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己内酯和乙基纤维素共混体系的环带球晶及液晶形态 被引量:6
1
作者 马德柱 黄毅萍 +1 位作者 任小凡 罗筱烈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8,共4页
聚己内酯(PCL)中加入与其有一定混溶性的非晶组分乙基纤维素(EC),可明显影响其长环带球晶的行为.表明具有低混溶性及某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二元共混体系PCL/EC仍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形成环带球晶;良好的混溶性,强的分... 聚己内酯(PCL)中加入与其有一定混溶性的非晶组分乙基纤维素(EC),可明显影响其长环带球晶的行为.表明具有低混溶性及某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二元共混体系PCL/EC仍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形成环带球晶;良好的混溶性,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并非是二元共混体系中PCL长环带球晶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偏光显微镜发现PCL的加入有利于乙基纤维素/二氯乙酸溶液中液晶相的形成,用Flory关于棒状分子无规线团溶剂三元体系的理论对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乙基纤维素 共混物 环带球晶 液晶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红旱莲中5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慧 辛爱玲 +3 位作者 冯璐杰 任小凡 李元伟 董俊青 《中南药学》 CAS 2021年第9期1911-1914,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红旱莲中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异槲皮苷、山柰苷的含量并研究其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360 nm下,对28批不同产地的红旱莲进行测定,并对5批河南南阳产红旱莲的根、茎、叶、花、果实、地上部分...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红旱莲中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异槲皮苷、山柰苷的含量并研究其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360 nm下,对28批不同产地的红旱莲进行测定,并对5批河南南阳产红旱莲的根、茎、叶、花、果实、地上部分中5个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异槲皮苷、山柰苷质量浓度分别在26.9~403.5、21.37~320.55、32.72~490.8、26.73~400.95、17.7~265.5μ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0.9998);5个黄酮类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8.27%~103.72%,RSD在0.43%~0.75%。结论不同产地红旱莲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槲皮素含量最高;8月份左右果成熟后采收总黄酮含量最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比较如下:果>茎>地上部分>花>叶>根。该方法简便、准确,结果稳定,可用于红旱莲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和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红旱莲 黄酮
下载PDF
丹参种子中酚酸类成分及酮类成分的分析
3
作者 王晓玲 任小凡 邢向伟 《中国药业》 CAS 2013年第10期39-40,共2页
目的测定丹参种子、丹参油、丹参种子饼中是否含有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以及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豫西丹参种子、丹参油、丹参种子饼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目的测定丹参种子、丹参油、丹参种子饼中是否含有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以及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豫西丹参种子、丹参油、丹参种子饼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丹参种子、丹参种子饼中检出丹酚酸B,丹参油中未检出丹酚酸B,丹参种子、丹参种子饼及丹参油中均未检出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结论丹参种子及其加工品中含有丹参根及根茎中的丹酚酸B成分,为合理利用新资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种子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丹酚酸B
下载PDF
2005-2020年来安县HIV/AIDS流行及空间分布集聚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小凡 彭宇竹 +3 位作者 唐继海 冯青松 李桥 范引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78-582,共5页
目的评估来安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流行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集聚特点,为该县性病防治机构实施艾滋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下载2005-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现住址为来安县地区HIV/AIDS数据,采用年估... 目的评估来安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流行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集聚特点,为该县性病防治机构实施艾滋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下载2005-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现住址为来安县地区HIV/AIDS数据,采用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研究其时间变化规律,应用QGIS 3.16软件绘制新报告率地图,采用GeoDa 1.18软件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05-2020年来安县HIV/AIDS年平均新报告率为1.84/10万,呈波动性略有上升趋势(χ^(2)=69.03,P<0.05),EAPC为18.89%。来安县西北部和东南部为高发区域,2009年来安县HIV/AIDS新报告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高发人群为21~54岁占87.59%,男女比为4.80∶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9.31%。结论该县需重点加大汊河镇和新安镇HIV/AIDS防治力度,半塔镇和杨郢乡需重点关注,男男性活跃人群和农民人群是艾滋病防治重点人群,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工作需大力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 流行病学 空间集聚
原文传递
2007-2021年安徽省来安县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任小凡 彭宇竹 +3 位作者 吴建军 冯青松 李桥 范引光 《医学动物防制》 2023年第6期567-569,572,共4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来安县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免疫学效果和影响因素,为成人艾滋病抗... 目的了解安徽省来安县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免疫学效果和影响因素,为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2021年来安县的HIV/AIDS数据,用卡片编号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随访库和抗病毒治疗库进行链接,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来安县HIV/AIDS治疗后第1年的CD4^(+)T淋巴细胞数较基线增长最多,增长值中位数为94.50(14.00~206.75)个/μl(Z=-6.146,P<0.05);启动ART后1年内免疫学治疗有效率为62.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是免疫学治疗有效的影响因素。结论2007—2021年来安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较好,治疗后第1年CD4^(+)T淋巴细胞数增长较快,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是来安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后期需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升患者随访管理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免疫学效果 CD4^(+)T淋巴细胞 分析
原文传递
2005-2020年安徽省来安县淋病流行及空间分布集聚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小凡 彭宇竹 +4 位作者 唐继海 李桥 冯青松 吴建军 范引光 《医学动物防制》 2023年第5期409-414,418,共7页
目的评估2005—2020年安徽省来安县淋病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为全县性病防治机构实施性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20年来安县淋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stimated annual percent... 目的评估2005—2020年安徽省来安县淋病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为全县性病防治机构实施性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20年来安县淋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研究其时间变化规律;采用QGIS 3.16软件绘制淋病发病率专题地图;采用GeoDa 1.18软件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05—2020年来安县淋病发病率呈波动性,略有上升趋势(χ^(2)趋势=14.16,P<0.05),年平均发病率为5.22/10万,平均增长速度为5.85%,EAPC为4.29%;新安镇、张山镇和施官镇为淋病重点防控区域,2011年淋病发病率的空间分布呈空间正相关特征(Moran's I=0.37,Z=2.50,P<0.05),来安县东南部曾出现低-低集聚,西北部常出现高-高集聚;高发人群为19~48岁,男性淋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287.36,P<0.05),主要职业为农民、工人和民工;男性和女性在不同职业的病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关部门应加强来安县诊疗市场的管理,加强新安镇和张山镇淋病防控力度,男性、农民、工人和民工是淋病防治重点人群,同时提高女性淋病检测率,根据不同职业人群特点调整防控工作的重点,降低淋病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 发病率 流行病学 空间集聚 防控策略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04-2018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情况分析
7
作者 马晓洁 孟玲 +6 位作者 郭文章 涂文校 孔庆福 笃梦雪 马永胜 任小凡 向妮娟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7-752,共6页
目的分析2004—2018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情况,为改进其报告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2004—2018年间报告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8年,全国(不含... 目的分析2004—2018年全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情况,为改进其报告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2004—2018年间报告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8年,全国(不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有29个省份报告过271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242起事件最初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进行报告,29起最初以其他疾病或事件类别报告。125起(46.13%,125/271)事件最终修订为其他类型事件。183起(67.53%,183/271)事件最后明确了原因,主要为传染病(48.63%,89/183)、其他公共卫生事件(33.88%,62/183)、突发中毒(8.74%,16/183)以及环境因素事件(6.56%,12/183)。242起最初以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报告的事件,报告时间集中在2004告时间集中在2004—2009年(90.91%,220/242),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77.19%,176/228),事件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报告(85.57%,166/194),事件多发生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学校(73.11%,155/212)。及时性分析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事件和网络报告所需的中位时间间隔均最短,分别为5.00 d[四分位数间距(IQR):0.73~14.04 d]和0.99 d(IQR:0.54~2.26 d)。146起现为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事件中,32.19%(47/146)为未分级事件,67.81%(99/146)为已分级事件,主要为较大事件(79.80%,79/99),初次和结案报告的附件上传完整率为52.05%(76/146)。结论我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报告具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较大比例的报告事件最后能够明确事件原因。2004年以来,事件发现和网络报告及时性、附件上传完整性均有所提高,整体报告的规范性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单位 报告情况 事件信息来源
原文传递
2022年1月中国大陆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被引量:4
8
作者 任小凡 涂文校 +9 位作者 李超 杨佳璎 任婧寰 黄晓霞 冯晔囡 王晓琪 孟玲 魏依侬 向妮娟 施国庆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评估2022年1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 目的评估2022年1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预计1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将较2021年12月有所下降。因境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输入导致本土疫情发生及传播扩散风险很高,在春运和冬奥会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则面临更大压力,各地需要按照国家要求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人感染禽流感可能继续发现散发病例;近期南北方省份流感活动高峰还会持续,预计1月底会有所下降;肾综合征出血热目前已进入冬季发病高峰时期;根据往年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报告趋势,预计1月仍持续高发。结论特别关注新冠肺炎,一般关注人感染禽流感、季节性流感、肾综合征出血热以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疫情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2021年8月中国大陆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小凡 涂文校 +6 位作者 王大燕 王霄晔 冯晔囡 孟玲 魏依侬 向妮娟 施国庆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47-750,共4页
目的评估2021年8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 目的评估2021年8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预计8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较7月类似或略有下降。我国境内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本土传播疫情有望较快得到控制;未来面临的境外输入及续发本地传播风险持续存在。根据2021年以来的发病情况以及既往疾病流行规律提示,不排除散发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风险。气象部门预测的洪涝灾区需要关注灾后可能导致的水源性、食源性和媒介传染病上升的风险。结论特别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般关注人感染禽流感以及自然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疫情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2022年7月中国大陆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永胜 涂文校 +7 位作者 冯晔囡 王晓琪 张京云 王大燕 王霄晔 任小凡 向妮娟 施国庆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9-873,共5页
目的评估2022年7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 目的评估2022年7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预计2022年7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可能较6月略有下降,仍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总体呈低水平波动态势,局部地区仍有小幅波动且有新增疫情省份,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仍面临本土疫情传播扩散和输入导致的本土传播风险;各地需按照国家总体要求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处于霍乱易于传播季节,预计7月霍乱感染概率增大。近期南方流感活动水平远超过2019年以来同期水平,以A(H3N2)亚型为优势流行株,7月上旬后流感聚集性疫情可能会逐渐下降。每年7—8月为高温中暑发生和死亡的高发期,预计7月将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予以特别关注,对霍乱、流感和高温中暑予以一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疫情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2022年4月中国大陆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11
作者 再那吾东·玉山 涂文校 +8 位作者 孟玲 冯晔囡 王晓琪 吴丹 任小凡 魏依侬 孔庆福 向妮娟 施国庆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27-429,共3页
目的 评估2022年4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 目的 评估2022年4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预计4月国内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以外突发事件总数将与3月持平。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内的传播扩散以及境外疫情输入导致本土疫情发生的风险很高,疫情防控难度加大,各地需要按照国家要求加强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规模性反弹。百日咳由于实验室检测技术提高、疫苗保护效力的减弱以及部分地区加强监测等因素的影响,其报告病例数仍将保持上升趋势。结论 特别关注新冠肺炎,一般关注百日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传染病疫情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