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语珠玉 如闻如视——郑珍《母教录》品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任在喻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3期20-23,共4页
清代诗人郑珍的《母教录》是在其母永诀之时摹其母生前之音容笑貌记之。其文立意殊俗,虽自然平实,却生动真切,娓娓道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至情至理,语语珠玉,真实感人。细细品来,一位勤俭仁厚,聪慧贤德,爱子至深,教子有方的贤母形象鲜... 清代诗人郑珍的《母教录》是在其母永诀之时摹其母生前之音容笑貌记之。其文立意殊俗,虽自然平实,却生动真切,娓娓道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至情至理,语语珠玉,真实感人。细细品来,一位勤俭仁厚,聪慧贤德,爱子至深,教子有方的贤母形象鲜明地伫立于读者心目,生动地体现出母贤子孝的深刻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珍 母教 母贤 子孝 至情 至理 真切 感人
下载PDF
脂批的诗性审美探析——从“妙赏”说起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在喻 谭本龙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9-61,共3页
诗性审美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色,早期文学批评中就已经具有。作为最晚出现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小说评点对作品的"妙赏"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这种特色。"妙赏"是一种独特的、在审美的同时也创造美的诗性... 诗性审美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色,早期文学批评中就已经具有。作为最晚出现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小说评点对作品的"妙赏"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这种特色。"妙赏"是一种独特的、在审美的同时也创造美的诗性审美,小说评点的"妙赏"体现在其诗性审美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性美相映相衬,展现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有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批 诗性审美 妙赏
下载PDF
同写宦游感 意象各有别——苏轼、柳永的《满江红》词对读 被引量:2
3
作者 任在喻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3-34,43,共3页
柳永的《满江红·暮雨初收》和苏轼的《满江红·寄鄂洲朱使君寿昌》都是词人经历了仕途坎坷之后,对人生的思索。两首词都流露出对归隐的向往,然而,词中意象各异,表现出作者各不相同的出发点和感情色彩:柳永徘徊在对儒家出仕思... 柳永的《满江红·暮雨初收》和苏轼的《满江红·寄鄂洲朱使君寿昌》都是词人经历了仕途坎坷之后,对人生的思索。两首词都流露出对归隐的向往,然而,词中意象各异,表现出作者各不相同的出发点和感情色彩:柳永徘徊在对儒家出仕思想的叛逆和顺服的矛盾之中而无力摆脱,其词意象晦瞑暗淡,颇多感伤;儒与道的融合在苏轼饱经风霜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他随缘自适,旷达乐观,其词体现出佛陀拈花似的微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苏轼 儒道思想 出仕 归隐 感伤
下载PDF
从《红楼梦》脂批看小说评点之感性思维 被引量:2
4
作者 任在喻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8-60,共3页
中国文学批评形式中小说评点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并且影响深远。这样的批评方式与我们民族的思维传统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是具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推究其表现形式和批评的手法,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文学批评形式中小说评点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并且影响深远。这样的批评方式与我们民族的思维传统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是具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推究其表现形式和批评的手法,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批 小说评点 感性思维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五岳为辞锋 四凕作胸臆——谈李白写景诗的抒情特色 被引量:1
5
作者 任在喻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41-43,共3页
李白诗体现了“以气为主”“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他的写景诗从艺术形象、抒情方式、诗歌语言等方面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有着独特鲜明的抒情特色:以积极浪漫主义手法表现鲜明个性、抒发饱满激情;因情设景,依景而达情;率真自然、清新... 李白诗体现了“以气为主”“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他的写景诗从艺术形象、抒情方式、诗歌语言等方面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有着独特鲜明的抒情特色:以积极浪漫主义手法表现鲜明个性、抒发饱满激情;因情设景,依景而达情;率真自然、清新明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写景诗 抒情特色
下载PDF
任自然以托身 并天地而不朽——试论嵇康的养生观
6
作者 任在喻 廖颖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6-40,共5页
嵇康的养生观是在继承老庄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产生的,是时代的产物。它以"任自然以托身"为基本指导思想,"并天地而不朽"为人生追求,"无措是非"为重要途径;以"神形相亲"、"与... 嵇康的养生观是在继承老庄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产生的,是时代的产物。它以"任自然以托身"为基本指导思想,"并天地而不朽"为人生追求,"无措是非"为重要途径;以"神形相亲"、"与万物和"、非财非荣、去欲洁行为基本内容;显示出继承性、创新性、哲理性、实践性特征,体现了嵇康在玄学思想指导下的重自我、贵生命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从而把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把它从哲学的境界,变成一种实有的境界,体现了魏晋士人个体独立意识的增强和人格的觉醒,给中国士人传统人格精神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而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养生观 贵生命 重自我 人格精神 人格觉醒
下载PDF
无立足境 是方干净——从时空意识简析《红楼梦》体现的“存在”困境
7
作者 任在喻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8-50,54,共4页
《红楼梦》的思想复杂、深邃,作品通过对人们生存困境的艺术描写,将"时空"与"存在"两个哲学命题形象地表现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存在与生命终极价值的哲学追问,提升了作品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深度。
关键词 《红楼梦》 哲学 时空 存在
下载PDF
逍遥自适与魏晋游仙诗
8
作者 任在喻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8-40,50,共4页
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环境,使文人在逃避现实心态的影响之下开始寻找一个寄托心灵的新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促成了游仙诗的兴起和成型。嵇康的思想及游仙诗的创作实践,将游仙诗引导到一个新的境界。紧承其后,郭璞在其影响下创作的... 魏晋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环境,使文人在逃避现实心态的影响之下开始寻找一个寄托心灵的新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促成了游仙诗的兴起和成型。嵇康的思想及游仙诗的创作实践,将游仙诗引导到一个新的境界。紧承其后,郭璞在其影响下创作的游仙诗,标志着游仙诗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仙诗 嵇康 新境界 郭璞 新阶段
下载PDF
从女性题材赋看汉赋的类型化到个性化转变
9
作者 任在喻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38-40,共3页
从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到蔡邕的《青衣赋》,汉代女性题材赋经历了类型化到个性化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汉代儒学盛衰变化的过程和赋家对汉赋地位思考演进的过程。这种思考促进了文学独立地位的确立。
关键词 女性题材赋 类型化 个性化 儒学 文学地位
下载PDF
兴来如达——论郑珍山水诗之“气”
10
作者 任在喻 《高教学刊》 2015年第15期200-201,共2页
郑珍诗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究其成因在于他对于"气"的把握和运用的能力是他在特殊的环境和人生经历中养"气"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的"气"与他的处境、地域、学识、性情等融合,故而富于变化。正是有这样的... 郑珍诗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究其成因在于他对于"气"的把握和运用的能力是他在特殊的环境和人生经历中养"气"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的"气"与他的处境、地域、学识、性情等融合,故而富于变化。正是有这样的"气"作为前提和基础,再加之于山水之间所激发出的"兴",郑珍的诗歌方能于晚清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珍 山水诗
下载PDF
你来干什么——《雷雨》侍萍形象的体验式评析
11
作者 任在喻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50-52,共3页
在对人物的体验中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设置这个人物的意图——赞颂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衬托其他人物(主要是反衬周朴园和繁漪)强化冲突,加强悲剧气氛及其艺术震撼力,从而深刻揭露旧社会和旧家庭的罪恶。
关键词 侍萍 形象 悲剧 震撼力
下载PDF
《红楼梦》生命观的诗性美
12
作者 任在喻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第19期210-211,共2页
《红楼梦》中大量的死亡描写与死亡观念的表达似乎是在宣扬一种消极的生命观,但小说中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其实正是关于生命的思考,因此,书中不仅没有所谓消极荒诞的生命意识,反而展示了对美好生命的追求。
关键词 《红楼梦》 死亡 生命 诗性
下载PDF
先秦审美精神演变——从《雅》到《九章》的“象”喻说起
13
作者 任在喻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11期4-5,共2页
《诗经》《楚辞》作为中国诗歌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不仅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源头,从它们的发展变化中也可追溯中国诗歌早期审美精神的演变。两部总集都善以"象"传意,但两部总集的"象"又有着明显区别,从这种区别中我们... 《诗经》《楚辞》作为中国诗歌最早的两部诗歌总集,不仅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源头,从它们的发展变化中也可追溯中国诗歌早期审美精神的演变。两部总集都善以"象"传意,但两部总集的"象"又有着明显区别,从这种区别中我们不难跟踪到先秦审美精神的演变轨迹,以及对后代文学发展趋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楚辞 意象 审美
下载PDF
宗教之光和人文之影——浅探中世纪“亚瑟王圆桌骑士”传奇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凌 任在喻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2-55,共4页
一些外国文学史家和评论家对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评价大体消极,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那就是在"亚瑟王圆桌骑士"传奇中所体现出来的在宗教思想笼罩下的个体人本意识的意义和价值:它是文化思想乃至整个意识形态渐变历程... 一些外国文学史家和评论家对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评价大体消极,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那就是在"亚瑟王圆桌骑士"传奇中所体现出来的在宗教思想笼罩下的个体人本意识的意义和价值:它是文化思想乃至整个意识形态渐变历程的艺术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瑟王 圆桌骑士 传奇 宗教 人文
下载PDF
“率性”:《水浒》评点中的魏晋风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在喻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1-104,共4页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与诗话、词话一起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评点作为晚出的批评形式与所附丽的小说文本一起,成为我们回遡早期文学批评现象和文学现象、探索文学发展脉络的重要观照点。在众多小说评点中,《水浒》诸...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与诗话、词话一起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评点作为晚出的批评形式与所附丽的小说文本一起,成为我们回遡早期文学批评现象和文学现象、探索文学发展脉络的重要观照点。在众多小说评点中,《水浒》诸家评点可以说是活化的"小说评点史"。黄霖先生《古代小说评点漫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 魏晋风度 小说评点 中国古代小说 批评形式 评点家 金圣叹 黄霖 晁盖 自然人性
原文传递
送宫花一事连众芳 簇花锦千里设伏线——从第七回看《红楼梦》的扇形开合结构
16
作者 任在喻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235,共14页
《红楼梦》第七回不仅集中了几乎全部主要人物,预示了人物命运和情节结局,也为整部作品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这部鸿篇巨著所采用的是随情节发展而相应变化的动态结构。从这一回对整部作品故事情节的展开、发... 《红楼梦》第七回不仅集中了几乎全部主要人物,预示了人物命运和情节结局,也为整部作品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这部鸿篇巨著所采用的是随情节发展而相应变化的动态结构。从这一回对整部作品故事情节的展开、发展和结局所起的特殊作用以及作者为了达成这样的作用所采用的高超而精妙的创作手法,可以看出作品情节的展开就如折扇的打开,情节的收束则如折扇的合拢,这种扇形开合的动态结构为作品增添了无尽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第七回 结构 扇形开合 伏线
原文传递
杖探山色 动静入禅——例说敏树如相赠答诗的山水禅趣
17
作者 任在喻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9-150,共2页
敏树如相的赠答诗常借山水来表达与友人间的情谊和心灵相通,故而其创作的这类诗没有刻板的套语和应酬的虚言,而是带着修佛悟禅的灵性和寄情山水的豪情,是其悟禅的一种借助言语的表现,使其赠答诗具有独到之处,在明清之际的黔北僧诗中独... 敏树如相的赠答诗常借山水来表达与友人间的情谊和心灵相通,故而其创作的这类诗没有刻板的套语和应酬的虚言,而是带着修佛悟禅的灵性和寄情山水的豪情,是其悟禅的一种借助言语的表现,使其赠答诗具有独到之处,在明清之际的黔北僧诗中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树如相 赠答诗 山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