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流-叉流板式全热空气热交换器换热效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吴玮华 赵加宁 +3 位作者 刘京 付晓腾 陈泽民 张万新 《节能技术》 CAS 2009年第4期302-306,共5页
全热空气-空气热交换器是能量回收的有效装置。本文在双房间环境的试验平台上,对逆流-叉流板式全热交换器在冬季标准工况和非标准工况下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冬季标准工况下,其全热效率可达70%。风量、温度差、湿度差均对换热效... 全热空气-空气热交换器是能量回收的有效装置。本文在双房间环境的试验平台上,对逆流-叉流板式全热交换器在冬季标准工况和非标准工况下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冬季标准工况下,其全热效率可达70%。风量、温度差、湿度差均对换热效率有影响,换热效率随风量增加而降低,随温度差和湿度差的增大而增大。根据试验结果,整理得到了换热效率的经验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流-叉流板式全热交换器 显热换热效率 全热换热效率 实验
下载PDF
测序错误和重复序列对无参照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的影响
2
作者 窦锦壮 赵熙强 +6 位作者 付晓腾 焦文倩 王南南 张玲玲 胡晓丽 王师 包振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0-124,共5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被认为是揭示遗传变异理想的分子标记,近几年来一系列针对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技术如RAD,GBS,RRLs,2b-RAD等成为非模式生物尤其是水生动物的de novo SNP标记规模开发和大样本群体遗传...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被认为是揭示遗传变异理想的分子标记,近几年来一系列针对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技术如RAD,GBS,RRLs,2b-RAD等成为非模式生物尤其是水生动物的de novo SNP标记规模开发和大样本群体遗传研究的有利途径。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测序错误和重复序列因素对de novo SNP分型的影响,并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RAD模拟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通过理论推导和模拟验证发现测序数据量在15~20X左右时单拷贝区域内SNP被检测的概率大于95%,等位基因的支持度不小于2时能够有效屏蔽掉测序错误对SNP分型的影响(假阳性低于2%),这些为实际数据的de novo SNP分型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 novo SNP分型 测序错误 重复序列
下载PDF
空气—空气板式全热交换器结霜与旁通除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京 付晓腾 +2 位作者 赵加宁 毛俊俊 吴玮华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2-176,共5页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空气—空气板式全热交换器结霜实验的平台和方法。在实验中,分别使用叉流加逆流板式全热交换芯体和叉流板式全热交换芯体测试了标准结霜工况下2种板式全热交换器的换热性能及相关参数变化,并采用照片的形式展示了2种...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空气—空气板式全热交换器结霜实验的平台和方法。在实验中,分别使用叉流加逆流板式全热交换芯体和叉流板式全热交换芯体测试了标准结霜工况下2种板式全热交换器的换热性能及相关参数变化,并采用照片的形式展示了2种板式全热交换器的结霜规律。其次,针对现有板式全热交换器在严寒季节出现的结霜问题,开发了解决此问题的旁通除霜装置,该装置在原有换热器设备上增设了旁通风阀和旁通风道,使板式全热交换器有换热和除霜2种运行模式,并用实验验证分析了其除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空气板式全热交换器 结霜 旁通除霜
原文传递
红树林混合菌群协同降解偶氮染料活性黑5脱色性能研究
4
作者 李亚婷 付欢 +5 位作者 肖贵谦 王建宁 林允勇 付晓腾 邵宗泽 赖其良 《生物资源》 CAS 2023年第5期431-439,共9页
通过对福建省龙海市海门岛红树林保护区的近海沉积物样品进行富集驯化,得到了能够协同降解偶氮染料活性黑5的混合菌群HMD9-Q7。经过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混合菌群主要由越南蔷薇菌(Rossellomorea vietnamensis)、转化异源... 通过对福建省龙海市海门岛红树林保护区的近海沉积物样品进行富集驯化,得到了能够协同降解偶氮染料活性黑5的混合菌群HMD9-Q7。经过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混合菌群主要由越南蔷薇菌(Rossellomorea vietnamensis)、转化异源物食烷菌(Alcanivorax xenomutans)和近海生微泡菌(Microbulbifer maritimus)组成。与单一菌株相比较,混合菌群具有显著的脱色效果,可能因其菌株之间存在着相互协同促进作用。该混合菌群对含20~100 mg/L浓度的活性黑5均产生脱色作用。混合菌群HMD9-Q7可以广泛利用外加碳源和氮源,如葡萄糖、硝酸铵、牛肉膏等;NaCl浓度在5~30 g/L范围内都可对活性黑5进行脱色;在pH 7和温度30℃条件下脱色率最高。在最优条件下,该混合菌群在60 h内对活性黑5的脱色率可达到85%~90%。该新型混合菌群主要通过生物降解途径来实现对活性黑5的脱色。随着降解反应的发生,活性黑5的最大吸收峰逐渐变小直至完全消失,降解产物吸收峰位于近紫外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群 协同降解 活性黑5 脱色性能
原文传递
深海遗传资源调查与应用潜力评价
5
作者 付晓腾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21年第9期81-83,共3页
深海作为天然基因资源库,蕴藏着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在中国大洋专项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一五”(2007年至2010年)、“十二五”项目(2012年至2015年)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深海微生物多样性与基因资源调查关键技术的合作研究”(2... 深海作为天然基因资源库,蕴藏着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在中国大洋专项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一五”(2007年至2010年)、“十二五”项目(2012年至2015年)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深海微生物多样性与基因资源调查关键技术的合作研究”(2010年至2013年)的支持下,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联合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相关研究领域优势力量,开展了深海遗传资源调查与应用潜力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力量 海洋研究所 国际科技合作 微生物研究所 国际海底区域 中国科学院 自然资源部 潜力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