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水蜜桃种植——以新疆泽普县赛力新村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任振一 李秋菊 《山西农经》 2021年第14期118-119,共2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的种植结构不断变化,除了政府引导外,还出于农民的致富诉求。乡村振兴具有区域性特点,部分村落依据已有的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农业发展方向,由此形成了以村为单位的特色种植模式。以新疆泽普县赛力乡赛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的种植结构不断变化,除了政府引导外,还出于农民的致富诉求。乡村振兴具有区域性特点,部分村落依据已有的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农业发展方向,由此形成了以村为单位的特色种植模式。以新疆泽普县赛力乡赛力新村为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于该村的水蜜桃种植进行研究。水蜜桃种植的出现和发展是自然条件、收成、供需、劳动力、技术和政策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赛力新村 种植结构
下载PDF
当前中国人类学的任务:回归学科本体
2
作者 任振一 陈朋 《今古文创》 2021年第25期46-47,共2页
20世纪以来,人类学在救亡图存思潮下传入中国,并于抗战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近年来,中国人类学界要求学科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人类学在中国的第二个高峰即将到来,但它仍然存在发展困境。重视全球视野下的跨学科合作与跨文化比较,以使... 20世纪以来,人类学在救亡图存思潮下传入中国,并于抗战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近年来,中国人类学界要求学科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人类学在中国的第二个高峰即将到来,但它仍然存在发展困境。重视全球视野下的跨学科合作与跨文化比较,以使中国人类学回归学科本体,走出学科发展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 本土化 学科本体 跨学科合作 跨文化比较
下载PDF
国家与地方:生态人类学视角下民族地区的渔业变迁--以贵州望谟蔗香村为例
3
作者 任振一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年第7期57-58,118,共3页
在二十一世纪初,随着龙滩水电站的建成蓄水,蔗香村进行了原址搬迁,搬迁后的蔗香村没有舍弃渔业,而是借助新自然环境将其发扬光大,后来随着旅游开发以及环保工作等进程的推进,蔗香村的渔业逐渐走向萎缩。在新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和村民行... 在二十一世纪初,随着龙滩水电站的建成蓄水,蔗香村进行了原址搬迁,搬迁后的蔗香村没有舍弃渔业,而是借助新自然环境将其发扬光大,后来随着旅游开发以及环保工作等进程的推进,蔗香村的渔业逐渐走向萎缩。在新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和村民行动三种力量作用下,蔗香村渔业历经兴衰。通过对蔗香村渔业的实地调查,可知蔗香村渔业的变迁,其背后是新自然环境影响下国家逻辑与地方逻辑的角逐,在变迁中,达到新自然环境、国家逻辑和地方逻辑这三者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渔业变迁 新自然环境 国家逻辑 地方逻辑
下载PDF
在华国际移民杂糅性文化身份的建构———以“文明交流互鉴”为视角
4
作者 卢毅 任振一 陈朋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66-71,共6页
国际化移民社区的文化重建是现代移民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球发展与地方发展的互构中,个体文化身份认同既无法摆脱全球化的影响,也无法离开地方性的重塑和民族性的在场,“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成为常态。全球化变量参与构建的多... 国际化移民社区的文化重建是现代移民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球发展与地方发展的互构中,个体文化身份认同既无法摆脱全球化的影响,也无法离开地方性的重塑和民族性的在场,“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成为常态。全球化变量参与构建的多维度全球身份认同,超越了族裔和国家的文化边界。在异质性文化交流学习过程中,国际社区、移民社会网络和社会组织等对国际移民文化身份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社区作为一种文化缓冲物理空间,通过“混杂”“模拟”等机制形成了一种兼具杂合性和异质性的文化共同体,一种兼具世界性和地方性“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移民社会网络互动以及社会组织服务等的影响,个体文化身份认同在文化杂糅空间中不断协商,其在反复“断裂”的边缘处又反复“建构”着自我。作为文化认同的世界公民,在族裔文化与国家文化,地方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间不断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动态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移民 身份认同 杂糅文化 文明交流互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