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体系-社会定在”、资本权力与数字异化——马克思机器技术批判的解放叙事
1
作者 代砚春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2,共8页
从马克思的机器技术批判来看,机器技术具有双重面孔,它既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工具-机器”的历史发展的工艺“物体系”,又表征着人类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定在”。机器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生成了资本逻辑控制的特定权力关系与社... 从马克思的机器技术批判来看,机器技术具有双重面孔,它既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工具-机器”的历史发展的工艺“物体系”,又表征着人类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定在”。机器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生成了资本逻辑控制的特定权力关系与社会构序。机器技术作为资本权力的表象以时空规训排挤和驱逐活劳动,通过将之设置为产业后备军引发了“机器悖论”,其社会性布展导致了技术异化。在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异化成为机器技术异化的新形态。数字资本通过数字平台的技术操作强化了对数字劳动的时空管制,构建了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数字异化的社会景观。从生产力批判视角看,拒斥或加速数字技术的发展都不能突破资本主义的“技术范式”。“数字中国”的实践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生产关系批判的平等开放的数字化构想。数字技术的社会主义形态是人们以自由姿态走向未来的必然环节和社会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技术批判 物体系 社会定在 资本权力 数字异化
下载PDF
历史、理论与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2
2
作者 代砚春 孙美玲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年第4期37-44,共8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逻辑进路表现为历史、理论和实践3种逻辑的统一。历史逻辑指的是党的历史使命筑基于其百年奋斗历程,党的领导构建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理论逻辑强调党的历史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逻辑进路表现为历史、理论和实践3种逻辑的统一。历史逻辑指的是党的历史使命筑基于其百年奋斗历程,党的领导构建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理论逻辑强调党的历史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继承和本土化创新,它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在依据。实践逻辑则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党的建设总要求出发探寻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路径。探究这一逻辑进路不仅有助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明确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策略,还为党领导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使命提供了理念与现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历史使命 逻辑进路 党的建设
下载PDF
自然的重置与控制的消解--从中西比较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变革 被引量:1
3
作者 代砚春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8,共9页
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西方现代化进程开启于对自然的误置,自然被剥离了神圣性和内在完满性成为理性之人的控制之物,而后它被置入资本逻辑的社会架构中成为资本增殖的附属。“控制自然”成为整个西方现代化的基本规划和理论支撑,其结果导... 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西方现代化进程开启于对自然的误置,自然被剥离了神圣性和内在完满性成为理性之人的控制之物,而后它被置入资本逻辑的社会架构中成为资本增殖的附属。“控制自然”成为整个西方现代化的基本规划和理论支撑,其结果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引发了生态危机。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实现了对自然的时代性、历史性重置,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它主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消解“控制自然”的现代化发展定位,实现人与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态观变革为世界现代化建设塑造了一种从技术理性到生态理性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中国式的顺序性的价值关切。它以生态观念的理论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打开了人类走向生态未来的广阔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集置、致命策略与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技术批判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5
4
作者 代砚春 薛天天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66,共7页
现代化浪潮将人类卷入一个技术化的世界,“技术至上”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信念之一。对“现代技术”批判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向度。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集置”,它是一种解蔽方式,人们想要破解技术的统治需要重温古希腊技艺时代,... 现代化浪潮将人类卷入一个技术化的世界,“技术至上”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信念之一。对“现代技术”批判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向度。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集置”,它是一种解蔽方式,人们想要破解技术的统治需要重温古希腊技艺时代,让现代社会在“诗意”中获得拯救。在鲍德里亚那里,技术用一种激进的“致命策略”将人类抛入被技术完全控制的未来中。其反抗方法是将原始交换社会作为最佳范本,用象征交换逻辑代替技术逻辑。马克思更加关注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与其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技术批判由此成为一种社会批判,旨在挖掘资本主义的内在崩溃逻辑,从而完成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辩证法叙事。不同于海氏与鲍氏的“复古”倾向,马克思的批判更具现代激进气质。因此,现代技术批判又保持着双重批判的内在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批判 集置 致命策略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数字异化的生成及消解路径 被引量:6
5
作者 代砚春 孙美玲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7,共9页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在机器大工业时代产生了物化现象,卢卡奇与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展开了“物化批判”。当现代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物化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数字异化,人们相应拥有了“数字人”和“视...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在机器大工业时代产生了物化现象,卢卡奇与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展开了“物化批判”。当现代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物化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数字异化,人们相应拥有了“数字人”和“视觉人”的双重异化形态。消解数字异化需要解蔽现代人的异化样态,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为此,它呈现为两条不同路径:“卢卡奇式”的生产力批判路径从总体性的视角拒绝数字异化的演进,它求助于无产阶级的主体激情来突破数字异化的现代性牢笼,最终在阿多诺的理论中堕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审美救赎;“马克思式”的生产关系批判路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挖掘数字异化的历史客观的自反性,它要求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为“数据共同体”,在“数据共享”“数据共有”的前提下将克服数字异化的路径理解为改变世界的现实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数字异化 审美救赎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存在的困境与艺术的突围——论海德格尔的艺术存在论 被引量:2
6
作者 代砚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0,共6页
传统存在论的主题是"在者在",但因其视域囿于物的世界,结果是它遗忘了存在,基础存在论跃过物的世界进入了人的生活世界,以"此在"代替"物在"试图"说"出存在,但终因限于主体性思路误导了问题而... 传统存在论的主题是"在者在",但因其视域囿于物的世界,结果是它遗忘了存在,基础存在论跃过物的世界进入了人的生活世界,以"此在"代替"物在"试图"说"出存在,但终因限于主体性思路误导了问题而走不出存在论的悖论性困境。鉴于"存在"的急迫,存在论的事情在于告别过去并重新出发,海德格尔认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存在何以可能"采取全新的艺术叙事,正是在艺术世界中人们有望抓住存在的真理,由此,艺术存在论打开了人类未来的一种可能生活。但恰恰是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表达了不信任:强行将艺术问题拉入存在论视域而放弃对资本主义"坏世界"的"政治"分析,仍然是一种存在论承诺,存在论的唯一问题只能是批判资本主义这个"具体世界"并显示"解放何以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 艺术 政治 现代性
下载PDF
资本逻辑批判与生命共同体的三重反思 被引量:2
7
作者 代砚春 薛天天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9期84-89,共6页
从资本逻辑的观点看,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经济人”组成的社会,整个社会机体的发展任务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其目的是通过科学技术占有和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从早期自由市场阶段的资本主义到“晚期资本主义”,这一资本的逻辑... 从资本逻辑的观点看,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经济人”组成的社会,整个社会机体的发展任务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其目的是通过科学技术占有和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从早期自由市场阶段的资本主义到“晚期资本主义”,这一资本的逻辑支配着现代社会,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划。生态危机的发生意味着资本的强制性逻辑导致了发达社会中人与自然的断裂,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命共同体”理论尝试对现代“经济人”进行“生态人”的改造,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阐释其社会历史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旨趣,构建一种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逻辑 生态文明 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生态批判与资本逻辑的现代反思 被引量:2
8
作者 代砚春 薛天天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从历史批判的视角出发,生态危机的发生是资本逻辑宰制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从生态批判的视角出发,正是资本逻辑的不正义性和反生态性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因此必须...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从历史批判的视角出发,生态危机的发生是资本逻辑宰制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从生态批判的视角出发,正是资本逻辑的不正义性和反生态性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因此必须对资本主义的不正义性和反生态性进行批判性历史考察。对现代资本主义逻辑的生态批判主要集中在制度、技术和消费三大主题上。具体来说,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需要分析和阐释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正是在完成了对资本逻辑的具体批判之后,一种生态正义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才是可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需要完成资本主义经济的生态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逻辑 反生态性 生态正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作为现代叙事的“艺术存在论” 被引量:1
9
作者 代砚春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64,共6页
对于思辨形而上学来说,问题是"存在者在"而绝不是"无反倒不在",所以它遗忘了"存在"。此在的形而上学则以"存在的人"取代"理性的人",尝试在此在的生活世界中给予存在一个适切的说明,... 对于思辨形而上学来说,问题是"存在者在"而绝不是"无反倒不在",所以它遗忘了"存在"。此在的形而上学则以"存在的人"取代"理性的人",尝试在此在的生活世界中给予存在一个适切的说明,其结果反而是"此在在"而"存在反倒不在",基础存在论思错了"存在"。鉴于"存在事情"的急迫,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只有走上艺术之途才能解答"存在何以可能"的问题。在思辨终止的地方,以往的哲学对现代世界失去了解释效力,而艺术作为存在的叙事则"说"出了真理,现代的本质即是"写诗",由此人们赢得了自己"存在"的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何以可能"的问题成为一个存在论问题。可以说,艺术问题与存在论的融合是海德格尔为人类命运选择的一种可能性。而正是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表达了反对意见,"存在"绝不是一个"艺术问题",而毋宁说是一个"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艺术 真理 存在论 现代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现实路径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代砚春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4期54-60,共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来源和原始文本。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克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误区以及教师的引导偏差。以经典文本作为思想引领,有助于大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有...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来源和原始文本。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克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误区以及教师的引导偏差。以经典文本作为思想引领,有助于大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有助于教师强化教育与德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认同。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把握三重原则,即以基本原理为主导,以时代问题为引领,以铸魂育人为目的。而追求教学目标的生活世界化,教学过程的生命场域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多元建构化则是其现实路径。经典原著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当代高校师生的学养,增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高校思想政治课 价值意蕴 现实路径
下载PDF
数字技术、数字劳动和数字资本:数字资本主义的逻辑批判 被引量:1
11
作者 代砚春 孙美玲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23-29,共7页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数字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以数字技术、数字劳动和数字资本为标志的逻辑运行机制。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的现代合流构筑了数字平台,它是在物理空间之上构建的全新虚拟场域,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在数字平台上...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数字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以数字技术、数字劳动和数字资本为标志的逻辑运行机制。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的现代合流构筑了数字平台,它是在物理空间之上构建的全新虚拟场域,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在数字平台上,人们作为数字用户进行现代交往,其数字劳动成为全新的劳动形式,数字资本家通过占有和分配数字劳动产生的海量数据来监视和控制一般的数字用户,形成了数字寡头及数字工厂系统。数字资本主义通过对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的榨取实现数字资本的不断增殖。由此,数字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并未超越资本逻辑的盘剥模式,它成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数字平台 数字劳动 数字资本
下载PDF
资本逻辑批判与生命共同体理论的双重内蕴 被引量:1
12
作者 代砚春 孙美玲 《社会科学论坛》 2021年第5期69-77,共9页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资本逻辑呈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客观化的事物化的逻辑,其基本内涵是:资本主义的行为主体是"经济人",由"经济人"组成了逐利市场,而基于逐利市场的整个社会机制以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发展模...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资本逻辑呈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客观化的事物化的逻辑,其基本内涵是:资本主义的行为主体是"经济人",由"经济人"组成了逐利市场,而基于逐利市场的整个社会机制以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发展模式。资本逻辑制造了人类对自然的奴役,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基础。生命共同体理念要求人类走从资本逻辑到生态逻辑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它是人们思维方式、生活价值的重塑和变更,为人类走出当前的生态困境贡献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逻辑 经济人 生态逻辑 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经济人假设批判与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的构建
13
作者 代砚春 张雨晴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6-22,共7页
经济人假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对现代人的基本规定,也是其构建理论体系的起点。从经济人的观点看,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和支配自然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一理论规划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当代遭遇了生态危机,... 经济人假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对现代人的基本规定,也是其构建理论体系的起点。从经济人的观点看,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和支配自然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正是在这一理论规划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当代遭遇了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基础受到威胁。这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的重大的时代性问题。通过对生态问题的理论前提进行反思,开启经济人假设批判,探讨其转向“生态社会人”的可能,有助于实现新时代自然观念和人类自我意识的更新;而具体探讨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意蕴,即构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性、历史性思维方式,构筑了生态社会实践的价值规范和价值旨趣,重塑了生态社会制度与新时代的人性的美学意义,能够为人类突破当前的生态困境、建设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人假设 生态社会人 生态文明 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现代性的面孔:《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技术批判研究
14
作者 代砚春 《甘肃理论学刊》 2016年第1期117-122,共6页
在马克思看来,以往对技术的工艺学角度的理解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的辩护,它不足以敲打资本主义的现实,事实上,自从蒸汽机工业革命推动的资本主义的技术应用即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性最为激烈和集中的表... 在马克思看来,以往对技术的工艺学角度的理解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的辩护,它不足以敲打资本主义的现实,事实上,自从蒸汽机工业革命推动的资本主义的技术应用即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性最为激烈和集中的表达,人类生活正在被技术不断的改写与重绘,在此之意,技术就是人的现实生活,也是现今时代的最大现象。《资本论》及其手稿作为马克思批判的武器,表现出了对技术的沉思。对马克思来说,技术获得成熟的形态表征着资本主义社会迈入了"现代",整个社会都处在技术引起的这一全新的秩序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就落脚为对"技术形而上"的批判,就此,马克思通过打破资本主义技术的"现代性"为人类设计和论证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马克思 技术批判 现代性
下载PDF
存在的困境与思想的三次移居——存在论视野中的柏拉图、马克思与海德格尔
15
作者 代砚春 《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第6期96-106,共11页
哲学经历了多次的"思想移居",首先是柏拉图洗刷了古希腊存在论的素朴性,开创性地将二元论确定为存在论的基础,通过让哲学走入城邦,划分"现实政治"与"完美政治"实现了政治与存在论的融合。马克思在某种程... 哲学经历了多次的"思想移居",首先是柏拉图洗刷了古希腊存在论的素朴性,开创性地将二元论确定为存在论的基础,通过让哲学走入城邦,划分"现实政治"与"完美政治"实现了政治与存在论的融合。马克思在某种程度上继续了柏拉图的"政治存在论"主题,将焦点投射在"全人类的解放"这一核心政治命题,通过反对近代哲学对"完美政治"的遗忘,在现代社会探讨了重建失落的最佳政制的可能性。虽然没有直接继承柏拉图的论题,但是在基础存在论"思"错了存在之后,海德格尔秉持着存在论差异重思构成存在之道,走上了"艺术"之途,并迈出了向着柏拉图的"返回步伐"。对于三者来说,"思想移居"的真意在于解决人类的存在问题,虽然其主题、论域和理论功能都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是"居向何处"的存在思索仍然晦暗不明,而三者之间的对话与"争执"则无疑引导着人类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移居 形而上学 存在论 政治 艺术 现代性.
下载PDF
物化的二重奏与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
16
作者 代砚春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83-88,共6页
从海德格尔著名的转向的表面的一系列文本来看,海德格尔的"物化思想"存在着"物化理论Ⅰ"和"物化理论Ⅱ"的区分,但不管是前者从此在的存在论视野考察"物化",还是后者要求物的直接出场的"物... 从海德格尔著名的转向的表面的一系列文本来看,海德格尔的"物化思想"存在着"物化理论Ⅰ"和"物化理论Ⅱ"的区分,但不管是前者从此在的存在论视野考察"物化",还是后者要求物的直接出场的"物化",实际上都是对海德格尔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技术时代的表征,是海德格尔批判现代性的技术座架的理论成果。只有在海德格尔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背景下,才能透过他的物化理论的这种外在区分,把握其内在的发展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海德格尔 存在论 现代性 技术 座架
下载PDF
康德道德原则何以具有实践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云 代砚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76,共10页
在康德那里,道德法则是理性事实,它能进入人们的心灵,通过规定人们的意志成为行为准则.那么,这一事实是否成立,道德法则又是如何规定人类意志的?道德法则对人表现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进一步而言,道德原则内部诸要素之间(如经验人与超... 在康德那里,道德法则是理性事实,它能进入人们的心灵,通过规定人们的意志成为行为准则.那么,这一事实是否成立,道德法则又是如何规定人类意志的?道德法则对人表现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进一步而言,道德原则内部诸要素之间(如经验人与超验人、感性人与理性人、准则与法则)如何融通?归根到底是道德原则如何对人具有动机性、主观有效性或实践性的问题,即动机性和规范性如何统一的问题.康德道德原则具有实践性,其主要原因如下:道德法则能审查动机并能检验准则;绝对命令是道德约束人的方式;践行道德原则能使人做到道德上的知行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原则 道德法则 动机 准则 实践性
下载PDF
康德义务论如何回应德性论的批判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云 代砚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32,共7页
当代德性论者对康德义务论的批判较为著名,他们认为,康德道德哲学中普遍的道德立法难以成立;康德把道德原则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是失败的;康德伦理学忽视了真实社会中的自我等。这些批判是否为真?第一,法律和道德不可分。在康德眼中,法权... 当代德性论者对康德义务论的批判较为著名,他们认为,康德道德哲学中普遍的道德立法难以成立;康德把道德原则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是失败的;康德伦理学忽视了真实社会中的自我等。这些批判是否为真?第一,法律和道德不可分。在康德眼中,法权论和德性论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道德立法仅仅是人类意志的自律。第二,康德道德原则并没有把幸福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绝对命令的检测只是不允许一些不道德的准则通过;人性公式并不表明每个人都生活在利己主义主宰的世界中是可能的。第三,康德义务论并非忽视真实社会中的自我。道德法则是从日常生活的义务类型中分析出来的。总之,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陌生人社会中,康德道德原则以理性为前提的普遍约束性和自律性特征,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它与德性论相比具有的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论 义务论 绝对命令 义务
下载PDF
经典原著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机制探究
19
作者 代砚春 张雨晴 《大学(思政教研)》 2020年第12期45-47,共3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融合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一是主体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偏差,二是教师价值引导的偏差,三是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偏差。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使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有效融入高校思政...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融合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一是主体的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偏差,二是教师价值引导的偏差,三是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偏差。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使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认为,可从教材的“时代性”编写、完善教学机制、创新课堂形式等方面应对这一困境,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思政课教学 现实困境 应对机制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探析
20
作者 姚云 代砚春 《大学(社会科学)》 2020年第10期19-20,共2页
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构成部分。哲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最高抽象,因此,人们的生活和哲学密切相关。高校思政课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新闻热点、社会事件、社会生活事例等详细解释和分析马... 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构成部分。哲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最高抽象,因此,人们的生活和哲学密切相关。高校思政课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新闻热点、社会事件、社会生活事例等详细解释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可以让晦涩的哲学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比如,通过用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分析社会生活事例,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他们了解如何获得真理性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生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