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厌氧胁迫下薏苡和玉米中代谢物质和酶类的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付碧石 李亚男 陈大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6-140,共5页
研究了厌氧胁迫下薏苡(Coix lacryma jobiL.)和玉米(zea mayL.)几种代谢物质和酶类的变化。厌氧胁迫后二者根系与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丙酮酸含量都表现为下降,游离氨基酸含量、乙醇脱氢酶(A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都表现为上升,薏苡游... 研究了厌氧胁迫下薏苡(Coix lacryma jobiL.)和玉米(zea mayL.)几种代谢物质和酶类的变化。厌氧胁迫后二者根系与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丙酮酸含量都表现为下降,游离氨基酸含量、乙醇脱氢酶(ADH)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都表现为上升,薏苡游离氨基酸增幅高于玉米;玉米的ADH和LDH变化幅度较大。结果表明,在厌氧耐受过程中关键的代谢物质可能是游离氨基酸而不是可溶性糖;ADH和LDH受到厌氧诱导,其厌氧胁迫前的活性高低可能是耐涝性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胁迫 薏苡 玉米 代谢物质 代谢酶
下载PDF
HIV-1跨膜蛋白gp41重组抗原的表达及其免疫反应性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林定 付碧石 +1 位作者 李宝林 钟平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为开发和建立敏感、特异的抗HIV-1抗体的检测方法研制重组gp41抗原。方法根据HIV-1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PCR扩增引物,应用PCR技术从HIV-1外膜基因组中扩增出HIV-1的gp41截短体,将扩增的基因片段插入质粒pET-28a中构建成重组... 目的为开发和建立敏感、特异的抗HIV-1抗体的检测方法研制重组gp41抗原。方法根据HIV-1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PCR扩增引物,应用PCR技术从HIV-1外膜基因组中扩增出HIV-1的gp41截短体,将扩增的基因片段插入质粒pET-28a中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pET-gp41。诱导表达并纯化gp41重组抗原,对gp41进行了初步应用分析。结果gp41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获得高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的26.08%。纯化后截短体gp41的纯度为97.94%。经间接ELISA和免疫印迹检测,纯化后的表达产物gp41具有很高的抗原特异性和免疫反应性。结论研制的重组抗原gp41有较强的抗原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gp41抗原 免疫原性
下载PDF
模拟厌氧胁迫对薏苡和玉米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物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亚男 付碧石 陈大清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06年第3期166-168,173,共4页
研究了模拟厌氧胁迫下薏苡(Coix lacrymajobi L.)和玉米(zea may L.)的丙醛(MDA)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及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胁迫处理增加薏苡、玉米根系和叶片的MDA的含量,同时导致膜脂过氧... 研究了模拟厌氧胁迫下薏苡(Coix lacrymajobi L.)和玉米(zea may L.)的丙醛(MDA)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及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胁迫处理增加薏苡、玉米根系和叶片的MDA的含量,同时导致膜脂过氧化物的生成;但在根系中,薏苡膜脂过氧化物含量低于玉米,MDA含量与处理前比较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薏苡根系中SOD维持较高的活性,而玉米则在叶片中有较高的POD和SOD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胁迫 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玉米(zea MAY L.) 膜脂过氧化物 抗氧化酶
下载PDF
新疆某地维吾尔族男性吸毒者KSHV血清流行病学初步分析
4
作者 杨培荣 郭淑霞 +5 位作者 谭晓华 杨磊 付碧石 王林定 张景玉 张国宁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68-71,共4页
为进一步研究HIV-KSHV感染相关疾病提供基础资料,利用ELISA法检测KSHV潜伏期LANA1、溶解期ORF65、K8.1抗原抗体,采用χ2检验分析有关数据,分析了新疆某地维吾尔族男性吸毒人群的KSHV血清流行病学的特点。吸毒人群主要以注射吸毒者为主(1... 为进一步研究HIV-KSHV感染相关疾病提供基础资料,利用ELISA法检测KSHV潜伏期LANA1、溶解期ORF65、K8.1抗原抗体,采用χ2检验分析有关数据,分析了新疆某地维吾尔族男性吸毒人群的KSHV血清流行病学的特点。吸毒人群主要以注射吸毒者为主(184/199,92.5%),在199份吸毒者血清中共检测到KSHV阳性血清60份,KSHV血清阳性率是30.6%;χ2检验分析显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HIV-1血清状态、吸毒方式以及吸毒年限均与KSHV血清阳性率无关,该吸毒人群中KSHV感染率较高,表明KSHV普遍存在于新疆某地维族男性吸毒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氏肉瘤相关病疱疹毒 吸毒人群 血清流行病学
下载PDF
湖北荆州地区普通人群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朱烨 王林定 付碧石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0年第3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湖北荆州地区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的感染与地域、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湖北荆州地区普通人群血清1281例,行ELISA检测LANA、裂解期蛋白ORF65和ORFK8.1的重组蛋白。结果:该地区总体KSHV感染率低于我国新疆地... 目的:探讨湖北荆州地区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的感染与地域、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湖北荆州地区普通人群血清1281例,行ELISA检测LANA、裂解期蛋白ORF65和ORFK8.1的重组蛋白。结果:该地区总体KSHV感染率低于我国新疆地区(7.3%vs19.2%,P<0.05);女性感染KSHV的比例大于男性(9.2%vs5.6%,P<0.05);小于20岁,20~50岁以及50岁以上的KSHV感染率分别为7.2%、7.4%和7.2%(P>0.05)。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在湖北公安地区HBV感染与KSHV的感染不具有相关性(OR1.177,95%CI0.79~1.753,P<0.05)。结论:KSHV的感染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女性KSHV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而与年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LANA ORF65 ORFK8.1
下载PDF
新疆某地区吸毒人群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培荣 谭晓华 +5 位作者 郭淑霞 付碧石 曾妍 王林定 陈彬 杨磊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8-419,共2页
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又称人疱疹病毒8型(HHV8),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KSHV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吸毒人群又是该地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本研究初步探讨新疆某地区吸毒人群中KSHV的血清流行病... 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又称人疱疹病毒8型(HHV8),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KSHV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吸毒人群又是该地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本研究初步探讨新疆某地区吸毒人群中KSHV的血清流行病学特点,为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毒人群 卡波济肉瘤 疱疹病毒 血清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乳酸菌细菌素抗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利君 郦萍 +1 位作者 付碧石 顾青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2,共7页
乳酸菌细菌素是由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已有的研究表明乳酸菌细菌素具有作为食品防腐剂的潜力,目前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Nisin已被允许作为食品防腐剂。然而,很多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细菌素... 乳酸菌细菌素是由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已有的研究表明乳酸菌细菌素具有作为食品防腐剂的潜力,目前由乳酸链球菌产生的Nisin已被允许作为食品防腐剂。然而,很多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细菌素,因抗菌作用机制不明确,限制了其在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显微技术、细胞模型制备、荧光探针技术、圆二色谱技术等被用于乳酸菌细菌素抗菌作用机制的研究。乳酸菌细菌素抗菌作用机制包括细胞膜损伤机制和细菌素的胞内作用形式。其中以细胞膜损伤机制为主,这一机制又包括无特异性靶点的"膜穿孔"机制及有特异性靶点(如LipidⅡ和某些膜蛋白)的作用机制。乳酸菌细菌素的胞内作用形式是通过干扰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的正常代谢来发挥抗菌作用。乳酸菌细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细菌素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作用,而同一种细菌素对于不同的靶细胞也会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探讨细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可为其在多领域的高效应用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细菌素 食品防腐剂 膜损伤机制 作用靶点 LipidⅡ
原文传递
共轭亚油酸生物合成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余梦为 郦萍 +1 位作者 付碧石 顾青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35,共8页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种人和动物自身无法合成但又不可缺少的脂肪酸,它具有抗癌、抗肥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等潜在生理功能,被广泛用作食品营养补充剂。由于天然CLA来源较少、化学合成副产物较多,而利用乳酸菌生物合成的CLA结构...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种人和动物自身无法合成但又不可缺少的脂肪酸,它具有抗癌、抗肥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等潜在生理功能,被广泛用作食品营养补充剂。由于天然CLA来源较少、化学合成副产物较多,而利用乳酸菌生物合成的CLA结构单一且转化效率高,是一种有前景的合成方法。目前微生物将亚油酸(LA)转化为CLA的机制主要有2种,即以瘤胃微生物为主的生物氢化合成和乳酸菌为代表的多酶系合成。现有研究表明,CLA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并指出其潜在生理功能可能与其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密切相关。文章总结了CLA生物合成和影响因素,分析了CLA的生物合成机制以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筛选出高产CLA菌株和CLA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乳酸菌 合成机制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