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玥 代亚强 +1 位作者 陈媛媛 柯新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4-255,共12页
为探究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该研究依据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统计数据,综合评价耕地“生产-生活-生态”三维功能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和可视化制图刻画耕地多功能时空特征,进而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 为探究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该研究依据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统计数据,综合评价耕地“生产-生活-生态”三维功能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和可视化制图刻画耕地多功能时空特征,进而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关系,最终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演变的驱动因素并解析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生产功能水平、生活功能水平和生态功能水平分别处于[0.030,0.608]、[0.042,0.672]和[0.058,0.897]范围,生产功能呈现上升-下降-上升波动变化,生活功能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生态功能水平则整体小幅提升,各项功能均具有极化特征。耕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空间格局分别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分布特征。2)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水平处于[0.093,0.554]范围,整体稳步提升但水平仍然较低,多数省份耕地多功能仍为失调状态。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空间格局逐渐呈现集聚提升的演化特征,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西北地区则处于较低水平。3)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受经营主体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影响显著,其中,经营主体条件和城镇化水平对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的驱动力较强,农业发展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次之。各驱动因素交互作用类型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因素交互作用正向强化了各驱动因素对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的驱动力。研究结果为充实丰富耕地多功能研究提供了实证指导,同时为推进耕地资源差异化治理和耕地多功能互促提升提供了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多功能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网络节点中心度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玥 代亚强 柯新利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7-129,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关联网络 土地利用生态效率 社会网络分析模型 面板回归模型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和引力模型的村庄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陈伟强 代亚强 +2 位作者 耿艺伟 高涵 马月红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5-204,共10页
村庄分类是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前提,是科学合理分配公共资源的基础。本文以新郑市为例,从乡村主体、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活网络5方面构建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POI数据和引力模型分析村庄与周围地理实体间... 村庄分类是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前提,是科学合理分配公共资源的基础。本文以新郑市为例,从乡村主体、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活网络5方面构建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POI数据和引力模型分析村庄与周围地理实体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最后基于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成果和村庄所受空间作用效应,将村庄划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规模控制类、搬迁撤并类4类。研究表明:新郑市乡村振兴潜力整体较好,但村庄发展已初显两极化态势;新郑市拥有28个城郊融合类村庄、73个集聚提升类村庄、78个搬迁撤并类村庄和141个规模控制类村庄,占比分别为8.75%、22.81%、24.38%、44.06%;总的来说,新郑市未来乡村振兴发展工作应着重关注西北部和中南部地区,需注重分类施策、分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 分类 兴趣点 引力模型 新郑市
下载PDF
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4
作者 代亚强 陈伟强 +1 位作者 高涵 马月红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2-126,共5页
以河南省12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GeoDa技术手段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状态,形成了平顶山市、信阳市境内两个高密度区;河南省传统村落整体呈现“中心多、... 以河南省12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和GeoDa技术手段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状态,形成了平顶山市、信阳市境内两个高密度区;河南省传统村落整体呈现“中心多、四周少”的分布态势;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除了地形、海拔、交通发展程度等共性因素以外,河流、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河南省
下载PDF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张玥 代亚强 +1 位作者 陈媛媛 柯新利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0-112,共13页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分异特征,助推土地利用低碳减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评价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分异特征,助推土地利用低碳减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评价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我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升高并呈现由单核集聚式向双核均衡式空间格局演变趋势;(2)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持续增长并呈现“点状、团状、面状”的空间格局演变趋势;(3)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高阶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产出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强于土地利用投入和土地产权变化;(4)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不同维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局域空间格局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区连片分布、低—低集聚区分散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应依据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因地制宜调控土地利用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减排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 土地利用碳排放 空间关联
下载PDF
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玥 代亚强 +1 位作者 陈媛媛 柯新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34-243,共10页
探究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耕地利用高效低碳、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耕地低碳利用效率评价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8—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耕地低碳利用效率,分别采用核密度估计... 探究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耕地利用高效低碳、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构建耕地低碳利用效率评价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8—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耕地低碳利用效率,分别采用核密度估计、可视化制图和总体分异测度指数刻画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序特征、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进而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演变驱动因素并剖析各因素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并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空间分布由分散转向集中。2)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水平较低且逐步缩小,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总体分异测度指数由0.185 4下降至0.141 8。不同地区耕地低碳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程度为中部>东部>西部。其中,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域差异分别呈现“W”形波动式下降、“U”形先降后升和持续下降趋势,总体分异测度指数分别由0.159 8、0.261 1和0.131 6降至0.154 1、0.198 3和0.075 0。3)耕地低碳利用效率受自然环境条件、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共同影响。其中,复种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灌溉指数驱动力分别由0.367 2、0.374 5和0.469 8降至0.339 4、0.129 1和0.397 7,人均耕地面积驱动力由0.302 4升至0.403 1。各因素交互作用类型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正向强化了单因素对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演变的驱动力。研究结果对于深化耕地利用效率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为推动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低碳利用效率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超效率SBM模型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代亚强 张玥 +1 位作者 柯新利 陈媛媛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6-227,共22页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开展两者的耦合研究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河南省为案例区,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P...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开展两者的耦合研究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河南省为案例区,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PVAR模型等方法探究两者的耦合作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变过程,并且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逐渐上升,并且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发展格局。(3)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演化趋势;但是,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良好协调区域数量仍然较少,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升。(4)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受自然、经济、社会、政府等多维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影响因素贡献程度和影响效应有所不同。其中,海拔、产业集聚、人口密度、公共财政支出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产业集聚、公共财政支出等对耦合协调度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海拔、人口密度等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县域城镇化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PVAR模型
原文传递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代亚强 张玥 +1 位作者 柯新利 陈媛媛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59-2075,共17页
科学探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关系及其城乡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乡村功能协同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有序高效的重要基础。在厘清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机制的基础上,阐释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 科学探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关系及其城乡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乡村功能协同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有序高效的重要基础。在厘清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机制的基础上,阐释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以河南省为案例区,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回归模型等开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呈现出日趋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上表现出中部地区密集、外围逐层递减的圈层分异规律。(2)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看,河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不断提高,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但是网络的关联紧密程度仍有待提升。(3)从个体网络结构特征看,新密市、新郑市和禹州市等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南乐县、商城县和义马市等在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4)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个体网络中心性的提升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深度剖析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交互作用,并揭示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城乡融合效应呈现网络非均衡性特征,可以为乡村联动发展以及县域城乡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多功能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结构特征 城乡融合发展
原文传递
基于用地倾向性评价的农村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研究——以西峡县东坪村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代亚强 陈伟强 +1 位作者 高涵 马月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10-2418,共9页
精准识别农村潜在土地利用冲突是预先权衡和协调冲突用地,指导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西峡县东坪村为例,综合考虑"发展建设-农业生产-生态维护"多重土地利用目标,进行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用地倾向性评价,建立... 精准识别农村潜在土地利用冲突是预先权衡和协调冲突用地,指导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西峡县东坪村为例,综合考虑"发展建设-农业生产-生态维护"多重土地利用目标,进行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用地倾向性评价,建立倾向性比较矩阵识别潜在土地利用冲突区域,并根据识别成果提出相应的差别化管理建议。结果表明:东坪村有47%的土地存在明显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的风险,包括冲突一般区和冲突激烈区,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0.61%和26.39%。冲突激烈区(J)中J1涉及面积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18.84%,是接下来土地利用工作中亟需防治的重点问题。除此之外,用地优势区和冲突微弱区分别占土地总面积48.13%和4.87%。总体来看,东坪村内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范围较大,程度较强,冲突形势较为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土地利用冲突 识别 用地倾向性 农村
原文传递
东北典型平原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与验证——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涵 陈伟强 +2 位作者 郧文聚 张超 代亚强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4-794,共11页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探索耕地资源管理的新方式,急需通过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来摸清耕地状况。本文在耕地产能维度选取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四个要素,在耕地健康维度选取耕地胁迫状况、耕地生态状况等三个要素,基于&qu...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探索耕地资源管理的新方式,急需通过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来摸清耕地状况。本文在耕地产能维度选取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四个要素,在耕地健康维度选取耕地胁迫状况、耕地生态状况等三个要素,基于"需求—功能—维度—要素—指标"理论框架构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算法、最小限制因子法"、1+X"累加模型法定量评价耕地健康产能,选取吉林省大安市验证,并将评价结果与分等定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安市耕地健康产能总体状况良好,分布有明显的集中性,主要分布在健康和亚健康区间,不健康产能所占比例比较低;西部耕地健康状况明显较东部好,北部耕地产能状况较南部高:根据面积对应关系得出不健康耕地面积主要由利用等10等和利用等11等耕地构成,在空间分布上耕地产能较高的地块与耕地不健康的地块的位置分布具有叠置关系,该结论可为东北典型平原区耕地质量评价以及耕地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健康 耕地产能 健康诊断 评价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