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维革命与实践升维: ChatGPT的“技术调节”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武沛颍 仇筠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6,共8页
技术哲学家彼得·保罗·维贝克在《将技术道德化:理解与设计物的道德》一书中提出了“技术调节”的哲学分析路径,并区分了聚焦于知觉的经验调节和聚焦于实践的实践调节两种视角。在经验层面,ChatGPT是一种大模型基础上概率性的... 技术哲学家彼得·保罗·维贝克在《将技术道德化:理解与设计物的道德》一书中提出了“技术调节”的哲学分析路径,并区分了聚焦于知觉的经验调节和聚焦于实践的实践调节两种视角。在经验层面,ChatGPT是一种大模型基础上概率性的语言实践,其提供的信息起到了中介化现实的作用,给人类带来思维变革与认知重塑。在实践层面,ChatGPT带来了人机共生的具身实践和权力格局的重新分配。ChatGPT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当是组合进化以通向通用人工智能,面对ChatGPT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工智能治理工具亟待被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技术调节 智能伦理
下载PDF
国际传播的零界面:智能音箱Alexa“聊新闻”评估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仇筠茜 张鸿茹 韩萌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3年第3期115-134,共20页
本文以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Alexa智能音箱为研究对象,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监测收集到的新闻问答对话构建语料库,分析其“聊新闻”的特征。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音箱与人类用户展开无界面的新闻对话流,技术上是将一系列基于声音的“询... 本文以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Alexa智能音箱为研究对象,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监测收集到的新闻问答对话构建语料库,分析其“聊新闻”的特征。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音箱与人类用户展开无界面的新闻对话流,技术上是将一系列基于声音的“询问—回答”单元连接起来。智能音箱在“聊新闻”中表现出的主体性体现在它对于新闻对话的引导,人机传播关系渐具对称性。在国际新闻的视角下,Alexa聊新闻时表现出四个层次引导逻辑:关键词引导、话题引导、情绪引导、价值引导。价值引导隐蔽嵌入智能语音音箱赖以运作的数据库和推荐算法。零界面的国际传播并非真的无界面,而是将界面后置到了新闻传播的基础设施中,而且现阶段存在着消息来源同质、语料库偏狭等问题。基于上述发现,本文对智能媒体时代我国大型媒介活动的国际新闻分发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国际新闻 人机传播 奥运会 价值观 计算传播
下载PDF
“群”与“圈子”:互联网公益行动组织机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仇筠茜 《全球传媒学刊》 2015年第3期73-91,共19页
社交媒体固有的技术特征,隐喻着不同的公益行动的组织模式。通过555份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社交媒体促成公共参与意愿个体以"群"(swarm)和"圈子"(clique)两种逻辑形成,分别与公共行动者的"信息化... 社交媒体固有的技术特征,隐喻着不同的公益行动的组织模式。通过555份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社交媒体促成公共参与意愿个体以"群"(swarm)和"圈子"(clique)两种逻辑形成,分别与公共行动者的"信息化"与"社交化"媒介使用偏向相对应。本土的"关系"文化投射到网络行动中,因此社交偏向和信息偏向的媒介使用,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圈子"表现出更高的相关性,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质化资料初步分析原因。在"群"逻辑中,行动组织的原点是符合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微媒体事件",但这一原点与公益的常态化、专业化发展相矛盾,造成公益传播的两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公共参与 网络行动 公益传播 社会资本
下载PDF
独白、对话与推送——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天津爆炸案报道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仇筠茜 韩淼 《对外传播》 2015年第9期60-62,共3页
2015年8月12日23时20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的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与这一消息同时快速扩散的是附近居民用手机拍摄的爆炸现场视频和图片,人们通过社交媒体“零时差”、“零距离”地进行报道,灾害现场及辐... 2015年8月12日23时20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的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与这一消息同时快速扩散的是附近居民用手机拍摄的爆炸现场视频和图片,人们通过社交媒体“零时差”、“零距离”地进行报道,灾害现场及辐射地区的状况大量地、实时地在互联网络和电信网络中交替传播,传统新闻媒体在时效性和接近性等方面难望其项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新闻媒体 天津滨海新区 爆炸案 报道分析 社交 新华社 独白 海外
下载PDF
微博传播:“弱关系”与群体智慧的力量 被引量:24
5
作者 陈昌凤 仇筠茜 《新闻爱好者》 2013年第3期18-20,共3页
微博体现了第二代门户网的理念和特质,以个体及网络社群为中心,彰显个性化,强调个体信息和思想智慧的呈现、交流与平等交往;它发掘大众的智慧,体现了网络社会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微博等社交媒体改写了社会文化和传播观念,其对传播的革命... 微博体现了第二代门户网的理念和特质,以个体及网络社群为中心,彰显个性化,强调个体信息和思想智慧的呈现、交流与平等交往;它发掘大众的智慧,体现了网络社会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微博等社交媒体改写了社会文化和传播观念,其对传播的革命性变革是自下而上和"去中心化"。这些都是中国微博得以崛起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借鉴国外社交媒体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的创新,对中国微博的勃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微博还正在改变着社会关系,使原有的未受重视的社会"弱关系"的作用得以凸显,这种"弱关系"甚至还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信任关系。微博群体力量需要用合理的引导、宽松而有度的条件去孕育,以让它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WEB2 0 分享弱关系
下载PDF
新型主流媒体新闻中军人身份认同建构的情感化——基于《人民日报》微博与主报军人报道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常媛媛 曾庆香 仇筠茜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45,共5页
通过对《人民日报》微博与主报军人报道的对比分析发现,新型主流媒体新闻中军人身份认同建构的情感类型趋向多样,情感强度更大。新闻的情感强度、情感类型数量与传播力并不相关,而不同新闻主题与新闻报道形式的传播力表现出较显著的差... 通过对《人民日报》微博与主报军人报道的对比分析发现,新型主流媒体新闻中军人身份认同建构的情感类型趋向多样,情感强度更大。新闻的情感强度、情感类型数量与传播力并不相关,而不同新闻主题与新闻报道形式的传播力表现出较显著的差异。新闻报道通过不同的情感类型传达了军人的身份位置,完成军人从“扁形人物”到“圆形人物”的塑造;通过对身份“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兼顾,以同情机制唤醒身份认同;通过图片尤其是视频中符号元素的大量使用,赋予“情感能量”与“道德品质”,建构军人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情感化 军人报道 新型主流媒体 《人民日报》
下载PDF
大数据思维下的新闻业创新——英美新闻业的数据化探索 被引量:31
7
作者 仇筠茜 陈昌凤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14,共3页
“大数据”(BigData,MassiveDatasets)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其主要特点是四个“V”:Volume(数据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样),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 “大数据”(BigData,MassiveDatasets)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其主要特点是四个“V”:Volume(数据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样),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华尔街日报》在2012年1月刊文声称:人类正处于三场宏大技术变革的开端,即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革命。。同年2月13日((纽约时报》网站刊出题为《大数据时代》(AgeofB哲Data)的文章,宣称:“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业 数据化 《华尔街日报》 创新 思维 软件工具 数据类型 技术变革
原文传递
新闻策展:“微媒体”环境下突发新闻报道及伦理分析--以美国马拉松爆炸案报道为例 被引量:36
8
作者 仇筠茜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3-130,共8页
本文通过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突发新闻报道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以移动式、社交式、公民式为特征的"微媒体"概念。在对西方主流媒体的应对策略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从"新闻把关"发展到"新闻看门"直... 本文通过对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突发新闻报道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以移动式、社交式、公民式为特征的"微媒体"概念。在对西方主流媒体的应对策略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出从"新闻把关"发展到"新闻看门"直至"新闻策展"的实践操作及其理论基础。论文进一步结合波士顿爆炸案报道案例对"新闻策展"作为一种"微媒体"环境下的突发新闻报道方案作出剖析,将其策略归纳为逻辑整合、语境解读、细节描述三个步骤。与此同时,基于对"网状新闻界"实践的理论反思,提出"实用主义"与"适时缄默"原则能够为策展式报道突发新闻提供伦理层面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新闻策展 新闻界 社交媒体 突发新闻
原文传递
再造信任:数字新闻生态下新闻回避的路径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3
9
作者 仇筠茜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25,共10页
数字新闻生态具有高选择性的特征,这一方面让读者做出自主的新闻阅读选择,但也可能让用户难以承受信息超载、真相难辨而采取新闻回避。新闻回避可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区间内新闻暴露的持续性降低,包含无意的新闻不消费、有意的选择性新闻... 数字新闻生态具有高选择性的特征,这一方面让读者做出自主的新闻阅读选择,但也可能让用户难以承受信息超载、真相难辨而采取新闻回避。新闻回避可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区间内新闻暴露的持续性降低,包含无意的新闻不消费、有意的选择性新闻消费、有意的全盘拒绝新闻消费三种类型。文章以制度研究中的社会信任为线索,从属性、过程和系统三维框架来分析当前数字新闻生态中的新闻回避现象,进而梳理新闻回避的三条路径及其表现,即个体特征层面的属性路径,互动机制层面的过程路径和公共信息关系层面的生态路径。文章最后提出以信任为枢纽来重建新闻生态的建议,包括突显机构媒体专业化特征、平衡过程透明和参与透明度,以此来建设数字新闻生态的系统性信任,从而让新闻更有机地融入人民大众的日常认知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回避 数字新闻学 新闻生态 媒体公信力
原文传递
信息生态设计者:数字新闻治理的第三种规范性站位 被引量:6
10
作者 仇筠茜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9-78,共10页
全球化的数字新闻业态中,媒介伦理的规范性理论受假消息、仇恨言论、价值极化的挑战。重建数字新闻治理的规范理论,需对治理主体(谁治理)、治理原则(怎么治理)和治理站位(治理主体间关系)做出阐明,并重点考察社交媒体平台在数字新闻治... 全球化的数字新闻业态中,媒介伦理的规范性理论受假消息、仇恨言论、价值极化的挑战。重建数字新闻治理的规范理论,需对治理主体(谁治理)、治理原则(怎么治理)和治理站位(治理主体间关系)做出阐明,并重点考察社交媒体平台在数字新闻治理中的角色。分析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两大平台的内容治理,本文归纳出平台数字新闻治理的两种规范性站位,而且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从"协调者"向"规制者"站位的偏移,但无奈却引出了更严重的价值协调困境。鉴于此,"(信息生态)设计者"(Designer)作为数字新闻治理的第三种规范性站位被提出,该站位倡导以新闻真实和公共价值为前提,以"主体责任链条"透析新闻伦理困境中的主体责任,重视"参与的透明度"的程序及机制建设,并结合具体语境持续就分层与分布、规制与协调、全球与地方张力做出可解释的、负责任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闻 新闻规范 设计 价值观 透明性 平台媒体 假新闻
原文传递
从“+AI”到“AI+”:人工智能技术对电视综艺内容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仇筠茜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21,共5页
本文梳理国内外综艺节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情况,总结出"运用机器元素""设计人机对抗"和"机器反客为主"三种节目模式,从传媒内容生态的角度分析"综艺+AI"创新思路的困境,提倡从制作流程、... 本文梳理国内外综艺节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情况,总结出"运用机器元素""设计人机对抗"和"机器反客为主"三种节目模式,从传媒内容生态的角度分析"综艺+AI"创新思路的困境,提倡从制作流程、分发环节、岗位迁移、内容价值方面着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从台前走向幕后,打造"AI+综艺"的融合创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算法 综艺 节目模式 价值观
原文传递
颠覆中的新闻业:记者准备好了吗?
12
作者 仇筠茜 陈昌凤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0-43,共4页
今年5月,美国一位非专业的“三脚猫记者”做了一次罕见的独家报道:独家采访了俄罗斯总理普京。此事轰动英美新闻界。这位42岁的中学语文教师因爱好而在“户外生活”网站开设了博客。在给他崇拜的户外运动英雄普京写了一封采访信后.... 今年5月,美国一位非专业的“三脚猫记者”做了一次罕见的独家报道:独家采访了俄罗斯总理普京。此事轰动英美新闻界。这位42岁的中学语文教师因爱好而在“户外生活”网站开设了博客。在给他崇拜的户外运动英雄普京写了一封采访信后.意外收到普京长达8000字的回复。这次采访被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作“一对一的采访”、“心与心的交流”,是对传统新闻业的一次颠覆(scored a iournalistic c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业 记者 中学语文教师 户外运动 独家报道 纽约时报 采访 普京
原文传递
数字新闻治理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仇筠茜 姚衣凰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2021年第3期49-72,共24页
信息传播技术条件下的数字新闻业呈现生态化特征,对传统新闻业务实践、部门安排、盈利模式、管理治理带来降维式的重构。现行的新闻管理模式难以全盘移植至数字新闻业,因此亟须对国际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我国新闻实践,提出治理思路... 信息传播技术条件下的数字新闻业呈现生态化特征,对传统新闻业务实践、部门安排、盈利模式、管理治理带来降维式的重构。现行的新闻管理模式难以全盘移植至数字新闻业,因此亟须对国际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我国新闻实践,提出治理思路。本研究依据“传媒治理六要素”理论框架,对美国、英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11个国家(或地区)的数字新闻治理现状进行跨国比较分析,发现:(1)肇始于美国网络空间治理的“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在各国数字新闻治理中被普遍采纳;(2)威权自由主义、威权主义、民主自由主义、民主管制这四种传媒体制下的数字新闻治理模式,又根据各国媒介体制进行了本土化的调试,其实是具有地缘政治色彩的“准利益攸关”,各自面临不同治理难题;(3)中国路径的数字新闻业治理特征是政出多头、堵大于疏,在全球化媒介治理中面临合法性话语挑战。研究最后提出中国的数字新闻治理应基于“多主体模式”思路进行顶层设计,突出公共性、团结稳定的价值理念,形成对多利益攸关模式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闻 信息治理 多利益攸关方 价值观 行动者网络
原文传递
零度控制与镜像场景:公民新闻的透明性叙事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陆佳怡 仇筠茜 高红梅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59,共21页
以互联网为肇始的一系列新媒体促成了新闻生产由客观性原则转向自证的透明性原则。在几乎所有相关文献都在论述专业新闻的透明性叙事的背景下,本文论述了公民新闻叙事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透明性。它体现在:一、叙述者的透明,即叙述者与... 以互联网为肇始的一系列新媒体促成了新闻生产由客观性原则转向自证的透明性原则。在几乎所有相关文献都在论述专业新闻的透明性叙事的背景下,本文论述了公民新闻叙事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透明性。它体现在:一、叙述者的透明,即叙述者与聚焦者、行为者三合一,或者是叙述者与聚焦者的二合一;二、叙述声音的透明,即公民新闻(除敏感话题外)的叙述的受控程度为零,其文本则为透明;三、叙事时空的场景镜像化,即公民新闻的视频与图片形式使其叙事时空被镜像化,接近镜子似的反射。最后,本文指出,公民新闻的透明性叙事虽然导致其叙述具有不可靠性,但更有利于公众的理性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性 公民新闻 零度控制 镜像化场景
原文传递
技术可供性视角下优质IP的媒介逻辑分析 被引量:49
15
作者 陈昌凤 仇筠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3-168,共6页
技术可供性理论有助于理解如何开发优质IP,将技术、人及其间性都纳入考量,打造出多元认同的意义空间。作为数字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IP除了其本身的法律含义之外,还具有经济、文化和技术三个面向。我国今年的"IP热"存在忽略文... 技术可供性理论有助于理解如何开发优质IP,将技术、人及其间性都纳入考量,打造出多元认同的意义空间。作为数字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IP除了其本身的法律含义之外,还具有经济、文化和技术三个面向。我国今年的"IP热"存在忽略文化的个体实践本质、过度强调经济和假设技术中立等误区。优质IP应该是回归本质的文化属性从而对个体实践具有包容性的、经得起长期的市场检验的、尊重跨技术平台传播逻辑的文本集群。在技术可供性的理论观照下,结合具体案例"星球大战"的跨媒体传播实践进行分析,本文厘清了该优质IP生成中的媒介可供性包括认同定位、角色共情和社会关系补足三个方面。尊重媒介可供性的逻辑和规律,回归文化意义上的IP运作,我们才能真正回应技术迭代、多圈层文化迅猛发展、文化范式转型的网络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 数字文化 科技伦理 媒介价值观 可供性
原文传递
“信息茧房”在西方: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 被引量:54
16
作者 陈昌凤 仇筠茜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4,124,共15页
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基于美国两党政治的语境对新技术降低政治信息多元化以及政治信息极化的忧虑,如今却被泛用于所有信息。但是西方学界尚无有力研究证实"信息茧房"的存在。事实上,造成"信息茧房"... 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基于美国两党政治的语境对新技术降低政治信息多元化以及政治信息极化的忧虑,如今却被泛用于所有信息。但是西方学界尚无有力研究证实"信息茧房"的存在。事实上,造成"信息茧房"的单纯信息环境很难在现实中出现。Web2.0技术提供了与志同道合的人讨论问题的机会,也增加了与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讨论问题的可能性,很难形成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本文也探讨了算法优化以降低信息茧房风险的可能性。算法技术对多样性的提升主要基于两种路径:第一种路径是使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使用者"意识到未知";第二种路径是通过加深"个性化"来有效增强"多样性"。本文分析了信息聚合及其积极意义,以及Web2.0技术条件下"积极的受众(用户)"的可能。文中讨论了一些"除茧""破茧"的可能途径。我们不认同桑斯坦提出的偶然性信息的解决方案,认为真正要解决"信息茧房"之忧的问题,不如回到问题提出的原点,将实验条件下的单纯信息环境还原到人们的真实信息环境中,反省"信息茧房"这个虽有衍生空间和警示价值,却仍似是而非、缺乏科学证据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算法推荐 信息茧房 回音室
原文传递
“信息茧房”在中国:望文生义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 被引量:42
17
作者 陈昌凤 仇筠茜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3,共6页
"信息茧房"是在美国政治语境中提出的比喻,目前存在泛用、误读的情况,即使在西方也尚缺少实证"信息茧房"存在的有力研究。在中国,对于"信息茧房"的质疑和批判性研究尚少,实证性研究更是罕见,全盘接受或... "信息茧房"是在美国政治语境中提出的比喻,目前存在泛用、误读的情况,即使在西方也尚缺少实证"信息茧房"存在的有力研究。在中国,对于"信息茧房"的质疑和批判性研究尚少,实证性研究更是罕见,全盘接受或望文生义的概念化研究却非常多,并且算法平台实务界与学术界的观点大相径庭。正如西方研究中指出的,造成"信息茧房"的单纯信息环境很难在现实中出现;而算法也并不是单一、静态的,而是动态、优化中的应用。Web2.0技术、移动技术使得用户有了更多的互动、分享信息的机会,也有了更多接触多家平台的可能,现实中很难证实"信息茧房"已经形成。本文通过对算法分发机制的探索,寻求推荐算法的技术升级和优化路径,进而探讨中国"算法+平台"的模式创新及其开放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算法推荐 信息茧房 回音室
原文传递
信息告知还是视觉吸引?——对中外四个数据新闻栏目可视化现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黄雅兰 仇筠茜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34,共9页
可视化作为数据新闻的重要特征,具有信息告知和视觉吸引两大功能。通过对《卫报》《纽约时报》、网易、财新网的数据新闻专栏的内容分析,本研究发现:静态的图表和信息图仍是数据新闻可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绝大多数报道不具有交互性,在... 可视化作为数据新闻的重要特征,具有信息告知和视觉吸引两大功能。通过对《卫报》《纽约时报》、网易、财新网的数据新闻专栏的内容分析,本研究发现:静态的图表和信息图仍是数据新闻可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绝大多数报道不具有交互性,在有交互设计的作品中,时间轴和地图是最常见的交互表达形式;在信息告知功能方面,大部分可视化报道仅仅将数据进行了图形化处理,信息整合以及观点阐释和预测功能较弱。本研究认为,数据新闻可视化须以信息告知为首要功能,视觉吸引力应当服务于信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新闻 可视化 交互性 信息功能 视觉吸引力
原文传递
移动化:媒介融合的新战略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昌凤 仇筠茜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3,共4页
移动化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手机、汽车、便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诸多移动终端,成为整合和呈现新闻信息的新平台。终端入网、推送和订阅、App应用、个性化订制打造出的"移动阅读",在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 移动化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手机、汽车、便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诸多移动终端,成为整合和呈现新闻信息的新平台。终端入网、推送和订阅、App应用、个性化订制打造出的"移动阅读",在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的新媒体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移动终端 机遇和挑战 平板电脑 新闻信息 移动阅读 广播电视 媒体战略
原文传递
分殊的民族想象:对两岸媒体有关“习马会”报道的框架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雅兰 仇筠茜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5,111,共8页
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媒体将本次会面称为"习马会"。本文对两岸八份主要报纸有关"习马会"的报道进行了框架分析,发现了三种主要报道框架:&... 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媒体将本次会面称为"习马会"。本文对两岸八份主要报纸有关"习马会"的报道进行了框架分析,发现了三种主要报道框架:"家庭团聚"、"和平仪式"和"外交陷阱"。这三种框架反映出台湾的民族身份的"认同光谱",光谱的一端认为台湾属于中华民族,另一端则认为台湾已发展出独特的"本土民族"认同,还有一些民族认同则散落在两极之间。本文认为对于民族认同的不同取向反映了两岸媒体在民族想象方面的分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马会 民族 身份认同 框架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