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的循证学依据及可能机制
1
作者 付宇捷 吴斗 +2 位作者 赵恩哲 张雅淳 宋旭彬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9-754,774,共7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骨质丢失现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骨折后失用所致的骨细胞机械刺激下降、化学信号、炎症因子以及细胞因子等因素相关。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的程度会随着年龄、骨折严重程度以及骨折次数的增长而增加,同时,局部骨折发生...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骨质丢失现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骨折后失用所致的骨细胞机械刺激下降、化学信号、炎症因子以及细胞因子等因素相关。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的程度会随着年龄、骨折严重程度以及骨折次数的增长而增加,同时,局部骨折发生后全身的骨折风险增加揭示了骨量丢失的全身性特征。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可能会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展进程,急性、进行性骨质丢失可能对患者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骨质疏松性骨痛、内置物或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以及再次骨折风险的增加等。目前,骨折引起的骨量丢失,其机制和理论基础仍处于探索阶段,RAP和SAP理论、骨修复矿物质需求理论以及骨修复储备理论等,对于骨折后的骨量丢失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脆性骨折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薄弱状态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雅淳 付宇捷 吴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3-367,共5页
目的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薄弱状态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相关研究文献,从形态学、冠状面骨折线、骨密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外侧壁薄弱状态评估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治... 目的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薄弱状态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相关研究文献,从形态学、冠状面骨折线、骨密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外侧壁薄弱状态评估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尤为重要。外侧壁厚度是评估外侧壁薄弱状态的主要方式,但仍存在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外侧壁宽度、高度、前皮质长度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但目前尚缺乏综合评估方式。冠状面骨折会影响外侧壁形态,并且在X线片上难以发现,临床需要警惕。骨密度与外侧壁薄弱状态相关性亦有待进一步研究。小转子骨折块与外侧壁相互影响,小转子骨折会加重薄弱状态。外侧壁周围软组织也会影响薄弱状态,因此术中操作须重视对软组织的保护。结论 外侧壁薄弱状态评估方法较多,但未形成统一标准。目前研究大多从单一角度评估薄弱状态,缺乏对影响因素的综合性评估研究。对于外侧壁部分骨折后残余外侧壁功能的评估研究较少,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外侧壁 薄弱状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