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跟腱周围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解剖关系的MRI研究
1
作者 方翔 杨曦 +6 位作者 何晓清 石岩 徐月仙 杨忠兵 蔡特 代兴诚 卢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7期427-436,共10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的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在跟腱周围的解剖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门诊招募的志愿者18名,其中男11名、女7名,年龄20~48[29(26,29)]岁,体质量50~80(65.5±9.3)... 目的探讨基于MRI的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在跟腱周围的解剖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门诊招募的志愿者18名,其中男11名、女7名,年龄20~48[29(26,29)]岁,体质量50~80(65.5±9.3)kg,身高156.0~182.0(167.2±7.1)cm。志愿者均行双小腿中下段及双踝MR扫描,从跟骨结节至跟骨结节上18 cm处,每间隔1 cm层面测量腓肠神经与跟腱外侧缘交点距跟骨结节上缘水平面的垂直距离(Pn)、小隐静脉与跟腱外侧缘交点距跟骨结节上缘水平面的垂直距离(Pv)、小隐静脉至跟腱的最短距离(V-T)、腓肠神经至跟腱的最短距离(N-T)、腓肠神经至小隐静脉的最短距离(N-V)。观察指标:(1)分析Pn、Pv与身高和体质量的相关性。(2)在不同层面MRI中分别观察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跟腱外缘走行特点。(3)对比不同层面MRI中V-T、N-T、N-V在不同性别和侧别间的差异及其与身高和体质量的相关性。(4)观察MRI中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的空间关系模式及各模式占比。(5)根据不同层面MRI中N-V测量结果计算腓肠神经走行参考范围,拟定腓肠神经损伤的相对危险区。结果(1)36侧下肢中,Pn为8.32~12.39(9.96±1.10)cm,Pv为7.46~14.1(10.43±1.56)cm。Pn、Pv均与身高呈正相关(r=0.34、0.43,P值均<0.05),与体质量均无相关性(r=0.18、0.26,P值均>0.05)。(2)V-T测量结果显示:小隐静脉在跟骨结节近端1 cm平面位于跟腱外侧(23.3±3.4)mm,向上走行过程中V-T逐渐减少,在跟骨结节近端10 cm平面已转至跟腱内侧,继续向上走行的过程中V-T逐渐增加,在跟骨结节近端18 cm平面位于跟腱内侧(-30.7±7.6)mm。N-T测量结果显示:腓肠神经走行特点与小隐静脉类似,在跟骨结节近端11 cm平面由跟腱外侧转入内侧。N-V测量结果显示: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在向上走行过程中逐渐靠近,在跟骨结节近端4~11 cm平面二者伴行紧密,跟骨结节近端11~18 cm平面后二者距离逐渐增加。(3)36侧下肢横断面MRI中,在10~18 cm层面女性V-T均大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3.51,P值均<0.05),在其他层面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层面不同侧别间V-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层面N-T、N-V在不同性别、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10~18 cm层面V-T与身高呈正相关(r=0.37~0.49,P值均<0.05),在其他层面V-T与身高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不同层面V-T与体质量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不同层面N-T、N-V与身高、体质量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4)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在跟腱周围存在4种伴行模式,腓肠神经位于小隐静脉前方20侧(55.6%),腓肠神经位于小隐静脉后方11侧(30.6%),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交错伴行2侧(5.6%),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外侧皮神经未汇合并与小隐静脉伴行3侧(8.3%)。(5)各平面N-V测量结果95%CI从-10.6~18.6 mm递减至-2.1~2.0 mm,而后递增至-9.6~14.4 mm。经皮穿刺腓肠神经损伤的相对危险区:跟骨结节近端1~3 cm平面处小隐静脉及其前方2 cm、后方1.5 cm,4~11 cm平面处小隐静脉及其前方、后方0.5 cm;12~18 cm平面处小隐静脉及其前方1.5 cm、后方1 cm。结论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在跟腱周围走行特点相似,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对恒定,在跟腱断裂经皮微创手术中可依靠小隐静脉的走行位置定位出腓肠神经的走行范围,可为定位手术安全区和避免腓肠神经损伤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跟腱 影像解剖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