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法、政教与圣人之德——《韩非子·解老》中的理想政治 被引量:1
1
作者 仝广秀 《中文论坛》 2017年第1期60-71,共12页
法家思想往往被认为源自黄老道家,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前提和哲学准备。《韩非子·解老》篇即被放置在这一学术脉络中,用以证成道法之间的渊源关系。然而,这种视角不免忽略了《解老》篇本身的特殊意蕴和真实意图。本文试图在回归古典... 法家思想往往被认为源自黄老道家,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前提和哲学准备。《韩非子·解老》篇即被放置在这一学术脉络中,用以证成道法之间的渊源关系。然而,这种视角不免忽略了《解老》篇本身的特殊意蕴和真实意图。本文试图在回归古典语境的条件下,指出《韩非子》以《老子》为思想基础的真正意义,乃是对"道"的原初含义的阐发,即发抉先秦道论的政教本质,以之为古典政治的正当性来源。因此,"体道"就成了《解老》篇中"圣人"区别于"众人"和"人君"的最高德性,使得圣人具备了立法和垂范的职责。通过《解老》篇对圣人身位的界定和德性的彰显,《韩非子》超越了政治现实层面,成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老子》 《解老》 道论 政教 圣人
下载PDF
守先待后:“四书”系统下的儒家经学与政教秩序学术研讨会综述
2
作者 仝广秀 《文化发展论丛》 2018年第1期185-198,共14页
“四书”学在宋代的兴起和确立,是儒学史上的重要转折,使得中国学术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五经》为主体演变为以《四书》为主导。这一经典系统的更易,不仅意味着诠释方法和思想义理层面的转化,同时也带来了政教秩序与文教制... “四书”学在宋代的兴起和确立,是儒学史上的重要转折,使得中国学术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五经》为主体演变为以《四书》为主导。这一经典系统的更易,不仅意味着诠释方法和思想义理层面的转化,同时也带来了政教秩序与文教制度的相应变革。如果对《四书》与“四书”之学的相关问题缺乏深入探讨,对“四书”学与经学的相互绾结、彼此影响不加详细审视,对“四书”学施加于政教秩序的形塑作用缺乏系统研究的话,就无法真正认识“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的关联,也无法真正理解现代中国的道路选择与文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经典系统 秩序 综述 儒家 道路选择 中国
下载PDF
语言、历史与义理阐释——陈寅恪“合本子注”的方法论意义
3
作者 仝广秀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92,共8页
"合本子注"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与研究方法,陈寅恪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讨论和反复强调,着重指出其对中古乃至宋代史学的影响,并赋予其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在陈寅恪的理论建构中,"合本子注"包含了纵横两个... "合本子注"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与研究方法,陈寅恪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讨论和反复强调,着重指出其对中古乃至宋代史学的影响,并赋予其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在陈寅恪的理论建构中,"合本子注"包含了纵横两个向度,通过横向的语言比较和纵向的历史考察,实现了哲学方法与思想史方法的相反相成。其最终目的乃是基于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前后的中西古今之争的问题意识,实现经典文本的义理阐释和古典思想的现代转化。从通达义理的角度出发,陈寅恪反思了清代朴学对经与史、理与事的两分,凸显了训诂学的局限与弊端,"合本子注"对"达事"与"明理"的融通兼顾也由此得以彰显,为学术范式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合本子注 语言 历史 方法论
原文传递
立德树人,绍承家风——从“百年讲义”到“百年家书”
4
作者 仝广秀 《走进孔子》 2022年第3期96-98,共3页
2019年5月13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习之堂儒学馆共同举办的“爝火不息——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拉开帷幕。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展览共展出明清以迄新中国成立后的老讲义100余种,吸引了全校师生、兄弟院校和社会团体的到来,受到广泛好评... 2019年5月13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与习之堂儒学馆共同举办的“爝火不息——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拉开帷幕。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展览共展出明清以迄新中国成立后的老讲义100余种,吸引了全校师生、兄弟院校和社会团体的到来,受到广泛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9年8月31日,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同志视察中山大学,欣然参观了展览,给予充分肯定。2020年9月的中山大学哲学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儒学馆 讲义 中山大学 特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