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代玉鑫 漆先琴 +5 位作者 李济宇 校宏兵 叶世会 丁卫星 李茂全 欧敬民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12期2343-2346,共4页
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相关机制。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仅口服阿司匹林一种非甾体抗炎药200例患者,用药过程中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10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引发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探讨口服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相关机制。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仅口服阿司匹林一种非甾体抗炎药200例患者,用药过程中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10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集两组患者吸烟史、现病史、既往史,行凝血常规、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胃镜检查,经单因素统计分析筛选出阿司匹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通过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阿司匹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年龄>60岁、吸烟、糖尿病、Hp感染、既往溃疡病史的患者在观察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 Logistic回归后表明年龄>60岁、糖尿病、Hp 感染、既往溃疡病史和阿司匹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 OR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60岁、糖尿病、Hp感染、溃疡病史是阿司匹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投药和剂量 阿司匹林/副作用 投药 口服 胃肠出血/病因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丹参多酚盐对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书青 邱明科 +3 位作者 代玉鑫 潘畅 汪洋 欧敬民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6期749-752,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盐对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丹参多酚盐组,每组6只,颈动脉内膜损伤术后14 d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盐对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丹参多酚盐组,每组6只,颈动脉内膜损伤术后14 d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并取颈动脉切片作病理形态学观察内膜增生情况,测量血管新生内膜厚度(IT)、中膜厚度(MT)并计算IT/MT值,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各组管壁LOX-1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14 d可见血管内膜增生,管腔狭窄;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管壁LOX-1m 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中促炎因子IL-6、TNF-α水平上升,抗炎因子IL-10、TGF-β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手术组比较,丹参多酚盐组内膜增生显著减低,血清IL-6、TNF-α水平下降,IL-10、TGF-β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管壁LOX-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丹参多酚盐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颈动脉IT、MT和IT/MT,血清中IL-6、IL-10、TNF-α和TGF-β水平,管壁LOX-1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丹参多酚盐能有效抑制大鼠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的增生,抑制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增生内膜LOX-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盐 内膜增生 炎症因子 LOX-1
下载PDF
介入综合治疗在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邱明科 欧敬民 +2 位作者 代玉鑫 王书青 汪洋 《上海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05-610,共6页
目的评价介入综合治疗在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介入综合治疗的79例围术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50例;年龄范围28~80岁,年龄为(55.7±... 目的评价介入综合治疗在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介入综合治疗的79例围术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50例;年龄范围28~80岁,年龄为(55.7±13.6)岁。所有患者均行介入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肢与健肢大腿、小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比较治疗后、随访6个月、随访1年时静脉通畅评分、深静脉通畅率。观察介入综合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根据Villalta评分判断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前患肢与健肢大腿、小腿周径差分别为(5.85±1.27)、(4.62±1.23)cm,显著大于治疗后的(1.35±0.73)、(1.22±0.61)cm(P值均<0.01)。大、小腿消肿率分别为(75.08±16.34)%、(70.64±17.45)%。治疗后、随访6个月、随访1年时的深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3.46±2.12)、(3.13±2.00)、(3.12±2.56)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3.65±2.81)分(P值均<0.01)。治疗后、随访6个月、随访1年时的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3.78±15.9)%、(76.32±15.72)%、(77.07±18.01)%。随访6个月、随访1年时的Villalta评分分别为(2.65±2.33)、(3.13±2.79)分。治疗中有11例患者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3.92%(11/79)。7例患者出现PTS症状,发生率为8.86%(7/79),但无重症PTS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有血栓复发9例(11.39%,9/79),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在评估病情和严密监测患者术后病情变化的前提下,以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为主的介入综合治疗围术期DVT的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在临床广泛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围术期 导管接触溶栓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体会 被引量:3
4
作者 邱明科 侯欣 +4 位作者 李飞飞 欧敬民 代玉鑫 王书青 汪洋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AMI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病理类型为动脉栓塞、动脉夹层及动脉... 目的观察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AMI)性疾病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AMI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病理类型为动脉栓塞、动脉夹层及动脉血栓形成。不同AMI内科合并症及临床表现存在差别。65例中,25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40例接受介入治疗;54例获得症状缓解,3例出现短肠综合征,3例自动出院,5例在院期间死亡。动脉栓塞、动脉夹层组开放和腔内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栓形成组中腔内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92.9%vs 40.0%,P=0.0128)。介入手术相比较开放手术而言,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结论内科合并症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AMI类型。开放手术及腔内介入手术均为有效治疗方式,对于发病时间<24h、无腹膜炎体征、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可首选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诊断 治疗 手术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