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疫苗接种的SEIHRVI传染病模型分析与最优控制
1
作者 薛亚奎 任亚鑫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77-85,F0003,共10页
为研究疫苗接种对控制传染病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标准发生率的传染病模型。通过推导得出模型的基本再生数,给出地方病平衡点的存在条件。借助构造Lyapunov函数证明了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应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分析了最优控制问题,得... 为研究疫苗接种对控制传染病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标准发生率的传染病模型。通过推导得出模型的基本再生数,给出地方病平衡点的存在条件。借助构造Lyapunov函数证明了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应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分析了最优控制问题,得出最优控制策略。结果表明:提高疫苗接种率和效力能有效控制疾病传播;注意自我保护,及时接种以及重视治疗一定程度上可减小疾病爆发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理论 疫苗接种 传染病模型 最优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DSC1在果蝇幼虫感觉-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回路中的作用
2
作者 任亚鑫 韦嘉琪 +1 位作者 左亚运 胡兆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80,共7页
【目的】探究果蝇钠通道1(Drosophila sodium channel 1,DSC1)在果蝇幼虫感觉-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回路(sensory-central nervous system-motor circuits,S-CNS-MC)中的作用,为果蝇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果蝇幼虫的S-CNS-MC为模... 【目的】探究果蝇钠通道1(Drosophila sodium channel 1,DSC1)在果蝇幼虫感觉-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回路(sensory-central nervous system-motor circuits,S-CNS-MC)中的作用,为果蝇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果蝇幼虫的S-CNS-MC为模型,以神经遗传背景不同的4种果蝇品系w^(1118)、para^(ts1)、DSC1^(-/-)和para^(ts1);DSC1^(-/-)幼虫为材料,分别在正常状态和饥饿状态下采用番茄切面觅食活动对其进行行为学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品系果蝇幼虫的兴奋性接点电位对其进行电生理学研究。【结果】番茄切面觅食活动行为学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在每个观察的时间点,4种果蝇品系在番茄切面果皮中的幼虫数量均无显著差异;但饥饿状态下,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DSC1^(-/-)品系的3龄幼虫停留在番茄中果皮部分的数量显著多于其他品系,表明在饥饿状态下敲除DSC1的果蝇幼虫反应迟钝,觅食行为减缓。电生理试验结果表明,w^(1118)和para^(ts1)品系果蝇幼虫在饥饿状态下神经回路的兴奋性接点电位(EJP)频率与正常状态下差异不显著,但DSC1^(-/-)和para^(ts1);DSC1^(-/-)品系果蝇幼虫在饥饿状态下神经回路的EJP频率均较正常状态显著下降,表明敲除DSC1的DSC1^(-/-)和para^(ts1);DSC1^(-/-)2种品系果蝇幼虫S-CNS-MC的兴奋性在饥饿状态下明显降低,这与上述觅食活动行为学结果一致。【结论】DSC1有助于果蝇幼虫在饥饿逆境条件下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传导和神经回路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钠通道 感觉-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回路 行为学 电生理学 果蝇
下载PDF
一类社交网络中受媒介影响的信息传播动力学模型分析与最优控制
3
作者 任亚鑫 薛亚奎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1-7,15,共8页
建立了考虑信息传播者对信息传播具有冷淡期及在点对点和群体传播方式下的ISCR(Ignorants-Spreaders-Cooled-Recovered)动力学模型。推导出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0和平衡点,证明了当R0<1时无信息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利用Li-Muldowney几... 建立了考虑信息传播者对信息传播具有冷淡期及在点对点和群体传播方式下的ISCR(Ignorants-Spreaders-Cooled-Recovered)动力学模型。推导出模型的基本再生数R0和平衡点,证明了当R0<1时无信息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利用Li-Muldowney几何准则得出当R0>1时信息正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条件。通过运用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得出最优控制策略。数值模拟发现,冷淡率在信息传播中至关重要,增大冷淡率可显著减少传播者数量;当疾病爆发时,应减小冷淡率以扩大与疾病相关的信息的传播范围,从而采取保护措施来降低染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传播方式 ISCR动力学模型 稳定性分析 最优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具有不同非线性发病率的两菌株模型分析
4
作者 任亚鑫 薛亚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2-290,共9页
为深入了解疾病传播机制,研究了具有不同非线性发病率的两菌株传染病模型。确定了模型的4个平衡点,得到了2个基本再生数R_(0)^(1)和R_(0)^(2)。借助Lyapunov函数的方法证明了当R_(0)^(2)≤1时,若R_(0)^(1)≤1则两菌株消亡,若R_(0)^(1)&g... 为深入了解疾病传播机制,研究了具有不同非线性发病率的两菌株传染病模型。确定了模型的4个平衡点,得到了2个基本再生数R_(0)^(1)和R_(0)^(2)。借助Lyapunov函数的方法证明了当R_(0)^(2)≤1时,若R_(0)^(1)≤1则两菌株消亡,若R_(0)^(1)>1则菌株1持续及菌株2消亡。当R_(0)^(2)>1时,在特定条件下,若R_(0)^(1)≤1则菌株1消亡及菌株2持续,若R_(0)^(1)>1则两菌株持续。数值模拟支持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研究疾病的发病率对防控疾病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发病率 两菌株 LYAPUNOV函数 全局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油酸钠和苯乙烯膦酸在金红石和角闪石表面的吸附机制(英文) 被引量:4
5
作者 肖巍 任亚鑫 +4 位作者 杨娟 曹攀 王军 覃文庆 邱冠周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939-1947,共9页
采用油酸钠和水杨羟肟酸作为枣阳原生金红石矿粗选和扫选的捕收剂,苯乙烯膦酸和正辛醇作为精选的捕收剂的浮选药剂流程制度。浮选结果表明:苯乙烯膦酸的用量减少80%左右,并且金红石精矿品位和回收率明显提高。吸附量和接触角测试揭示在... 采用油酸钠和水杨羟肟酸作为枣阳原生金红石矿粗选和扫选的捕收剂,苯乙烯膦酸和正辛醇作为精选的捕收剂的浮选药剂流程制度。浮选结果表明:苯乙烯膦酸的用量减少80%左右,并且金红石精矿品位和回收率明显提高。吸附量和接触角测试揭示在酸性条件下金红石表面不仅吸附了大量残余的油酸钠,同时还吸附了大量的苯乙烯膦酸,然而角闪石表面仅吸附了微量的苯乙烯膦酸。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这种吸附行为使得金红石和角闪石表面的疏水性差异被扩大,它们的浮选分离也变得更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 角闪石 浮选分离 组合捕收剂 协同吸附机制
下载PDF
正辛醇对苯乙烯膦酸浮选金红石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肖巍 杨娟 +1 位作者 胡聪 任亚鑫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38,共4页
选用苯乙烯膦酸作为枣阳原生金红石矿浮选的捕收剂,研究了正辛醇对苯乙烯膦酸浮选效果的影响。从苯乙烯膦酸用量、浮选速率、产品粒度范围和泡沫性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精矿产率相同条件下,添加500 g/t正辛醇,苯乙烯膦酸... 选用苯乙烯膦酸作为枣阳原生金红石矿浮选的捕收剂,研究了正辛醇对苯乙烯膦酸浮选效果的影响。从苯乙烯膦酸用量、浮选速率、产品粒度范围和泡沫性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精矿产率相同条件下,添加500 g/t正辛醇,苯乙烯膦酸用量从1400 g/t降到600 g/t,用量降低了57.1%;且金红石粗精矿品位从8.05%提高到10.36%,回收率从58.75%提高到76.38%;浮选精矿产品中+0.074 mm粒级和-0.074+0.038 mm粒级含量分别增加了31.3%和40.4%。当苯乙烯膦酸用量一定时,少量正辛醇能大大提高溶液的起泡性能,进一步增大用量后起泡性能有所降低,但是泡沫在一定范围内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 浮选 捕收剂 协同作用 正辛醇 苯乙烯膦酸
下载PDF
城市近郊乡村发展活力及系统协调状况测度——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
7
作者 蔡银莺 任亚鑫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2年第3期48-65,共18页
乡村发展活力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能,科学评价乡村发展活力及其系统协调状况对加快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现实意义。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是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此以武汉市蔡甸区为实证构建乡村发展活力... 乡村发展活力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能,科学评价乡村发展活力及其系统协调状况对加快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现实意义。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是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此以武汉市蔡甸区为实证构建乡村发展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揭示乡村发展活力系统协调状况。结果表明:(1)蔡甸区乡村发展的土地支撑活力最高,基础设施保障活力最低,活力资源空间集聚显著,但存在差异;(2)产业、人口、土地和基础设施活力的重心依次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分布,南部农业发展区的产业活力和基础设施活力空间错位特征明显;(3)“土地—人口”活力协调性较“基础设施—人口”和“产业—人口”好,且存在东西方向空间差异,后两者的失调主要由基础设施和产业供给不足导致。应切实提升全区特别是南部农业发展区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以消泗乡为试点逐步引导宅基地有序退出,盘活乡村闲置存量建设用地,发展特色农旅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活力 系统协调 资源要素 供需协调 城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