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
7
1
作者
代高猛
朱小燕
+4 位作者
李云峰
凌英华
赵芳明
杨正林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23-1230,共8页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spl31,该突变体三叶期以前表型正常,四叶期后叶片陆续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面积逐渐扩大成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坏死。透...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spl31,该突变体三叶期以前表型正常,四叶期后叶片陆续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面积逐渐扩大成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坏死。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细胞的叶绿体基粒片层堆叠不规则。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细胞被染成深蓝色,呈离散状分布,说明spl31病斑是自发形成的。光合数据显示spl31基因突变对病斑叶片正常部位细胞的光系统II影响较小。农艺性状分析发现突变体千粒重下降、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spl31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引物ID104和ID11之间,物理距离为383kb,并与标记ID105共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
类病斑突变
程序性细胞死亡
基因定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稻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
9
2
作者
朱小燕
徐芳芳
+5 位作者
桑贤春
蒋钰东
代高猛
王楠
张长伟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09-1415,共7页
叶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缺的元件。叶色突变体的发掘与研究在叶绿体发育、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出一份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叶...
叶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缺的元件。叶色突变体的发掘与研究在叶绿体发育、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出一份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white primary and secondary midrib)。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苗期表现正常,孕穗后期剑叶、倒二叶、倒三叶整张叶片的主叶脉和次级叶脉白化,叶肉细胞无显著变化,该性状一直持续到成熟期。抽穗期突变体wpsm的光合色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净光合速率(Pn)及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极显著降低,株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降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892株西农1A/wpsm的F2隐性定位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引物InDel 10与InDel 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6 cM和0.12 cM,物理距离约为56 kb。本研究为WPSM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sativaL
)
叶脉
白化
基因定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
7
1
作者
代高猛
朱小燕
李云峰
凌英华
赵芳明
杨正林
何光华
机构
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转基因植物与安全控制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23-1230,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5B02-05)
重庆市攻关项目(cstc2012ggC80002
cstc2010AA1019)资助
文摘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spl31,该突变体三叶期以前表型正常,四叶期后叶片陆续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面积逐渐扩大成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坏死。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细胞的叶绿体基粒片层堆叠不规则。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细胞被染成深蓝色,呈离散状分布,说明spl31病斑是自发形成的。光合数据显示spl31基因突变对病斑叶片正常部位细胞的光系统II影响较小。农艺性状分析发现突变体千粒重下降、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spl31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引物ID104和ID11之间,物理距离为383kb,并与标记ID105共分离。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
类病斑突变
程序性细胞死亡
基因定位
Keywords
Oryza sativa L.
Lesion mimic mutants
Programmed cell death
Gene mapping
分类号
S435.11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稻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
9
2
作者
朱小燕
徐芳芳
桑贤春
蒋钰东
代高猛
王楠
张长伟
何光华
机构
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转基因植物与安全控制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南方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09-1415,共7页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1AA10A10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5B02-05)
+1 种基金
重庆市攻关项目(CSTC
2012ggc8002)资助
文摘
叶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缺的元件。叶色突变体的发掘与研究在叶绿体发育、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出一份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white primary and secondary midrib)。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苗期表现正常,孕穗后期剑叶、倒二叶、倒三叶整张叶片的主叶脉和次级叶脉白化,叶肉细胞无显著变化,该性状一直持续到成熟期。抽穗期突变体wpsm的光合色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净光合速率(Pn)及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极显著降低,株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降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892株西农1A/wpsm的F2隐性定位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引物InDel 10与InDel 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6 cM和0.12 cM,物理距离约为56 kb。本研究为WPSM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OryzasativaL
)
叶脉
白化
基因定位
Keywords
Oryza sativa L.
Midrib
White
Gene mapping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代高猛
朱小燕
李云峰
凌英华
赵芳明
杨正林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水稻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朱小燕
徐芳芳
桑贤春
蒋钰东
代高猛
王楠
张长伟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