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发酵过程的淡豆豉HPLC-ELSD特征图谱建立及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1
作者 付予劼 张琳 +2 位作者 白莹 袁继巧 王满元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11期1892-1899,共8页
目的:研究发酵过程中淡豆豉样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特点,建立可用于淡豆豉质量评价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特征图谱,并对淡豆豉中大豆异黄酮类和大豆皂苷类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含量评价。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_(18... 目的:研究发酵过程中淡豆豉样品化学成分变化的特点,建立可用于淡豆豉质量评价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特征图谱,并对淡豆豉中大豆异黄酮类和大豆皂苷类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含量评价。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 C_(18)色谱柱(150 mm×4.6 mm,3.5μm),流动相A为0.1%乙酸水溶液,流动相B为0.1%乙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气体流量为1.6 L·min~(–1)、漂移管温度为60℃、喷雾器温度为30℃。基于选定的过程样品,确定经发酵后含量升高的共有峰,进而建立淡豆豉特征图谱。以淡豆豉特征图谱为对照图谱,对15批市售淡豆豉样品的HPLC-ELSD色谱图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其10个共有峰峰面积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评价。采用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HPLC-DAD)对淡豆豉中6个大豆异黄酮类物质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LC-ELSD对淡豆豉中3个B族大豆皂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基于10批30个发酵过程样品,发现淡豆豉中存在多个含量升高的色谱峰;其中10个共有峰峰面积升高较显著,进而建立了淡豆豉的特征图谱;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6个共有峰。根据市售淡豆豉样品的HPLC-ELSD特征图谱相似度是否大于0.95,可将15批市售淡豆豉分为优质淡豆豉和基本合格淡豆豉。10个共有峰峰面积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与相似度分析结果一致。15批市售品中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总质量分数为0.12%±0.06%,大豆皂苷Ba、大豆皂苷Bb和大豆皂苷Bc的总质量分数为0.59%±0.09%;优质淡豆豉中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总质量分数为0.15%±0.07%,大豆皂苷Ba、大豆皂苷Bb、大豆皂苷Bc总质量分数为0.63%±0.10%,大豆皂苷Bb质量分数为0.46%±0.08%;基本合格淡豆豉中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总质量分数为0.09%±0.04%,大豆皂苷Ba、大豆皂苷Bb、大豆皂苷Bc总质量分数为0.56%±0.07%,大豆皂苷Bb质量分数为0.41%±0.06%。结论:建立的HPLC-ELSD特征图谱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能够体现淡豆豉中大豆皂苷与异黄酮多种组分的含量特点,可用于提升淡豆豉的质量控制水平。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面,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总量的限量标准,且可增加大豆皂苷Bb含量测定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豆豉 质量标准提升 特征图谱 大豆异黄酮苷元 B族大豆皂苷
下载PDF
基于正常大鼠肠道微生物差异探讨不同药性淡豆豉药食两用的生物效应
2
作者 张琳 付予劼 +2 位作者 白莹 袁继巧 王满元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10期1701-1709,共9页
目的:研究添加不同药性辅料发酵制备而成的淡豆豉对正常大鼠肠道微生物的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生大豆组、未添加辅料发酵组和添加辅料发酵组(Ⅰ组:青蒿+桑叶;Ⅱ组:麻黄+紫苏叶;Ⅲ组:清瘟解毒汤+青蒿)。给予生... 目的:研究添加不同药性辅料发酵制备而成的淡豆豉对正常大鼠肠道微生物的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生大豆组、未添加辅料发酵组和添加辅料发酵组(Ⅰ组:青蒿+桑叶;Ⅱ组:麻黄+紫苏叶;Ⅲ组:清瘟解毒汤+青蒿)。给予生大豆或淡豆豉不同提取物6周后,取大鼠盲肠内容物,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变化;采用PICRUSt预测法分析各组的微生物功能差异。结果:与生大豆相比,食用淡豆豉能够增加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未添加辅料发酵的淡豆豉相比,食用添加不同药性辅料发酵的淡豆豉能够减少大鼠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降低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Ruminococcaceae_UCG_005的相对丰度。各添加辅料发酵组之间比较,添加温性辅料组较其他2组乳酸杆菌属和Ruminococcaceae_UCG_005的相对丰度降低;添加寒、凉辅料组的门、属水平变化具有相似性。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结果表明,寒性辅料发酵组大鼠肠道菌群在循环系统等功能类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温性辅料发酵组肠道菌群在化学结构转换图、转运等功能类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凉性辅料发酵组肠道菌群在化学结构转换图、循环系统等功能类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并与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转运和分解代谢密切相关。结论:淡豆豉药食两用具有客观生物学基础。饮食保健方面,淡豆豉能够适度增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起到一定的疾病预防作用;药物治疗方面,淡豆豉有助于降低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概率,不同药性辅料制备的淡豆豉在防治炎症疾病、神经性疾病和代谢类疾病方面存在不同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豆豉 药性 盲肠内容物 药食两用
下载PDF
淡豆豉发酵制备过程异黄酮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赵佳琪 王满元 +3 位作者 陈红 王思齐 张海硕 付予劼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10期1788-1795,共8页
目的:基于淡豆豉的发酵过程,研究其中大豆异黄酮(SIF)类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原料中SIF类物质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定量原料及不同发酵阶段样品中9个SIF,以乙腈和0.1%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 目的:基于淡豆豉的发酵过程,研究其中大豆异黄酮(SIF)类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原料中SIF类物质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定量原料及不同发酵阶段样品中9个SIF,以乙腈和0.1%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发酵原料马料豆中异黄酮质量分数为(3244.41±925.57)μg·g^(-1),9个SIF中苷类占99.10%,苷元占0.90%,SIF主要以丙二酰基葡萄糖苷、葡萄糖苷形式存在。经过前处理(泡、蒸),样品中苷类占95.71%,苷元占4.29%,SIF主要以葡萄糖苷形式存在。前酵结束时,样品中苷类占52.11%,苷元占47.89%,SIF主要以葡萄糖苷和苷元形式存在。后酵阶段苷类持续减少,苷元持续增多,后酵第七天时,样品中苷类全部转化为苷元,SIF总量为(1940.20±29.12)μg·g^(-1),相较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所得马料豆中SIF含量损失了约38%。若继续发酵,则苷元含量减少,且以染料木素减少最为明显。结论:相较于雄黑豆,马料豆更适宜用于发酵淡豆豉。发酵过程中,异黄酮苷类转化为苷元,同时伴随着苷元的破坏分解,故苷元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苷类最大程度转化为苷元时,淡豆豉达到“发透”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淡豆豉的含量测定项标准不足以评价优劣,建议结合原料种类及发酵原理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豆豉 发酵工艺 大豆异黄酮 质量标准
下载PDF
以淡豆豉发酵炮制为例探讨北京特色炮制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琳 付予劼 +1 位作者 袁继巧 王满元 《北京中医药》 2023年第9期1011-1014,共4页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确保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全国各地在药材资源、文化传统、用药习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炮制技术各具特色。中药淡...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确保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全国各地在药材资源、文化传统、用药习惯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炮制技术各具特色。中药淡豆豉存在“各地各法”“一药多性”以及“同名异质”等客观现象。北京特色炮制重视“以药制药”,淡豆豉炮制的鲜明特点在于发酵辅料应用“中药复方”,采用《治疫全书》“清瘟解毒汤”煎液泡煮马料豆,辅以青蒿,经固态发酵后,增强其解表除烦的功效。深入分析不同的淡豆豉发酵炮制工艺的原始意图,应用现代科技方法,从生物效应变化与化学物质变化等多个层面阐明“一药多性”的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炮制 北京 淡豆豉
下载PDF
以学生为中心的药用植物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白贞芳 陈嘉欣 +4 位作者 付予劼 李文汇 王龙艳 徐文 刘春生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年第5期35-37,共3页
目的: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药用植物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方法:教师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即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提出问题-思考与讨论... 目的: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药用植物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方法:教师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即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提出问题-思考与讨论-深度掌握和扩充知识。课堂上学生汇报自学内容及发现的问题。学生讲解结束后,教师为学生答疑,并补充知识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相关知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结果与结论:该教学法有效调动了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药用植物学 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