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营养专业医学生参加营养与疾病选修课教学评价研究
1
作者 代正燕 杨柳青 翁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调查在校非营养专业医学生在营养与疾病选修课前后对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营养知识的学习态度比较,为提高其综合素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3—5月选修昆明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营养与疾病公共选修课的非营养专业医学生... 目的调查在校非营养专业医学生在营养与疾病选修课前后对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营养知识的学习态度比较,为提高其综合素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3—5月选修昆明医科大学2021—2022学年下学期营养与疾病公共选修课的非营养专业医学生100名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营养知识获取途径、了解其在选修课前后营养知识(临床营养和基础营养)回答的正确率,并对比选修课前后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营养知识态度的变化。结果非营养专业医学生获取营养知识途径75.0%来自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其次依次是自学(12.0%),网络平台(8.0%)及其他(5.0%)。选修课后非营养专业医学生对临床营养知识掌握的正确率较选修课前均有所提高,其中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2002、优质低蛋白饮食、我国肥胖的判定标准、肥胖相关疾病4项选修课前后回答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干预方式选修课前后回答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修课后非营养专业医学生对基础营养知识掌握的正确率较选修课前均有所提高,每天食盐量、每天饮水量、七大营养素、1 g碳水化合物产能、1 g蛋白质产能、1 g脂肪产能及预包装食品营养成分表选修课前后回答的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营养知识态度方面,认为需要增加临床营养学理论知识学习(选修课前90.0%,选修课后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握营养学知识有用(选修课前99.0%,选修课后100.0%)及营养治疗和手术、药物、放化疗是否一样重要(选修课前96.0%,选修课后9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专业医学生获取营养知识途径主要来自选修课,选修课后营养知识掌握的正确率及营养素养明显提高,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对非营养专业医学生开设营养相关课程,以提高其临床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营养专业医学生 营养与疾病 选修课 营养教育 评价研究
下载PDF
营养不良-炎性反应综合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董梅 代正燕 +1 位作者 翁敏 李少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3444-3447,3451,共5页
目的探讨营养不良-炎性反应综合征(MICS)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肾脏病医院接受MHD的患者70例。根据营养不良-炎性反应评分(MIS),将纳入患者分为轻(... 目的探讨营养不良-炎性反应综合征(MICS)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肾脏病医院接受MHD的患者70例。根据营养不良-炎性反应评分(MIS),将纳入患者分为轻(n=19)、中(n=29)、重(n=22)3组。检测3组患者的营养及炎性指标,采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价其生活质量,并探讨MIS与患者年龄、营养及炎性指标、SF-36得分的相关性。结果纳入患者的MICS发生率为100.0%,轻、中、重3组患者的平均MIS分别为(2.7±1.0)、(6.1±0.9)、(10.9±2.2)分。3组患者握力、血清铁蛋白(S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清蛋白(PA)、白介素6(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IS与年龄、TNF-α呈直线正相关(P<0.05),与握力呈直线负相关(P<0.05),与PA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MIS与SF、hs-CRP呈正相关(P<0.05),与IL-6不相关(P>0.05)。3组患者体力所致工作和生活受限(RP)、量表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能(PF)、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状况(Energy)、社会功能(SOCF)、情感所致工作和生活受限(RE)、情感状况(EWB)及生理领域(PH)、心理领域(MH)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IS与PH得分呈直线负相关(P<0.05),与GH、Energy得分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MIS与PF、RP及量表总得分呈负相关(P<0.05),与BP、SOCF、RE、EWB及MH得分不相关(P>0.05)。结论 MHD患者的MICS发生率较高,MICS程度越重,患者握力减轻越明显,炎性状态越严重,总体生活质量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营养不良-炎性反应综合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病人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翁敏 代正燕 +8 位作者 甘志明 杨柳青 郭喜 刘敏 王云霖 宋春花 许红霞 石汉平 王昆华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7-351,共5页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病人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PG-SGA营养评估量表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理确诊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者行营养诊断,采用欧洲癌症研...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住院病人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PG-SGA营养评估量表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理确诊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者行营养诊断,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存质量问卷(第3版)调查生活质量,分析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69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分别是结直肠癌440例(63.0%)、胃癌137例(19.6%)、肝癌50例(7.2%)、食管癌50例(7.2%)、胰腺癌17例(2.4%)及胆道恶性肿瘤4例(0.6%)。NRS2002得分平均为(2.78±1.41)分,53.0%(370例)有营养风险。PG-SGA得分平均为(8.21±5.40)分,营养良好、可疑/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及重度营养不良比例分别为8.3%、16.5%、30.8%及44.4%。生活质量得分平均为(52.47±11.16)分,PG-SGA得分与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r=0.434,P=0.001)。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营养状况越差,生活质量越差,建议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在入院后进行常规营养诊断和治疗,以改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评估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医学生对营养与疾病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需求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代正燕 甘志明 翁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第8期23-25,共3页
目的调查在校医学生对营养与疾病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需求,探讨相应的对策,为今后开设营养学相关公共选修课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选修营养与疾病公共选修课的本科生8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26人(32.... 目的调查在校医学生对营养与疾病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需求,探讨相应的对策,为今后开设营养学相关公共选修课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选修营养与疾病公共选修课的本科生80例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26人(32.5%)、女性54人(67.5%),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对营养知识的需求、课程设置要求及考核方式等信息。结果营养知识需求:79人(98.8%)对营养知识有需求;67人(83.8%)表示该选修课是在校期间第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营养相关知识;79人(98.8%)认为营养知识行为需要进行规范培养。营养知识来源:73人(91.3%)来源于网络、微信等媒体,60人(75.0%)来源于家庭,51人(63.8%)来源于科普书籍,50人(62.5%)来源于学校课堂,26人(32.5%)来源于专业书籍,12人(15.0%)来源于其他,如医院营养科。73人(91.3%)选择本门选修课的理由是拓宽知识面。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方面:75人(93.8%)认为录像和图片的教学方式效果更好;58人(72.5%)更愿意选择开卷考试为考核方法;对营养知识各领域感兴趣的依次为:食品营养58人(72.5%),基础营养11人(13.8%)及临床营养11人(13.8%)。结论在校医学生对营养知识的需求较大,大多数医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营养知识无法满足今后临床工作需要,应结合实际需求对营养与疾病公共选修课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营养与疾病公共选修课 课程设置
下载PDF
常见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翁敏 代正燕 +3 位作者 甘志明 杨柳青 石汉平 王昆华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195-199,共5页
目的 研究常见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1385例患者,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进行人体学测量,并收集患者入院48 h内的生化检验结果,同时采用... 目的 研究常见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1385例患者,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进行人体学测量,并收集患者入院48 h内的生化检验结果,同时采用患者主观整体评估量表(PG-SGA)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并分析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1385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980例(70.8%),女性405例(29.2%),平均年龄为(56.5±13.4)岁。PG-SGA评分为(6.92±5.27)分,营养良好、可疑/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发生比例分别为14.7%(203/1385)、20.1%(279/1385)、31.0%(429/1385)、34.2%(474/1385)。患者在住院期间仅23.0%(319/1385)使用过肠内营养,36.6%(507/1385)使用过肠外营养,同时使用肠内和肠外营养的比例为7.1%(99/1385)。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男性、肿瘤有转移、近1~3个月体重下降及近1周饮食下降是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较高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握力是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比例高达85.3%,中重度营养不良高达65.2%,但营养治疗率低。年龄(≥70岁)、男性、肿瘤有转移、近1~3个月体重有下降及近1周饮食有下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握力水平高的患者不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营养不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肝癌患者不同疾病状态时的营养治疗 被引量:7
6
作者 翁敏 代正燕 王昆华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率占第2位。营养不良贯穿肝癌患者的整个病程,发生率高达80%,肝癌患者经历肌肉蛋白质消耗和支链氨基酸氧化减少,营养不良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多见。肝癌患者在入院时... 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率占第2位。营养不良贯穿肝癌患者的整个病程,发生率高达80%,肝癌患者经历肌肉蛋白质消耗和支链氨基酸氧化减少,营养不良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多见。肝癌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常规的营养诊断(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及综合评定),并遵循五阶梯治疗原则进行营养干预。稳定期肝癌患者每日能量供给30~35 kcal/kg,每日蛋白质供给1.2~1.5 g/kg,对于肝性脑病患者,酌情减少蛋白质摄入和合理选择蛋白质来源。存在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肝癌患者,需行多学科联合治疗,并坚持全程营养管理。因肝癌患者接受肝切除、肝移植及介入治疗后存在不同的营养问题,同时肝癌患者常并发肝硬化、肝性脑病、肌肉减少症及肌少症性肥胖等,不同疾病状态下个体化营养治疗对于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文总结了肝癌患者不同疾病状态时的营养治疗,以期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营养不良 营养治疗
下载PDF
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状态调查和分析
7
作者 甘志明 代正燕 +1 位作者 李佳 翁敏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S01期77-80,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相关指标评估、检测。结果在60例患者中,营养良好者3例;轻/中度营养不良者38例;重度营养不良者19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营养相关指标评估、检测。结果在60例患者中,营养良好者3例;轻/中度营养不良者38例;重度营养不良者19例。以不同年龄患者、不同PG-SGA评分与白蛋白、血红蛋白、BMI、MAC、MAMC以及握力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同年龄患者、不同PG-SGA评分与TSF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因此在入院时需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及时进行营养干预,最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恶性肿瘤 营养状况 调查分析
下载PDF
孕期增重及总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代正燕 刘丹 +5 位作者 李润 王玥 张琚 刘婧 周容 曾果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36-1340,共5页
目的 探讨孕期增重及其总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3-9月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829名单胎健康孕妇作为基线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于首次纳入时收集孕妇孕前等基线资料,于孕第(12... 目的 探讨孕期增重及其总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3-9月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829名单胎健康孕妇作为基线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于首次纳入时收集孕妇孕前等基线资料,于孕第(12±1)、(28±1)、(36±1)周及分娩前分别收集孕妇锻炼习惯、膳食摄入情况等信息和测量孕妇体重,分娩后收集分娩孕周等分娩信息。GDM诊断按中国妊娠合并糖尿病防治指南(201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中、晚期增重和孕期总增重与GDM的关系。结果 共682名孕妇纳入数据分析。控制生育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孕早期锻炼、产次、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膳食能量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孕早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早期增重不足组和增重过多组GDM发生风险均增加(分别为OR=1.23,95% CI:0.63-2.38和OR=2.20,95% CI:1.12-4.35);与孕中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中期增重不足组和过多组GDM发生风险均降低(OR=0.47,95% CI:0.18-1.19和OR=0.78,95% CI:0.43-1.42);与孕晚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晚期增重不足组GDM发生风险增加(OR=1.48,95% CI:0.77-2.84),增重过多组GDM发生风险降低(OR=0.53,95% CI:0.28-0.99);与孕期总增重适宜组相比,总增重不足组GDM发生风险增加(OR=2.16,95% CI:1.04-4.46),总增重过多组GDM发生风险降低(OR=0.74,95% CI:0.38-1.46)。结论 孕早期增重不足和过多均可能增加GDM发生风险,孕早期可能是影响GDM发生的关键时期,孕中晚期增重对GDM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增重 孕早期 妊娠期糖尿病
原文传递
应用中国孕期膳食平衡指数评价成都市孕妇膳食质量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玥 李润 +5 位作者 刘丹 代正燕 刘婧 张琚 周容 曾果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目的建立中国孕期膳食平衡指数(DBI-P)并评价成都市孕妇膳食质量及变化,为孕妇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孕妇平衡膳食原则和中国孕妇DRIs(2013),在中国成人DBI基础上,建立中国孕期膳食平衡指数(DBI-P);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对成都... 目的建立中国孕期膳食平衡指数(DBI-P)并评价成都市孕妇膳食质量及变化,为孕妇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孕妇平衡膳食原则和中国孕妇DRIs(2013),在中国成人DBI基础上,建立中国孕期膳食平衡指数(DBI-P);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对成都市610名健康孕妇进行追踪调查,收集孕早、中、晚期各类食物摄入量,利用DBI-P评价和分析其各孕期整体膳食质量及变化。结果孕妇各孕期水果、蛋类摄入量达到推荐量,畜禽肉类摄入量高于推荐量,而谷类、蔬菜、奶类、大豆及坚果类和水产品类摄入量低于推荐量。孕妇各孕期水果达标率较高(59.0%~79.0%),其他类食物达标率均较低(5.7%~48.4%),以谷类最低(5.7%~7.4%)。孕妇各孕期DBI-P总分(中位数)均小于0,提示膳食总体水平趋向于摄入不足;孕早、中、晚各期正端分(中位数)分别为3、4和4,提示轻微摄入过量,过量程度在各孕期相同(P〉0.05),摄入过量比例分别为21.0%、33.1%和24.1%;负端分(中位数)分别为24、19和21,提示低度摄入不足,不足程度在孕早期最高(P〈0.017),摄入不足比例分别为96.1%、88.0%和91.3%;膳食质量距(中位数)分别为27、23和25,提示整体膳食质量存在中~低度摄入不均衡,不均衡程度在孕早期最高(P〈0.017),摄入不均衡比例分别为97.9%、96.9%、97.4%。结论成都市孕妇膳食摄入不均衡,以孕早期较突出,以摄入不足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 膳食质量 膳食指数
原文传递
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对泌乳时间影响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润 刘丹 +5 位作者 王玥 代正燕 周容 刘婧 张琚 曾果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03-806,共4页
目的探讨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泌乳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纵向研究方法,于2013年3—9月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751名单胎健康孕妇作为基线调查对象,在其分娩前后各随访一次,最终以473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 目的探讨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泌乳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纵向研究方法,于2013年3—9月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751名单胎健康孕妇作为基线调查对象,在其分娩前后各随访一次,最终以473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记录获得其孕前体重、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泌乳时间及基本信息,测量身高和分娩前体重,计算孕期增重;控制分娩方式、母亲年龄等混杂因素后,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泌乳时间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泌乳时间〈1、1-、24~、48~和≥72h的构成比分别占16.3%、37.O%、17.5%、18.6%和10.6%。与孕前体重正常组相比,孕前消瘦和孕前超重或肥胖均是泌乳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85(1.91~4.27)和3.42(1.69—6.90)。与孕前体重正常且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前消瘦且孕期增重适宜和过多均是泌乳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34(1.31-4.18)和3.42(1.67—7.00);孕前超重或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多是泌乳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OR值(95%CI)为3.10(1.15~8.37)。结论孕前BMI是泌乳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孕期增重需联合孕前BMI对泌乳时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泌乳时间 孕期增重
原文传递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与正常孕妇围孕期体重增加值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琚 曾果 +6 位作者 周蓉 吴方银 刘婧 代正燕 王艳丽 喻成伟 高岩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6期680-685,共6页
目的探讨妊娠性糖尿病(GDM)孕妇与正常孕妇围孕期体重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3家医院的营养门诊和产科门诊建卡,进行产前检查,并最终完成随访,符合... 目的探讨妊娠性糖尿病(GDM)孕妇与正常孕妇围孕期体重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3家医院的营养门诊和产科门诊建卡,进行产前检查,并最终完成随访,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719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GDM孕妇为124例,纳入GDM组,正常孕妇为595例,纳入对照组。对不同年龄、不同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值的GDM组与对照组孕妇的体重变化,进行为期1年的纵向随访研究。2组孕妇平均生育年龄、分娩孕周、平均身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GDM组的中、晚孕期和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6±3.1)kg vs(9.5±3.0)kg,(4.5±3.0)kg vs(6.4±2.4)kg,(14.3±3.0)kg vs(16.6±4.5)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0,P=0.004;t=7.470,P<0.001;t=5.340,P<0.001)。GDM组的早孕期体重增加值高于对照组,为(1.3±2.2)kg vs(0.7±2.5)kg,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101,P=0.036)。GDM组组内,≥35岁孕妇孕前BMI值高于<35岁孕妇,≥35岁孕妇中孕期和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值低于<35岁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2、2.052、2.081,P=0.029、0.042、0.040)。在≥35岁孕妇中,GDM组的孕前BMI值大于对照组,而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值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5、2.732,P=0.009、0.008)。GDM组中,孕前BMI<18.5kg/m^2、18.5kg/m2≤BMI<24.0kg/m^2及BMI≥24.0kg/m^2 GDM孕妇的产后第3、42天体重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57、24.378,P<0.001),并且产后第3、42天的体重,随着孕前BMI的增长而增长。结论建议对GDM孕妇的孕前、孕期和产后体重推荐值进行标化,科学规范预防和治疗GDM,尤其关注高龄孕妇和孕前BMI超重和肥胖的孕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平均体重 体重增长 围孕期 孕妇
原文传递
孕早期睡眠状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凤鸣 杨柳青 +8 位作者 赵蓉萍 刘丹 李润 王玥 代正燕 刘婧 张琚 周容 曾果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4-968,共5页
目的 调查分析孕妇孕早期睡眠状况,探讨其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都市区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542例孕早期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孕早期睡眠时间、失眠、孕前体质量及其基本信息,于24-28... 目的 调查分析孕妇孕早期睡眠状况,探讨其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都市区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542例孕早期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孕早期睡眠时间、失眠、孕前体质量及其基本信息,于24-28孕周进行糖耐量筛查试验(OGTT),根据中国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诊断GDM,并测量体质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孕妇孕早期睡眠状况对GDM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孕早期睡眠不足组、睡眠正常组、睡眠过多组人数分别为16例(2.95%)、268例(49.45%)和258例(47.60%),GDM发病率分别为62.50%(10/16)、25.75%(69/268)、22.09%(57/258),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80,P〈0.05);睡眠不足组GDM发病率较睡眠正常组和睡眠过多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410和11.218,均P〈0.017)。孕早期失眠组(137例,占25.28%)和非失眠组GDM发病率分别为32.12%和22.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3,P〈0.05)。调整可能混杂因素后〔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早中期增重、孕妇2型糖尿病家族史、孕次、产次、吸烟、饮酒、锻炼、就业〕,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孕早期睡眠不足是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7.38(2.25-24.17),未观察到孕早期失眠对GDM的影响。结论 孕妇孕早期睡眠状况与GDM发生密切相关,孕早期睡眠不足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失眠对GDM的影响有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妊娠期糖尿病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孕早期血脂对妊娠期糖尿病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丹 王玥 +5 位作者 李润 代正燕 周容 刘婧 张琚 曾果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67,72,共5页
目的 探讨孕早期血脂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成都地区354例单胎初产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孕前相关信息,通过24h膳食回顾法收集孕妇孕早期膳食数据,并运用营养计算器计算孕... 目的 探讨孕早期血脂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成都地区354例单胎初产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孕前相关信息,通过24h膳食回顾法收集孕妇孕早期膳食数据,并运用营养计算器计算孕妇孕早期膳食总能量,于孕(12±1)周测定孕妇体质量以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空腹血糖(FBG)浓度,于孕24-28周进行糖耐量筛查(OGTT)试验及诊断GD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孕早期血脂水平对GDM发生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预测GDM的孕早期TG临界值。结果 GDM组孕妇孕早期TG、TC、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早期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混杂因素〔妊娠年龄、一级亲属糖尿病家族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早期膳食总能量等〕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1.59mmol/L水平组、TG 1.26-〈1.59mmol/L水平组GDM发生风险分别是TG〈0.94mmol/L水平组的3.86倍(95%可信区间:1.35-11.08)、2.46倍(95%可信区间:1.05-6.51),提示孕早期TG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TG切点值在1.27mmol/L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634(95%可信区间:0.574-0.711),约登指数最大,GDM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1%、58.2%,提示1.27mmol/L为孕早期TG预测GDM的临界值。结论 孕早期TG水平与GDM发生密切相关,应加强孕早期血脂监测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血脂 妊娠期糖尿病
原文传递
中国西南城乡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代正燕 李鸣 +4 位作者 芮溧 孙晓红 庞学红 周岚 曾果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6-549,共4页
目的评价中国西南地区城乡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昆明、贵阳和成都地区城乡3391名6~24月龄婴幼儿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孕前身高、孕前体重、产前体重及孕龄等信息,依据WHO成人BM... 目的评价中国西南地区城乡妇女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昆明、贵阳和成都地区城乡3391名6~24月龄婴幼儿母亲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孕前身高、孕前体重、产前体重及孕龄等信息,依据WHO成人BMI分类标准和美国IOM孕期增重推荐值(2009)评价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结果孕前BMI平均为(20.3±2.4),孕前体重正常、消瘦和超重肥胖率分别为72.7%、24.1%和3.2%。孕期增重平均为(14.9±6.0)kg,城市(16.2±5.9)kg高于农村(13.5±5.7)kg(P〈0.05);孕期增重适宜、不足和过多率分别为35.3%、31.1%和33.3%;孕期增重过多率城市(40.9%)高于农村(26.1%)(P〈0.05);孕期增重不足率农村(41.4%)高于城市(20.9%)(P〈0.05);23岁以下年龄组孕期增重不足率较高,24~34岁年龄组孕期增重过多率较高。结论中国西南城乡妇女孕前体重不足和孕期增重问题非常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体重 孕期增重 BMI
原文传递
成都地区2~6岁儿童饮奶行为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媛媛 张慧娟 +5 位作者 王玥 李鸣 刘丹 李润 代正燕 曾果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探索成都地区2~6岁儿童饮奶行为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改善该地区儿童饮奶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5月在成都地区选取2所幼儿园707名2~6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基本信息、饮奶... 目的探索成都地区2~6岁儿童饮奶行为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改善该地区儿童饮奶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5月在成都地区选取2所幼儿园707名2~6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基本信息、饮奶行为(饮奶频率、饮奶量、饮奶时间、饮奶种类等)和饮奶反应等信息。测量儿童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和年龄别BMI Z评分(BAZ)来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结果成都地区2~6岁儿童饮奶率为98.6%(697/707),每日饮奶率为84.6%(598/707),2~岁组儿童每日饮奶率高于4~、5~岁和6~7岁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9、11.80、13.88,P均〈0.005)。儿童日均饮奶量中位数为364.0ml,2~岁组儿童日均饮奶量高于4~、5~和6~7岁组儿童(P均〈0.05),3~岁组儿童日均饮奶量高于4~岁和6~7岁组儿童(P均〈0.05)。饮用2种奶制品的比例为55.8%(389/697),同时饮用液态奶和酸奶的比例为35.2%(245/697)。早餐饮奶的比例为81.8%(570/697),饮奶同时进食其他食物的比例为62.9%(444/697)。饮奶后曾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1.6%(82/707)。儿童饮奶行为对其身高、体重、BMI、HAZ、WAZ和BA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都地区2~6岁儿童每日饮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饮奶行为 生长发育
原文传递
家庭因素对成都市2~6岁儿童饮奶行为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媛媛 王玥 +5 位作者 张慧娟 李鸣 刘丹 李润 代正燕 曾果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77-979,共3页
目的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饮奶行为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儿童饮奶状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5月在成都市选取2所幼儿园707名2~6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基本信息、近3个月饮奶行为(饮奶... 目的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饮奶行为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儿童饮奶状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5月在成都市选取2所幼儿园707名2~6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基本信息、近3个月饮奶行为(饮奶频率及饮奶量)及其家庭因素(家长饮奶行为、家长奶类知识、家长对儿童饮奶态度、家长学历及家庭经济收入)等信息,分析家庭因素对儿童饮奶行为的影响。结果家长奶类知识知晓率达到80%的占55.87%(395/707)。儿童饮奶率为98.59%(697/707),每日饮奶率为84.58%(598/707),日均饮奶量≥300 mL的比例为61.67%(436/7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长日均饮奶量≥300 mL、每天饮奶、饮奶年限≥10年及鼓励儿童饮奶是儿童饮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制品 行为 回归分析 儿童
原文传递
孕期总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亦奇 兰茜 +8 位作者 张琚 周容 代正燕 吴成 鲍妍宏 杨柳青 周凤鸣 赵蓉萍 曾果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26-1629,共4页
目的探讨孕期总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1220名6~12孕周、单胎健康的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等基本信息,于分娩前测量孕妇体重,计算孕期总增重,参... 目的探讨孕期总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1220名6~12孕周、单胎健康的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等基本信息,于分娩前测量孕妇体重,计算孕期总增重,参照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布的孕期增重推荐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增重适宜、增重不足和增重过多组。于分娩后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妊娠结局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孕期总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结果共纳入1045名单胎活产孕妇进行分析。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过多组脐带缠绕和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升高(分别为OR=1.641,95%CI:1.197~2.252和OR=1.678,95%CI:1.132~2.488);孕期增重过少组早产发生风险升高(OR=3.189,95%CI:1.604~6.341)。结论孕期总增重过多和过少均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应重视孕期体重监测,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期增重 妊娠并发症 出生体重 早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