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夜雨对床: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对话 被引量:2
1
作者 付定裕 《文史杂志》 2007年第3期31-33,共3页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谊被时人称道,《冷斋夜话》云:“人意趣所至,多见于嗜好。欧公喜士为天下第一,常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范文正清严,而喜论兵,常好诵韦苏州诗‘兵卫森画戟,燕寝疑清香’。东坡友爱子由,而味...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谊被时人称道,《冷斋夜话》云:“人意趣所至,多见于嗜好。欧公喜士为天下第一,常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范文正清严,而喜论兵,常好诵韦苏州诗‘兵卫森画戟,燕寝疑清香’。东坡友爱子由,而味着清境,每诵‘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本出自唐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寄托着友朋重逢的美好期待;而经苏氏兄弟对这一诗典的丰富,“夜雨对床”就更具有美好的人伦情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苏辙 苏轼 对话 《冷斋夜话》 韦应物 兄弟 风雨
下载PDF
贺昌群杜甫研究述评 被引量:1
2
作者 付定裕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第3期91-96,共6页
贺昌群对杜甫的关注与研究贯穿其一生,虽只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但均具有扎实的文献功夫、深切的时代体验和独特的史家眼光,在二十世纪的杜甫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对杜甫的谏诤思想、平均赋役思想、夔州东屯田产问题以及杜甫与严武的关系... 贺昌群对杜甫的关注与研究贯穿其一生,虽只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但均具有扎实的文献功夫、深切的时代体验和独特的史家眼光,在二十世纪的杜甫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对杜甫的谏诤思想、平均赋役思想、夔州东屯田产问题以及杜甫与严武的关系等论题做了深具卓识的论述,是二十世纪杜甫研究的优秀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昌群 杜甫研究 历程 特点 成就
下载PDF
百年公案,从头断认——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的百年学术史
3
作者 付定裕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2-176,共5页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是文史考证领域的百年学术公案。关于“董小宛入清宫”,孟森持否定态度,陈垣、邓之诚与陈寅恪实际持肯定态度,高阳和邓小军相继还原了“董小宛入清宫”的曲折经历:董小宛被多尔衮所劫,多尔衮死后董小宛归承...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是文史考证领域的百年学术公案。关于“董小宛入清宫”,孟森持否定态度,陈垣、邓之诚与陈寅恪实际持肯定态度,高阳和邓小军相继还原了“董小宛入清宫”的曲折经历:董小宛被多尔衮所劫,多尔衮死后董小宛归承泽亲王硕塞,顺治杀硕塞封董小宛为皇贵妃,董小宛于顺治十七年病死。关于“顺治出家”,孟森持否定态度,陈垣认为顺治曾有意出家,只是出家未遂。邓小军认为,顺治十八年,世祖假死并出家山西五台山,康熙二十一年前后,锡止河南睢州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圆寂并安葬于睢州白云寺。此学术公案延续并发展了“诗文证史”的学术传统,陈寅恪“古典字面、今典实指”的诗歌释证方法,高阳“诗史有明暗两面”的论断,邓小军对“微言时事诗创作传统”和“中国诗的写实性基本特征”的揭示,都是对“诗文证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小宛入清宫 顺治出家 学术史 诗文证史
下载PDF
重视文化语境,回应时代问题——大学“中国文化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
作者 付定裕 耿楠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33-135,共3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通识教育"在大学中都受到普遍的重视,然而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中国文化通识教育"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该课程缺乏鲜明"时代意识"和... 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通识教育"在大学中都受到普遍的重视,然而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中国文化通识教育"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该课程缺乏鲜明"时代意识"和回应时代文化问题的理论自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改善中国文化通识教育的一系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通识教育 时代意识 文化语境
下载PDF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创造性诠释——以对《文赋》的诠释为中心进行讨论
5
作者 付定裕 《殷都学刊》 2011年第2期73-76,共4页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研究具有突破中国文论研究以"观念史"研究为方法的范式意义。本文以宇文所安对《文赋》的诠释为中心,讨论了宇文所安在对中国文论的诠释重视中国文论的论说方式,通过考察观念在具体文本之中如何运作,来展...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论研究具有突破中国文论研究以"观念史"研究为方法的范式意义。本文以宇文所安对《文赋》的诠释为中心,讨论了宇文所安在对中国文论的诠释重视中国文论的论说方式,通过考察观念在具体文本之中如何运作,来展现思想文本的本来面目,突破了中国文论的注疏传统,开拓了中国文论的诠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 中国文论 文赋
下载PDF
山河、人物与历史——顾亭林北游的文化心境透视
6
作者 付定裕 《殷都学刊》 2009年第3期79-82,共4页
顾亭林四十五岁开始北游,直至他七十岁客死山西曲沃,"游"乃其生命最后二十五年的基本状态。本文结合顾亭林的诗文著作,从其行游中体悟到的山河、人物、历史三个方面,透视了顾亭林北游的文化心境。
关键词 顾亭林 北游 文化心境
下载PDF
《文心雕龙·神思》疑义辨析
7
作者 付定裕 《语文学刊》 2018年第2期14-19,共6页
《神思》是《文心雕龙》研究最为深入的篇章,然而各家的注释仍有不详明、不妥帖之处,本文择出六个有疑义之处,排比各主要注家之说,辨明其歧义之所在,最后做出论断。以期对《神思》作更精准的理解,对《文心雕龙》注释学有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神思》 疑义 辨析
下载PDF
王夫之论“五言古诗之矩矱”——兼论王夫之对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说的接受与批评
8
作者 付定裕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42,共8页
王夫之在批判接受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说的基础上,从五言古诗诗体的内在法度着眼,提出"意不枝,词不荡,曲折而无痕,戌削而不竞"为五言古诗诗体之矩矱,这超越了自钟嵘、刘勰以来从时代风格角度论五言古诗诗体特征的... 王夫之在批判接受李攀龙"唐无五言古诗"说的基础上,从五言古诗诗体的内在法度着眼,提出"意不枝,词不荡,曲折而无痕,戌削而不竞"为五言古诗诗体之矩矱,这超越了自钟嵘、刘勰以来从时代风格角度论五言古诗诗体特征的局限性。并且从"五言古诗之矩矱"着眼,对五言古诗的历史做了独特之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五言古诗 诗体特征 内在法度
下载PDF
王夫之晚年思想圆融论
9
作者 付定裕 《船山学刊》 2015年第6期30-35,共6页
王夫之的思想学术成熟于六十岁即康熙十七年(1678)之后,其前、后期思想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思想重心,由"华夷之辨"到"人禽之辨";学术宗尚,由学宗程朱到学宗横渠;学问规模,由经子之学到兼通四部;著述体例,由外... 王夫之的思想学术成熟于六十岁即康熙十七年(1678)之后,其前、后期思想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思想重心,由"华夷之辨"到"人禽之辨";学术宗尚,由学宗程朱到学宗横渠;学问规模,由经子之学到兼通四部;著述体例,由外传引义到内传注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晚年思想 圆融
下载PDF
“丕植争储”与邺下文士之关系考论
10
作者 付定裕 《邢台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49-51,共3页
从现存建安"同题诗"和"唱和诗"可以考见,邺下诸文士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丕植争储"的政治漩涡,他们的诗歌创作与"丕植争储"这一政治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出独特的政治品性,是建安诗风"... 从现存建安"同题诗"和"唱和诗"可以考见,邺下诸文士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丕植争储"的政治漩涡,他们的诗歌创作与"丕植争储"这一政治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出独特的政治品性,是建安诗风"慷慨多气"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丕植争储 邺下文士 政治 儒学
下载PDF
顾炎武江南秘密抗清活动发微
11
作者 付定裕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2-49,共8页
顺治八年(1651)至十一年(1654),顾炎武侨居南京,积极参与联络顺治十一年张名振三入长江之役。他西走芜湖,寻求孙可望部在湖南的作战情报;北至淮安,联系万寿祺侦察北方清王朝的军事动态和国库虚实。其频繁活动于苏州太湖洞庭山一带,与江... 顺治八年(1651)至十一年(1654),顾炎武侨居南京,积极参与联络顺治十一年张名振三入长江之役。他西走芜湖,寻求孙可望部在湖南的作战情报;北至淮安,联系万寿祺侦察北方清王朝的军事动态和国库虚实。其频繁活动于苏州太湖洞庭山一带,与江南抗清核心人物路泽溥兄弟一起秘密联络永历朝和海上水师,旨在支持张名振的长江之役。顾炎武的秘密抗清活动直接酿成了他顺治十二年秋至十三年春的"松江之狱",从而迫使他出狱后浩然北上,漂泊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长江之役 秘密抗清活动
下载PDF
月夜诗情——观照体悟的生命幽情
12
作者 付定裕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7年第5期50-52,共3页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关键词 生命 体悟 观照 诗情
下载PDF
陈才生的意义
13
作者 付定裕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91-92,共2页
陈才生的小说集《林虑纪事》和散文集《太行漫笔》,煌煌两大册,约60余万字,是他多年来集腋成裘的文字精华。这些作品立意之深刻、文辞之老辣读者自可领悟,我不必多言,但我想借此机会讲一些题外话,谈谈陈才生教授对于林州、对于安阳、对... 陈才生的小说集《林虑纪事》和散文集《太行漫笔》,煌煌两大册,约60余万字,是他多年来集腋成裘的文字精华。这些作品立意之深刻、文辞之老辣读者自可领悟,我不必多言,但我想借此机会讲一些题外话,谈谈陈才生教授对于林州、对于安阳、对于安阳师范学院的意义。林州是陈才生老师的故乡,又称林县,古称林虑,位于太行山东麓,以红旗渠著称于世。陈老师的文集取名《林虑纪事》《太行漫笔》,可见他的文字与故乡“林虑”“太行山”的血肉联系,文集中无论散文还是小说,有相当多的篇幅取材于他的故乡一个名叫“石板头”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东麓 红旗渠 陈老师 林虑 生的意义 林州 安阳师范学院 题外话
下载PDF
中国文论中的阅读学传统
14
作者 付定裕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34-48,共15页
中国文论中有大量关于阅读的论述,触及到阅读学的多个层面,其中最重要的有四个阅读学传统,即经典研读的传统、人格修养的传统、精神对话的传统和人文创造的传统。这些阅读学传统在“五四”以来反传统的文化思潮中均已断裂,随着数字化时... 中国文论中有大量关于阅读的论述,触及到阅读学的多个层面,其中最重要的有四个阅读学传统,即经典研读的传统、人格修养的传统、精神对话的传统和人文创造的传统。这些阅读学传统在“五四”以来反传统的文化思潮中均已断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的阅读问题又不断涌现,使现代人文教育呈现出撕裂和失效的现状,具体表现为:青少年阅读的功利化和技能化,大众阅读的娱乐化和碎片化,专家学者阅读的专门化。中国的阅读学传统可以成为诊治当下阅读问题的解药,应该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重建人文经典,接续经典研读的阅读学传统;二是优化语文考试制度,倡导优游涵泳的读书风气;三是活化古典资源,激发当代文化的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阅读学传统 阅读问题 活古化今
原文传递
皎然《诗式》的理论矛盾与理论创见
15
作者 付定裕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5,共4页
皎然《诗式》是唐代最重要的诗学著作之一,然而由于版本之混乱影响了我们对其本来面目和理论价值的认识。本论文在文献考辩的基础上,指出五卷本《诗式》的存在的理论矛盾和成书过程的理论修订,以期对《诗式》的理论创见作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诗式》 矛盾 皎然 本来面目 成书过程 诗学 考辩
原文传递
王夫之“萍乡之行”考释
16
作者 付定裕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第4期13-23,M0003,共12页
康熙十四年(1675)八月,王夫之从衡阳出发沿湘江、渌水到达萍乡,目的是游说吴三桂军在萍乡的最高将领夏国相放弃防守战略,积极进攻,由于其主张不被采纳,故于九月中愤而离去。此时清廷已制定从萍乡进攻长沙并从后方攻破吴三桂长江防线的... 康熙十四年(1675)八月,王夫之从衡阳出发沿湘江、渌水到达萍乡,目的是游说吴三桂军在萍乡的最高将领夏国相放弃防守战略,积极进攻,由于其主张不被采纳,故于九月中愤而离去。此时清廷已制定从萍乡进攻长沙并从后方攻破吴三桂长江防线的战略部署。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十五日,清军攻破萍乡,直取长沙,成功实现了自萍乡直取长沙的战略部署,动摇了吴三桂的战略中心地带,从而改变了吴三桂与清廷的整个战争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萍乡之行 目的 吴三桂
原文传递
中国抒情传统的阐释与反思——关于《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一书座谈
17
作者 张旭晖 崔冶 +4 位作者 马晴 贺同赏 王馨鑫 孙亚丽 付定裕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2年第2期362-373,共12页
参加人员:主持人:今天我们召开关于萧驰、柯庆明《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一书的座谈会。这本书是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12月出版的,但是里面的论文则有很多是比较早的文章。抒情传统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在陈世骧、高友工两位先生的启发下,... 参加人员:主持人:今天我们召开关于萧驰、柯庆明《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一书的座谈会。这本书是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12月出版的,但是里面的论文则有很多是比较早的文章。抒情传统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在陈世骧、高友工两位先生的启发下,由台港和海外学者发扬于其后,形成一股学术潮流,是20世纪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构架之一。本论文集的论文是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研究 文学化 中国文学 屈子 汉魏 生命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 草木黄落 身体感 自然景物
原文传递
李商隐会昌中入太原李石幕考
18
作者 付定裕 《中国诗歌研究》 2022年第1期216-230,共15页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初冬,李商隐奔赴太原河东节度使幕。会昌四年正月遭遇“杨弁之乱”,三月中旬,自太原返回永乐家中,全程一千零二十里。李商隐返家后作《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前辈,二公尝于此县寄居》,诗中“脱身...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初冬,李商隐奔赴太原河东节度使幕。会昌四年正月遭遇“杨弁之乱”,三月中旬,自太原返回永乐家中,全程一千零二十里。李商隐返家后作《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前辈,二公尝于此县寄居》,诗中“脱身离虎口,移疾就猪肝”是其亲历“杨弁之乱”的直接证据。会昌五年春,李商隐所作《喜闻太原同院崔侍御台拜兼寄在台三二同年之什》是其入太原李石幕的直接证据,诗句“刘放未归鸡树老”的今典是指:李石开成三年(838)遭遇暗杀被迫辞相离京,会昌四年遭遇“杨弁之乱”被迫罢职并分司东都,久而未得还朝。诗句寄寓了李商隐对李石政治遭遇的深切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李石 会昌四年 太原 杨弁之乱
原文传递
船山气论与以气论诗
19
作者 付定裕 《中国美学》 2022年第2期78-90,共13页
船山之学以“气”为本,其所言之气不仅指物质之气、生命之气,更在精神之气。船山晚年,精于论诗,其论诗必从“审气”始,此亦船山诗学之一大特点。船山“以气论诗”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以气论“意”与“势”,“审气”以论诗艺之高下,以气... 船山之学以“气”为本,其所言之气不仅指物质之气、生命之气,更在精神之气。船山晚年,精于论诗,其论诗必从“审气”始,此亦船山诗学之一大特点。船山“以气论诗”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以气论“意”与“势”,“审气”以论诗艺之高下,以气论“诗学辨体”。以上三方面均为船山论诗之关键,由此可见“以气论诗”在船山诗学中的根本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山 意与势 诗艺 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