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付根源 贺彦风 《西部学刊》 2019年第22期48-51,共4页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精神内源动力和铸魂工程。然而,当前乡村文化陷入困境。由于理念滞后性、文化差异性、创新性不足等原因,同时还存在乡村文化主体发生变化、外来异质文化与传统乡村文化难以融合,乡村文化投入与经济发展形成反差...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精神内源动力和铸魂工程。然而,当前乡村文化陷入困境。由于理念滞后性、文化差异性、创新性不足等原因,同时还存在乡村文化主体发生变化、外来异质文化与传统乡村文化难以融合,乡村文化投入与经济发展形成反差等问题。要突破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必须重新凝聚乡村文化人气;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多元发展;振兴乡村文化载体,保护乡村文化、文艺活动;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实施乡村产权改革,以切实行动夯实乡村振兴文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话语体系
下载PDF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思想及其当代生态启示
2
作者 付根源 贺彦凤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3期220-220,222,共2页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突出人类中心地位,对人类发展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解放人类思维方式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康德认为客观世界(自然)的必然性来自于人,而不是客观世界。但人类夸大自身主体性,停留在感性认识之上,对...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突出人类中心地位,对人类发展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解放人类思维方式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康德认为客观世界(自然)的必然性来自于人,而不是客观世界。但人类夸大自身主体性,停留在感性认识之上,对待自然寻求绝对的统治,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的高度。新时代下“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创新发展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指引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自然立法 感性认识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下载PDF
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探赜
3
作者 付根源 贺彦凤 《成才之路》 2020年第16期9-10,共2页
面对新形势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遇到的问题,要加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并对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路径进行研究。一是避免学徒式思维,推动理论创... 面对新形势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遇到的问题,要加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并对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路径进行研究。一是避免学徒式思维,推动理论创新发展;二是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深刻解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实质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 学科体系
下载PDF
中国哲学“本元”与乡村文化发展探究
4
作者 付根源 贺彦凤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第5期253-253,297,共2页
中国传统人生观、本体观以及自然观都有内在统一性。传统理念文化建构了中国哲学本元内涵,牵引了城乡文化信仰和理性。以"本体论"为方法,探析中国哲学本元。以城乡文化两个维度进行研析,浅析当下乡村文化建设困境实质及其现... 中国传统人生观、本体观以及自然观都有内在统一性。传统理念文化建构了中国哲学本元内涵,牵引了城乡文化信仰和理性。以"本体论"为方法,探析中国哲学本元。以城乡文化两个维度进行研析,浅析当下乡村文化建设困境实质及其现实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中国哲学天命论 本体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