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效果
1
作者 杨彬源 李少鹏 +2 位作者 付万新 罗灼明 叶泽驹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9期21-25,共5页
目的:探究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采取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经脑回皮质手术治疗,试验... 目的:探究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采取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经脑回皮质手术治疗,试验组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免疫功能指标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12周,试验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7 d,试验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紊乱等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核区 脑出血 经脑沟裂入路 显微手术 免疫功能
下载PDF
早期小骨瓣开颅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11
2
作者 付万新 康春华 彭志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597-2598,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瓣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HBGH)的效果。方法 58例HBGH患者应用小翼点开颅,小骨瓣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结果 24h内复查CT,残余血肿量与术前比较。血肿彻底清除有30例,血肿残留量小于5ml、1... 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瓣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HBGH)的效果。方法 58例HBGH患者应用小翼点开颅,小骨瓣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结果 24h内复查CT,残余血肿量与术前比较。血肿彻底清除有30例,血肿残留量小于5ml、10ml、20ml分别有15例、5例、5例;血肿残留量接近和超过原血肿量共3例;术后72h复查CT,脑水肿引起的占位效应与传统手术相比血肿非常轻微;术后12h意识状况:42例神志清楚,12例较术前好转,4例无改善;死亡6例,死亡率10.34%;术后6~24个月随访,按ADL分级进行测评:Ⅰ级4例(6.9%);Ⅱ级20例(34.48%);Ⅲ级15例(25.86%);Ⅳ级7例(12.07%);Ⅴ级2例(3.45%)。结论早期小骨瓣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HBGH有彻底清除血肿、创伤小、神经组织损伤轻微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一般术后脑水肿不明显,病人恢复快,明显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骨瓣 外侧裂 显微手术 脑出血
下载PDF
枕下远外侧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的骨性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付万新 康春华 彭志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901-2904,共4页
目的:通过对骨性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JF)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寻求远外侧入路中可行的JF定位标志及显露方法。方法:手术显微镜对10例成人颅骨标本JF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JF由颞骨和枕髁... 目的:通过对骨性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JF)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寻求远外侧入路中可行的JF定位标志及显露方法。方法:手术显微镜对10例成人颅骨标本JF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JF由颞骨和枕髁围成的不规则间隙,所有标本上均见到颞突,枕突只出现在40%的样本中;JF的大小和形态多变,多数样本的JF右侧大于左侧;JF前内侧有恒定存在的岩下窦沟,后外侧接乙状窦;JF内侧有颈静脉结节、内耳门;枕髁位于JF外口的下内方,形态多为肾形;JF外侧为茎突、茎乳孔及乳突。除JF外口的内缘与枕髁的最短距离以及茎乳孔与JF外口之间的距离以外,其余的关于JF内外口与毗邻结构之间的距离,在同一个体上的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结论:骨性JF与毗邻结构之间关系复杂。星点、茎突根部、乳突尖以及SS在体表的投影有助于处理JF区病变时准确定位。切除颈静脉突、乳突、颈静脉结节、及枕髁有助于JF的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解剖学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颅脑外科中的“锁孔”手术 被引量:4
4
作者 付万新 黄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359-359,共1页
关键词 颅脑外科 “锁孔”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枕下远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1
5
作者 付万新 徐如祥 +1 位作者 姜晓丹 彭志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09-1112,共4页
目的以枕下远外侧入路探讨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利用该入路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及寰椎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 目的以枕下远外侧入路探讨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利用该入路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及寰椎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骨性颈静脉孔形态、大小多变。在保留枕髁的前提下,切除颈静脉结节、颈静脉突、寰椎横突及部分后弓和侧块可以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内外口。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硬膜或骨性分隔,在入颈静脉孔处,两者之间存在大约2.0mm的间隔。JF区的血管与神经关系复杂。在2例标本中,两侧小脑后下动脉与舌下神经的关系并不对称。右侧乙状窦大者占60%,高位颈静脉球的出现率占20%。结论熟悉JF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远外侧入路 颈静脉孔 显微解剖
下载PDF
远外侧入路中寰椎的显微解剖研究
6
作者 付万新 彭志强 康春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678-2680,共3页
目的通过对寰椎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探讨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充分暴露病变同时保护椎动脉的方法。方法观察10例成人寰椎标本及其毗邻结构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 目的通过对寰椎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探讨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充分暴露病变同时保护椎动脉的方法。方法观察10例成人寰椎标本及其毗邻结构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开颅,显露寰椎和椎动脉,观察两者的形态和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寰椎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后弓上面有椎动脉沟或骨管,内有椎动脉。本组2侧(10%)完全形成骨管,6侧(30%)部分形成骨管,12侧(60%)为浅沟;椎动脉沟沟内缘到达寰椎后弓中点的距离为7.39~17.25mm,差异较大,寰椎横突可于活体体表触及,是重要的手术解剖学标志。横突孔内恒定地走行椎动脉。结论熟悉椎动脉沟或骨管的变异及其内侧到后弓中点的距离有助于椎动脉的保护,切除寰椎横突可增加颈静脉孔的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颈静脉孔区 解剖入路
下载PDF
经蝶辅助内窥镜切除大型垂体腺瘤 被引量:27
7
作者 黄勤 曾白云 +3 位作者 曹国彬 朱蔚林 付万新 柳浩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介绍和评价 1993年至 2 0 0 2年内经蝶入路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切除 138例大型垂体腺瘤的手术操作技术及经验。方法  138例大型垂体腺瘤 ,男性 6 6例 ,女性 72例。手术采用经蝶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结果 本组全切肿瘤 10 9例 ,占... 目的 介绍和评价 1993年至 2 0 0 2年内经蝶入路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切除 138例大型垂体腺瘤的手术操作技术及经验。方法  138例大型垂体腺瘤 ,男性 6 6例 ,女性 72例。手术采用经蝶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结果 本组全切肿瘤 10 9例 ,占 78.9%。结论 经蝶显微手术仍是一种较为实用手术 ,显微外科辅助内窥镜可提高大型垂体腺瘤的全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蝶手术 垂体腺瘤 显微外科 内窥镜
下载PDF
256层螺旋3D-CT血管造影与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修俊刚 刘剑 +2 位作者 江耿思 陈桂增 付万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3D-CT血管造影(3D-CT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怀疑动脉瘤的病人,同时行256层螺旋3D-CTA及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估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3D-CT血管造影(3D-CT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怀疑动脉瘤的病人,同时行256层螺旋3D-CTA及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估3D-CTA检查的灵敏度,并比较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CTA发现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2.6%,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高,且能提供精确的信息和优质图像,但仍有部分漏诊。将CTA与DSA技术结合能更全面准确的诊断和观察颅内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3D-CT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内镜辅助下远外侧髁后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彭志强 李少华 +2 位作者 田广永 付万新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约3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和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神经内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入路 锁孔 内镜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涛 陈丽静 +7 位作者 陈国明 宋志惠 徐子明 潘力雄 李少鹏 宋敏鹰 付万新 刘锡川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2-774,共3页
目的 评价使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 目的 评价使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可脱卸弹簧圈 脑血管痉挛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髁上-髁旁入路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修俊刚 付万新 +1 位作者 江耿思 陈桂增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085-2088,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髁上-髁旁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手术的可能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25例干性成人颅底标本,33例成人干性寰枢椎标本进行枕下远外侧髁上-髁旁入路相关骨性结构的解剖学测量;10具灌注后成人尸体头...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髁上-髁旁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手术的可能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25例干性成人颅底标本,33例成人干性寰枢椎标本进行枕下远外侧髁上-髁旁入路相关骨性结构的解剖学测量;10具灌注后成人尸体头标本模拟进行髁上-髁旁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颈静脉区,内镜辅助下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图片采集。结果骨性颈静脉孔形态多变,右侧略大于左侧。通过切除颈静脉结节和磨除部分枕髁可以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内外口。结论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髁上-髁旁入路能够对颈静脉孔内外口进行充分暴露,并对寰枢关节、面听神经等重要结构损伤小,是一种理想的安全微创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上-髁旁入路 颈静脉孔 内镜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内镜下远外侧髁后锁孔手术入路至岩下斜区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志强 田广永 +1 位作者 徐达传 付万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为内镜下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治疗岩下斜区及周围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做直径约2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内镜下... 目的为内镜下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治疗岩下斜区及周围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做直径约2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内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内镜下可以观察到后组脑神经的出颅部位,包括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内口,此外,还可以显露脑干腹侧面的结构及椎动脉的末端。神经与血管间复杂毗邻关系亦可得以显示;骨窗外缘至颈静脉内口的距离为(1.75±0.29)cm。结论内镜的使用,可缩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的骨窗;副神经的脊髓根及颈静脉孔内口均可以作为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岩下斜区结构的定位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岩斜区 锁孔 远外侧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经髁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志强 徐达传 +1 位作者 田广永 付万新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长约7cm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长约7cm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约3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在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枕下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和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下远外侧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可在不磨除颈静脉结节的情况下进行颅颈交界区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外侧入路 锁孔 内镜 神经解剖学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勤 付万新 +1 位作者 朱蔚林 王伟金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3年第3期180-182,195,共4页
目的 对鞍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 ,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15例 ( 3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 ,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 ,对鞍区手术常用的 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 .结... 目的 对鞍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 ,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15例 ( 30侧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 ,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 ,对鞍区手术常用的 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 .结果 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 .间隙Ⅰ为视交叉间隙 ,垂体柄的形状呈上粗下细的近似圆锥形 ,与活体差异较大 ,翼点入路中通过间隙Ⅱ更能清楚地看见垂体柄 ;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 (ICA)和大脑前动脉 (ACA)间隙 ,ICA床突上段分为眼段、交通段和脉络膜段 ;间隙Ⅲ为ICA、小脑幕游离缘间隙 .AchA是视束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 .结论 在鞍区显微手术中 ,间隙Ⅰ、Ⅱ是最常用的间隙 ,间隙Ⅲ、Ⅳ主要配合间隙Ⅰ、Ⅱ完成手术 .间隙Ⅲ内进行手术操作时 ,动眼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比较重要 .垂体上动脉分支对视神经血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熟悉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鞍区 手术间隙 显微解剖
下载PDF
Willis环前部重要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柳浩然 张益谋 +7 位作者 付万新 刘统成 徐利民 吴海权 张春艳 刘劲芳 陈风华 方加胜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对Willis环前部动脉的重要穿通支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15具成人尸头Willis环前部动脉的重要穿通支进行观测。结果垂体上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的眼动脉段,有单支... 目的对Willis环前部动脉的重要穿通支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15具成人尸头Willis环前部动脉的重要穿通支进行观测。结果垂体上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的眼动脉段,有单支型和多支型,主要分布至漏斗、视交叉和视神经。Heubner回返动脉为大脑前动脉发出的穿通动脉中最粗大的血管,起源部位、行程及数量变异大。Heubner回返动脉起点范围依次为:大脑前动脉A2段、前交通动脉段、A1近1/3段,A1段的中1/3段未见回返动脉。乳头体前动脉是后交通动脉最大最恒定的分支,分布于乳头体、大脑脚、动眼神经包绕的三角区域。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穿通支之间存在共同分布范围,且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互补性。结论熟悉Willis环前部动脉穿通支的显微解剖,保护好穿通支是避免该区域临床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环前部动脉 穿通支 显微解剖
下载PDF
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生态特性
16
作者 王文秀 付万新 《河北农作物研究》 1991年第4期15-18,共4页
关键词 夏玉米 玉米 高产 生理 生态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13
17
作者 付万新 康春华 +1 位作者 朱蔚林 黄理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842-84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冀点入路成功夹闭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困难及手术结果。结果术前3D-DS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大小,... 目的探讨经冀点入路成功夹闭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困难及手术结果。结果术前3D-DS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附近血管的关系。40例患者中出院时按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者32例,中残3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不全与前交通动脉瘤有较高的相关性;尽早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能防止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引起的直接死亡和病情恶化,及时清除血肿能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翼点入路
原文传递
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椎动脉颅内段的显微解剖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万新 康春华 +1 位作者 彭志强 李少鹏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94-798,共5页
目的 对椎动脉颅内段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远外侧人路手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颅内段和小脑后下动脉. 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远外侧人路开颅,到达颈静脉孔区,显露椎动脉颅内段及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走形特点和形态,并... 目的 对椎动脉颅内段进行观察和测量,探讨远外侧人路手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颅内段和小脑后下动脉. 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远外侧人路开颅,到达颈静脉孔区,显露椎动脉颅内段及其主要分支,观察其走形特点和形态,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椎动脉颅内段穿寰枕筋膜后在基底动脉沟与对侧椎动脉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与舌下神经关系密切,本组30侧椎动脉穿经舌下神经根的腹侧达桥脑延髓沟,8侧椎动脉穿舌下神经根丝之间,2侧椎动脉经舌下神经根丝的背侧.70%的椎动脉与舌下神经有接触,其中30%的椎动脉对舌下神经造成压迫.椎动脉颅内段主要分支有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脑膜后动脉和一些穿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本组全部发自椎动脉颅内段,行程多为袢状并同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点因人而异,同一标本左右也不一致,大多起自椎动脉颅内段的中上1/3.本组未见小脑前下动脉起源于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均起于双侧椎动脉的末段,在中线吻合成一单干,沿脊髓前正中裂迂曲下降供应脊髓. 结论 熟悉椎动脉颅内段及其分支的走形特点和解剖变异有助于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手术中识别和保护椎动脉颅内段的主要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远外侧入路 颈静脉孔区 显微解剖学
原文传递
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手术治疗(附45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万新 曾白云 黄勤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13-515,共3页
目的探讨45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自1988年 10月至2003年3月间手术治疗的45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22例,部分切除11例,死亡3例。术后γ刀33例。40例随访3个月-15年,34例恢复良好,6例... 目的探讨45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自1988年 10月至2003年3月间手术治疗的45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22例,部分切除11例,死亡3例。术后γ刀33例。40例随访3个月-15年,34例恢复良好,6例死亡。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术中行面、听神经监测,并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脑干等,术后正确处理并发症,配合其他辅助治疗,是提高手术疗效和患并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
作者 付万新 朱蔚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CVST的患者,均行抗凝治疗和脑室-腹腔分流,随访1~2年。结果 CVST主要症状为外伤、感染后头痛,颅内压增高,视力减退,精神症状... 目的 探讨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CVST的患者,均行抗凝治疗和脑室-腹腔分流,随访1~2年。结果 CVST主要症状为外伤、感染后头痛,颅内压增高,视力减退,精神症状;神经影像学表现为CT增强扫描后可见静脉窦内“空三角征”,MRI示静脉窦正常流空影的形态消失,出现长T2、短T1信号;MRV示静脉窦血流不连续或缺失,梗阻远端侧支循环血管建立或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3例患者经抗凝及脑室-腹腔分流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颅高压征,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病人,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MRI及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为治疗CVST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经济有困难的CVST患者,行抗凝及脑室-腹腔分流短期内疗效满意,不失为一种治疗方法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 诊断 脑室-腹腔分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