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带球囊支架植入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
作者 仉培武 郭华 +4 位作者 严少荣 庞捷 姬钢 王涛 杨熙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评价经皮带球囊支架系统植入椎体成形术(VB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8例,根据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VBS治疗和传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目的评价经皮带球囊支架系统植入椎体成形术(VB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8例,根据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VBS治疗和传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和功能改善情况、椎体压缩等影像学变化、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等相关指标对比分析,评估VBS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结果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方式均采用局部麻醉下经皮双侧穿刺法,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安全顺利完成。所有病例均经半年以上随访,术后3 d、术后1个月、3个月及半年随访VAS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半年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相应指标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B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骨折疼痛的缓解方面均有显著疗效,且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BS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下载PDF
不同排列方式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仉培武 严少荣 姬钢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844-84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排列方式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并符合标准的1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空心螺钉排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正三角组和倒三角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不同排列方式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并符合标准的1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空心螺钉排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正三角组和倒三角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等。结果倒三角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倒三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倒三角组股骨颈短缩率为10%,正三角组为26.3%,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率、股骨头坏死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螺钉倒三角排列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术后短缩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 骨折 空心螺钉 正三角 倒三角 排列
下载PDF
全仿生多层复合组织工程支架系统构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征宇 姬钢 +5 位作者 严少荣 贾帅军 仉培武 郭健 段春光 董鑫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1501-1505,共5页
目的:通过先进的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作一种新型全仿生多层复合支架组织工程支架,完全模拟生理状态下的关节骨-软骨结构,以期为修复骨-软骨全层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设计完全模拟生理状态下骨-软骨结构,采用3D生物打印技术和改进... 目的:通过先进的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作一种新型全仿生多层复合支架组织工程支架,完全模拟生理状态下的关节骨-软骨结构,以期为修复骨-软骨全层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设计完全模拟生理状态下骨-软骨结构,采用3D生物打印技术和改进的温度梯度热诱导相分离技术(TIPS)设计一种全仿生多层复合支架。通过使用电子显微镜(SEM),免疫荧光染色和显微CT等方法,对新型多层支架结构进行细致观察,评估支架仿生性和微观结构。同时对支架进行生物力学检测,评估其力学性能。结果:电子显微镜(SEM),免疫荧光染色和显微CT观察显示,软骨层支架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规则,骨支架包含十字交叉结构,拥有较高的孔隙率。钙化层结构致密,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离作用,与生理状态下的关节骨-软骨结构完全类似。经生物力学性能测试显示,支架的最大抗拉强度和最大抗剪强度明显高于传统支架。结论:所构建复合多层组织工程支架结构规则,孔隙率高,具有较高的生物力学性能,完全与生理状态下的关节骨-软骨结构一致,可以作为修复关节全层损伤的潜在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仿生材料 打印 三维 支架 人工关节
下载PDF
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综合训练对行走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妮妮 仉培武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97-597,616,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训练对改善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行走能力的影响,促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的早日康复。方法:将40例我院骨科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按照综合训练内容进行训练,... 目的:探讨综合训练对改善老年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行走能力的影响,促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的早日康复。方法:将40例我院骨科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按照综合训练内容进行训练,持续至术后12周;对照组患者仅按常规要求进行术后训练。结果:术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25m的步频、步长、步速功能及6min最大步行距离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有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康复,促进了患者的自理能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外科学 股骨头坏死/外科学 行走 @综合训练
下载PDF
新型复合多层组织工程支架体外细胞立体繁育系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征宇 姬钢 +5 位作者 严少荣 仉培武 贾帅军 郭健 段春光 董鑫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25期1-4,共4页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多层复合支架细胞立体繁育体系对关节骨-软骨全层损伤进行修复,以期为修复骨-软骨全层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创新设计一种模拟生理状态下骨-软骨全层结构的新型多层复合支架,由三部分构成:软骨层、骨骼层和钙化层...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多层复合支架细胞立体繁育体系对关节骨-软骨全层损伤进行修复,以期为修复骨-软骨全层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创新设计一种模拟生理状态下骨-软骨全层结构的新型多层复合支架,由三部分构成:软骨层、骨骼层和钙化层,其中软骨层由改进的温度梯度热诱导相分离技术(TIPS)制成,骨骼层和钙化层由3D打印技术制成。另制作不含钙化层的支架为对照。经过冻干和消毒处理后,在支架上接种细胞,并通过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染色和显微CT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评估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软骨层支架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规则,骨支架包含十字交叉结构,钙化层结构致密。含钙化层支架的最大抗张强度是不含钙化层支架的1.9倍,最大剪切强度是不含钙化层支架的2.1倍。两组的最大抗张强度与最大剪切强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钙化层支架的细胞粘附率和细胞增殖率与不含钙化层支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复合多层组织工程支架结构规则,具有较高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一种修复关节全层损伤的潜在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3D打印 生物支架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兔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影响
6
作者 姬钢 宋焕瑾 +5 位作者 陈富春 严少荣 仉培武 王伟 柏龙文 武刚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兔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30只26~2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体重为2.5~3.0kg ,随机分三组:银杏叶提取物组(Egb)、G-CSF组、生理盐水组,给药方法为腹腔注射7d ,1次/d;给药后2~8d ,采用外周血WB...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兔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30只26~2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体重为2.5~3.0kg ,随机分三组:银杏叶提取物组(Egb)、G-CSF组、生理盐水组,给药方法为腹腔注射7d ,1次/d;给药后2~8d ,采用外周血WBC和MNC计数、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细胞、CFU-GM 、CFU-MK、CFU-E的产率及兔骨髓基质细胞中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Egb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 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5倍;Egb 组 CD49d 阳性细胞、外周血CD34+及骨髓基质细胞的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9.37±3.01)%、(0.63±0.37)%和(48.13±9.84)%,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其中CFU-GM、CFU-M K和CFU-E产率分别为(12.94±3.03)%、(11.49±2.93)%和(24.52±8.62)%,均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兔骨髓造血细胞有一定的增生作用,同时对外周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这可能与其上调兔骨髓基质细胞和外周血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药物作用 外周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动员
下载PDF
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后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比较
7
作者 姬钢 宋焕瑾 +4 位作者 严少荣 仉培武 王伟 柏龙文 武刚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93-97,162,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后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实验组兔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CSF)0.2 ml/次,1次/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在第7天后抽取外周血10 ml并对干...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后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实验组兔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CSF)0.2 ml/次,1次/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在第7天后抽取外周血10 ml并对干细胞进行分离;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利用甲强龙联合内毒素法建立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并行MRI评价造模效果;造模6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行髓心减压术;并对实验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6周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以及股骨头区骨组织血管情况,并行VEGF、BMP-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后第7天外周血行单核细胞(MNC)为(21.20±2.11)×106/ml,CD34+阳性率为(2.97±1.43)%;动员后干细胞移植后实验组动物HE染色显示股骨头区新生血管较对照组增多,骨组织修复活动较对照组增强;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表达VEGF、BMP-2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可以得到足够的种子细胞,移植后可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的微环境及血运,达到促进股骨头区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 动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下载PDF
同期和分期双侧TKA治疗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仉培武 严少荣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7期23-24,27,共3页
目的观察同期和分期双侧TKA治疗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同期治疗组(45例)和分期治疗组(4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同期和分期双侧TKA治疗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同期治疗组(45例)和分期治疗组(4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治疗前后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和生活质量得分的差异。结果分期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同期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均较同期治疗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各项体征积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分期治疗组低于同期治疗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和总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均升高,且分期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与同期双侧TKA治疗法相比,分期双侧TKA治疗对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KA 膝关节炎 生活质量 症状积分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关节突封闭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白航航 高伟 +3 位作者 仉培武 李征宇 卢洋 郭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8-812,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与关节突封闭(facet blocking, FB)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接受PVP与FB治疗的患者162例,其中PVP组(接受PV...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与关节突封闭(facet blocking, FB)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接受PVP与FB治疗的患者162例,其中PVP组(接受PVP治疗)86例,FB组(接受FB治疗)7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Cobb角、术前和术后随访(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腰椎功能障碍评分(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RMD)评分。结果PVP组手术时间(34.25±6.04)min与FB组(21.47±4.58)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FB组术后3 d、6个月、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FB组术后3 d、6个月、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前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VP组与FB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患者术后1 d与1周内的VAS、ODI、RMD评分明显低于FB组(P<0.001),而随访1个月以上时VAS、ODI、R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VP组和FB组均能有效缓解疼痛;对部分患者,如贫困、高龄、可耐受疼痛患者,FB可以成为代替PVP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关节突封闭术 脊柱微创
下载PDF
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10
作者 仉培武 郭华 +6 位作者 庞捷 白航航 樊立刚 李文言 吴楠 佘献玉 贺园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4-691,共8页
目的比较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1例新... 目的比较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1例新发老年腰椎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103例;年龄61~88岁[(72.9±6.3)岁]。患者均为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系统(ASOTLF)Ⅱ型椎体压缩骨折。78例行单侧PKP治疗(PKP组),83例行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PKP结合对侧阻滞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Beck指数、腰椎前凸Cobb角、罗兰莫里斯残疾(RM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7±0.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伤椎Beck指数、腰椎前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伤椎RMD评分、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KP结合对侧阻滞组RMD评分分别为(11.23±1.05)分、(10.90±1.11)分、(10.10±1.06)分、(9.94±1.06)分、(9.60±0.83)分,均低于PKP组的(17.55±0.71)分、(15.78±0.86)分、(13.42±0.92)分、(10.67±0.78)分、(9.78±0.72)分(P<0.05或0.01);VAS分别为(3.02±0.60)分、(2.96±0.55)分、(2.92±0.57)分、(2.88±0.61)分、(2.70±0.51)分,均低于PKP组的(3.60±0.57)分、(3.47±0.55)分、(3.32±0.46)分、(2.99±0.47)分、(2.77±0.42)分(P<0.05或0.01);ODI分别为14.43±1.29、14.54±1.24、14.63±1.32、14.37±1.31、13.42±1.45,均低于PKP组的16.72±1.64、16.06±1.49、14.82±1.53、14.74±1.46、13.69±1.75(P<0.05或0.01)。PKP结合对侧阻滞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2.0%(10/83),PKP组为11.5%(9/78)(P>0.05)。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肺栓塞及邻椎骨折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腰椎OVCF,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单侧PKP相似,但患者疼痛缓解更明显,功能恢复更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原文传递
BMD对骨质疏松性骨折PVP患者术后再发骨折风险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仉培武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6期-,共4页
目的:分析 BMD 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 PVP 治疗的128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和未再发骨折组,比较两组患... 目的:分析 BMD 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再发骨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 PVP 治疗的128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再发骨折分为再发骨折组和未再发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后凸 Cobb's 角的差异;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 PVP 术患者再发骨折发生率;分析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 Cobb's 角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 Cobb's 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未再发骨折组改善更为明显;年龄≥70岁、BMD 较低、BMI 较低、有椎间盘有无发生渗漏和胸腰段损伤 PVP 术患者再发骨折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年龄、BMD 和椎间盘有无发生渗漏是 PVP 患者术后发生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 PVP 患者再发骨折受年龄、BMD 等多种因素影响:BMD 越低,发生再发骨折的机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发骨折 骨质疏松 PVP BMD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