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墓地2003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
2
1
作者
徐韶钢
万欣
+13 位作者
谷丽芬
仲蕾洁
孙建军
王晓磊
李军
田保才
张福金
王振来
徐江勤
肖俊涛
齐军
赵代盈
王贺
张依依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39-56,共18页
<正>一、地理位置东大杖子墓地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大凌河上游的辽西丘陵山区,地属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图一)。2003年10~11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建昌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区位...
<正>一、地理位置东大杖子墓地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大凌河上游的辽西丘陵山区,地属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图一)。2003年10~11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建昌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区位于东大杖子墓地的中南部及西南部区域。共计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M42~M46。二、墓葬概况及典型墓葬因墓地位于东大杖子村内的街道、房舍屋檐下,发掘受空间的极大限制,无法整体布方。发掘区域内地层堆积相对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杖子
建昌
发掘简报
地层堆积
辽西丘陵
封石
二层台
弦纹
出土遗物
垫土
原文传递
闽江下游白头山遗址稻旱混作农业的植硅体证据
被引量:
10
2
作者
戴锦奇
左昕昕
+4 位作者
蔡喜鹏
温松全
靳建辉
仲蕾洁
夏韬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169,共9页
稻作和旱作农业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植物考古和农业考古研究中的热点,闽江下游地区农业开始的时间及其发展过程对农业向南及向台湾传播的路径和时间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少详细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迄今为止关于该地区稻作和旱作农业开...
稻作和旱作农业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植物考古和农业考古研究中的热点,闽江下游地区农业开始的时间及其发展过程对农业向南及向台湾传播的路径和时间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少详细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迄今为止关于该地区稻作和旱作农业开始的时间仍然是不清楚的。文章对闽江下游新发掘的闽侯县荆溪镇白头山遗址进行了系统的采样,通过考古学研究和14C测定确立了年代框架,对遗址进行了详细的植硅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山遗址主要包含闽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末期的遗存(约5000~3000 cal.a B.P.),该遗址中植硅体类型丰富,自昙石山下层文化时期至黄瓜山文化时期,均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黍子稃壳植硅体首次出现于昙石山文化层,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稻作农业已经传播到了闽江下游,距今4700年左右的昙石山文化时期地层中黍子的出现则说明旱作农业的传入,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原始农业格局。结合闽江流域及台湾地区其他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认为闽江是稻旱农业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通道,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闽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特征提供新的认识,为稻旱混作农业南传的时间及路径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起源
微体化石
植物考古
福州盆地
原文传递
题名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墓地2003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
2
1
作者
徐韶钢
万欣
谷丽芬
仲蕾洁
孙建军
王晓磊
李军
田保才
张福金
王振来
徐江勤
肖俊涛
齐军
赵代盈
王贺
张依依
机构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葫芦岛市博物馆
建昌县文物管理所
辽宁大学
出处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39-56,共1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东大杖子墓地及相关遗址勘探、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2&ZD193)的资助,为该项目的中期研究成果
文摘
<正>一、地理位置东大杖子墓地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大凌河上游的辽西丘陵山区,地属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图一)。2003年10~11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建昌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区位于东大杖子墓地的中南部及西南部区域。共计发掘墓葬5座,编号为M42~M46。二、墓葬概况及典型墓葬因墓地位于东大杖子村内的街道、房舍屋檐下,发掘受空间的极大限制,无法整体布方。发掘区域内地层堆积相对简单。
关键词
大杖子
建昌
发掘简报
地层堆积
辽西丘陵
封石
二层台
弦纹
出土遗物
垫土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闽江下游白头山遗址稻旱混作农业的植硅体证据
被引量:
10
2
作者
戴锦奇
左昕昕
蔡喜鹏
温松全
靳建辉
仲蕾洁
夏韬钦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
福建博物院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16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71241、41830322和41430103)
福建师范大学创新研究团队项目(批准号:IRTL1705)共同资助.
文摘
稻作和旱作农业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植物考古和农业考古研究中的热点,闽江下游地区农业开始的时间及其发展过程对农业向南及向台湾传播的路径和时间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少详细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迄今为止关于该地区稻作和旱作农业开始的时间仍然是不清楚的。文章对闽江下游新发掘的闽侯县荆溪镇白头山遗址进行了系统的采样,通过考古学研究和14C测定确立了年代框架,对遗址进行了详细的植硅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山遗址主要包含闽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末期的遗存(约5000~3000 cal.a B.P.),该遗址中植硅体类型丰富,自昙石山下层文化时期至黄瓜山文化时期,均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黍子稃壳植硅体首次出现于昙石山文化层,说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稻作农业已经传播到了闽江下游,距今4700年左右的昙石山文化时期地层中黍子的出现则说明旱作农业的传入,形成了稻旱混作的原始农业格局。结合闽江流域及台湾地区其他的植物考古学工作,认为闽江是稻旱农业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通道,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闽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特征提供新的认识,为稻旱混作农业南传的时间及路径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
农业起源
微体化石
植物考古
福州盆地
Keywords
origin of agriculture
microfossil
archaeobotany
Fuzhou basin
分类号
K871.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Q91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墓地2003年发掘简报
徐韶钢
万欣
谷丽芬
仲蕾洁
孙建军
王晓磊
李军
田保才
张福金
王振来
徐江勤
肖俊涛
齐军
赵代盈
王贺
张依依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5
2
原文传递
2
闽江下游白头山遗址稻旱混作农业的植硅体证据
戴锦奇
左昕昕
蔡喜鹏
温松全
靳建辉
仲蕾洁
夏韬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