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应都是“无风时”的景观 被引量:1
1
作者 从维质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0期25-25,共1页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将“浮光跃金”释为“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静影沉璧”释为“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里写无风时沉入水中的月...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将“浮光跃金”释为“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静影沉璧”释为“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里写无风时沉入水中的月影)”。课本将“静影沉璧”标注为“无风时”,但对“浮光跃金”却没有这样的标注,教参上也未加以说明,这说明教材的编者对此不能给予合理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岳阳楼记》 八年级下册 《语文》 范仲淹 人教版 入水 标注
下载PDF
也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驿站梨花》——兼与张克昌老师商榷
2
作者 从维质 《语文教学之友》 2005年第4期45-46,共2页
读了《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1期张克昌老师《早应退出教材的两篇文章》一文,为张老师直言自己的观点而敬佩,但是对张老师阐述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以下就文中的观点阐述我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老师 《谁是最可爱的人》 《驿路梨花》 观点 《语文教学之友》 教材 文章 阐述 张克 商榷
下载PDF
万顷之湖怎能没有“静影沉璧”
3
作者 从维质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8期44-45,共2页
读罢《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期刘建平老师的《“万顷”之湖怎有“静影沉璧”》一文后(以下简称“刘文”),对文章观点归纳有三:1.“因受风力、水流、船只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无风的时候,湖面上也总是碧波荡漾”,“洞庭湖... 读罢《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期刘建平老师的《“万顷”之湖怎有“静影沉璧”》一文后(以下简称“刘文”),对文章观点归纳有三:1.“因受风力、水流、船只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无风的时候,湖面上也总是碧波荡漾”,“洞庭湖的湖面上永远也照不出一个完整的月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之友》 刘建平 文章观 洞庭湖 老师 归纳
下载PDF
也谈《荷塘月色》的思想性
4
作者 从维质 《淮南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73-74,共2页
《荷塘月色》的主题 ,表现作者对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强烈不满 ,以及希望在一个幽静的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心情。理解本文的主题 。
关键词 《荷塘月色》 思想性 社会环境 朱自清 散文
下载PDF
秋日菊花“不会残英满地”吗
5
作者 从维质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2期35-35,共1页
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画菊》中有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秋日过后菊花才渐渐枯萎,但绝不会落瓣,更不会残英满地”(见《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5期《解读“满地黄花堆积”》)。对此... 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画菊》中有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秋日过后菊花才渐渐枯萎,但绝不会落瓣,更不会残英满地”(见《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5期《解读“满地黄花堆积”》)。对此我有不同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材 郑思肖 《画菊》
下载PDF
也谈《荷塘月色》的主题
6
作者 从维质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42-43,共2页
《荷塘月色》的主题既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的愤激之情。又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境。领会《荷塘月色》的主题,应综合作者一生的发展历程,及当时社会大环境前后关联去理解才能得出真确的结论。否则会... 《荷塘月色》的主题既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的愤激之情。又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境。领会《荷塘月色》的主题,应综合作者一生的发展历程,及当时社会大环境前后关联去理解才能得出真确的结论。否则会牵强附会,有失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 社会大环境 一生
下载PDF
“氓”是产生于讲究封建礼法的社会吗
7
作者 从维质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5期30-30,共1页
近日读到赵红老师的《我读(诗经·氓)》(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0期)的文章,文中有一句话:“氓上门来求婚,婚姻是人生大事,更何况还是在那个讲究封建礼法的社会里。”对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总觉得不妥,特提出我的看法。
关键词 封建礼法 社会 “氓” 2010年 语文教学 文章 老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