致用'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于2012年5月19日至20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经过两岸学者的对话与讨论,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系统梳理和阐释了儒学的社会关怀与经世致用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对历代名儒的社会实践进行了总结反思;另一方面,有的学者创造性地吸收儒家思想精华,将研究领域与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突出了儒学经世思想的时代效用。最后,与会学者还就儒学的传承与普及问题积极献言献策,奠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世致用 儒学 当代价值
原文传递
公序本《国语》流传考
10
作者 仇利萍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91,157,共8页
北宋至清代中期,《国语》的流传以公序本为主。其自北宋治平元年国子监初刊后,在南宋至清各个时期皆有不同程度的再刊和翻刻,其中尤以明代为盛,形成独立的公序本系统,一方面大大普及了《国语》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因翻刻较多,渐失原貌,致... 北宋至清代中期,《国语》的流传以公序本为主。其自北宋治平元年国子监初刊后,在南宋至清各个时期皆有不同程度的再刊和翻刻,其中尤以明代为盛,形成独立的公序本系统,一方面大大普及了《国语》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因翻刻较多,渐失原貌,致使后人对其多有不满。实则《国语》明道本与公序本各有长短,应当相互参校、定其瑕瑜,以求其原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公序本 流传
原文传递
清代《国语》辑佚成就钩沉
11
作者 仇利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1年第6期45-52,86,共9页
清代学者关于《国语》的辑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语》佚文的辑佚,一是对汉晋时期《国语》注解的辑佚,其中又以后者为重。在清人所辑汉晋佚注中,汪远孙《国语三君注辑存》搜集内容最为完善,之后的马国翰、王谟、黄奭王仁俊等有... 清代学者关于《国语》的辑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语》佚文的辑佚,一是对汉晋时期《国语》注解的辑佚,其中又以后者为重。在清人所辑汉晋佚注中,汪远孙《国语三君注辑存》搜集内容最为完善,之后的马国翰、王谟、黄奭王仁俊等有所补充,对我们今天整理和注解《国语》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注解 辑佚 清代
原文传递
承继与演绎:清代《国语》研究成果评析
12
作者 仇利萍 《儒藏论坛》 2020年第1期72-84,共13页
清人的《国语》研究是《国语》学史上的重要阶段。从清初到乾嘉时期,再到道咸以后的晚清,清人《国语》研究的轨迹与清代学术的演化大体同步。特别是乾嘉时期,《国语》研究在音韵训诂、文字校勘、文本辑佚方面有所突破,呈现出学术视角的... 清人的《国语》研究是《国语》学史上的重要阶段。从清初到乾嘉时期,再到道咸以后的晚清,清人《国语》研究的轨迹与清代学术的演化大体同步。特别是乾嘉时期,《国语》研究在音韵训诂、文字校勘、文本辑佚方面有所突破,呈现出学术视角的多样性。道咸以后,在今文经学和汉学并存的背景下,《国语》不足以阐发思想,只在训诂、辑佚方面继续前行,出现了一些集大成的注疏之作。清代《国语》研究在注疏、校勘、辑佚方面均取得突出的成就,不仅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演绎,同时也超越了前代,推动了《国语》研究的发展与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国语》 注释 辑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