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石經遺珠:關百益《漢熹平石經殘字譜》考釋
被引量:1
- 1
-
-
作者
任哨奇
-
机构
清華大學中文系
-
出处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22年第2期361-388,404,405,共30页
-
文摘
《漢熹平石經殘字譜》録關百益藏六十塊熹平石經拓片,絶大多數不見他家著録。該書所收拓本少有釋讀考證,本文首次對其全面考證,考得《魯詩》12石,《尚書》1石,《春秋》2石,《公羊》2石,《儀禮》7石,《論語》2石,後記或校記3石,其中18石屬首次考釋,合計63字。另有3石文字雖著録于《漢石經集存》,但馬衡未見原石,可補《集存》未收拓片。《殘字譜》中可得數處石經經文異文,其中《魯詩》兩處異文爲首次發現。在經文分佈上可糾正多處張國淦《漢石經碑圖》之誤。
-
关键词
關百益
熹平石經
魯詩
漢石經碑圖
-
分类号
K877.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唐长沙窑瓷器题诗艺术分析与探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任哨奇
-
机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第3期112-121,共10页
-
文摘
长沙窑瓷器存有大量的唐代佚诗,通过对其整理、分析,可发现其在文学艺术表现上喜用“叠字、重字”,部分诗歌存在“一与多”的对立结构与描写,在长沙窑瓷诗中也存在使用频率较高的“套语”与固定格式。从文学风格与内容题材来看,其与六朝时期流行于荆楚地区的荆楚西声存在沿袭性。长沙窑瓷诗的出现与长沙窑大量使用题记装饰的商业意识及安史之乱导致的北人南迁至长沙,新乐府运动倡导的诗歌通俗化关系密切。
-
关键词
长沙窑瓷诗
文学风格
荆楚西声
兴起背景
-
Keywords
Changsha kiln porcelain poetry
literary style
Jingchu Xisheng
the background of rise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熹平石经“后记碑”考述
- 3
-
-
作者
任哨奇
-
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6,共13页
-
文摘
熹平石经“后记碑”记录石经刊刻事宜,可补史籍未备。本文全面汇辑民国以来出土、著录的“后记碑”文字,共得470字。从碑座形制方面否定了将“后记碑”等同于“太学赞碑”的观点。并针对刻时、真伪、文字尺寸、刻立人员等进行考述。参考唐石经的《郑覃进石经状》,结合“后记碑”残石,推测“后记碑”内容大致包括对刻立经文、刻立缘起、参与人员、赞美功成等方面内容。
-
关键词
熹平石经
后记碑
太学赞碑
刻立人员
-
分类号
K877.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再议河南博物院藏熹平石经《乐经》残石
- 4
-
-
作者
任哨奇
-
机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1-144,共4页
-
文摘
王锦生先生认为河南博物院藏两块汉代残石为儒家佚籍《乐经》,属于熹平石经,但《乐经》于西汉时期业已失传,《乐经》之说不能成立。熹平石经所立七经,久为定论,文献与实物都不足以支撑熹平石经中含有《乐经》之说。此两枚残石内容不见于熹平石经所刻七经,故亦不属熹平石经。汉顺帝时期曾重修古乐,在辟雍、太学“作乐器随月律”,并令宋登奏定太学典律,与残石内容相近,残石可能为“汉顺帝重修太学碑”之孑遗。
-
关键词
熹平石经
《乐经》
汉顺帝
重修太学
-
Keywords
Xiping Inscription
Book of Rhythm
Emperor Shun
to reconstruct the Imperial Academy
-
分类号
K877.4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5
-
-
作者
付佳奥
李晓田
任哨奇
徐光明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中国文学年鉴》
2018年第1期1014-1015,共2页
-
文摘
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年7月1日至2日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凡62所大学,以及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凤凰出版社、中西书局、安徽教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约9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该次大会对2007年首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10年间的域外汉籍研究事业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
关键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京大学
域外汉籍
凤凰出版社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总结与展望
国际学术研讨会
-
分类号
G23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