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华南与东南亚华人社会共建刘三姐文化国际品牌的思考
1
作者 任旭彬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刘三姐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国故事的经典,刘三姐文化的现代重构曾经在中国与东南亚华人社会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东南亚华人社会,刘三姐文化具有不同的传播效应与文化意义。“刘三姐”新的担当与... 刘三姐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国故事的经典,刘三姐文化的现代重构曾经在中国与东南亚华人社会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东南亚华人社会,刘三姐文化具有不同的传播效应与文化意义。“刘三姐”新的担当与使命是唤醒新生代华人的中华文化记忆。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程建设中,刘三姐文化国际品牌要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国内外“刘三姐”互动共荣的格局,增强东南亚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社会 刘三姐 文化品牌
下载PDF
“刘三姐”文化:从岭南民间文化符号到中华文化符号的情感纽带
2
作者 任旭彬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44-50,共7页
岭南“刘三姐”文化习俗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大众性和传承性,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刘三姐”传说首先作为歌圩的集体想象,激活民众共同的集体记忆,通过歌圩场景中的情感交流生成岭南歌圩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 岭南“刘三姐”文化习俗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大众性和传承性,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刘三姐”传说首先作为歌圩的集体想象,激活民众共同的集体记忆,通过歌圩场景中的情感交流生成岭南歌圩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三姐”传说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情境映射,在特定节庆、礼仪、场域等符号元素的社会展演中,以情感为纽带进而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纽带,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体验、行为、组织与情感表达联结起来,并以情求同,凝聚共识,构建起中华民族文化交融、国家认同的中华文化符号。“刘三姐”文化内涵的嬗变体现出从岭南情感交往交流交融升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文化 文化符号 共享文化 文化认同 情感纽带
下载PDF
刘三姐歌谣的跨文化传唱 被引量:6
3
作者 任旭彬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63,共8页
刘三姐歌谣在跨民族跨语际传唱中因文化语境不同导致了审美意义的丧失,地方性审美知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困难,壮汉文化融合实现了刘三姐歌谣的跨族际传唱。由于壮族文化的弱势,刘三姐歌谣的族际语际传唱也伴随着汉族文化... 刘三姐歌谣在跨民族跨语际传唱中因文化语境不同导致了审美意义的丧失,地方性审美知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困难,壮汉文化融合实现了刘三姐歌谣的跨族际传唱。由于壮族文化的弱势,刘三姐歌谣的族际语际传唱也伴随着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的改写,壮族文化逐渐流失的同时汉族文化成分逐渐增多。在同质化的趋向中如何再生产刘三姐形象的新意义并保持其艺术个性才能推进刘三姐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歌谣 翻译 对歌 文化融合
下载PDF
祛魅:刘三姐形象的历史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任旭彬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8-96,共9页
植根于壮族歌圩文化的刘三姐形象在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中,经历了两次祛魅过程,且伴随着复杂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如何拓展刘三姐文化人文价值的新空间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祛魅 刘三姐 狂欢
下载PDF
刘兰蛆彤象的层景性建沟 被引量:2
5
作者 任旭彬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131,共4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刘三姐形象建构是不同文化主体共同赋予了刘三姐不同的文化意义.是三种不同叙事模式交互生发的层累性建构,是各类文化艺术的生产主体共同塑造了刘三姐形象的整体生成。民间传说的戏曲化和音乐化提升了刘三姐的“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刘三姐形象建构是不同文化主体共同赋予了刘三姐不同的文化意义.是三种不同叙事模式交互生发的层累性建构,是各类文化艺术的生产主体共同塑造了刘三姐形象的整体生成。民间传说的戏曲化和音乐化提升了刘三姐的“歌仙”形象。歌舞剧和电影《刘三姐》既表述了当时国家主流的阶级话语,表征了广西壮族的文化形象,也是应用现代传媒技术建构了刘三姐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话语 伦理冲突 英雄想象 少数民族想象
下载PDF
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生态审美观照 被引量:3
6
作者 任旭彬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生态审美化建构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把生态审美融入生态文化建设中,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居环境景观化,生产生活生态审美化的生态审美体系,包括创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审美化提升... 生态审美化建构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把生态审美融入生态文化建设中,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居环境景观化,生产生活生态审美化的生态审美体系,包括创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审美化提升,以及建设大众的生态审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村 生态审美 生态审美文化
下载PDF
基于象征人类学视角的刘三姐文化解读 被引量:4
7
作者 任旭彬 《百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5-22,共8页
传统歌圩中的歌仙刘三姐作为象征符号与拜岩拜庙、歌圩、抛绣球等刘三姐祭祀活动构成壮族传统歌圩神圣与世俗交融的符号体系,隐喻了生命繁衍、婚姻美满、幸福平安等生殖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意义。政府主导下的新歌圩,以渗透和移植、改造和... 传统歌圩中的歌仙刘三姐作为象征符号与拜岩拜庙、歌圩、抛绣球等刘三姐祭祀活动构成壮族传统歌圩神圣与世俗交融的符号体系,隐喻了生命繁衍、婚姻美满、幸福平安等生殖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意义。政府主导下的新歌圩,以渗透和移植、改造和置换等方式征用传统歌圩的形式来展演壮族文化与塑造壮族身份,构建宏大的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民族团结话语并形成地方文化品牌。多重文化交汇生成了多种刘三姐文本系列,塑造了形态各异、意义不同的刘三姐形象,刘三姐符号随之延伸到民俗、政治、历史、经济、审美等各个领域,实现了跨界联结的文化意义再生产,带来了多样性功能与价值的叠加,整合了区域内各个群体,成为一个集自然、社会、文化等为一体的象征系统。刘三姐审美话语的发生和演变既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主体的意识形态、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也建构了壮族社会共享的文化符号与族群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体系 刘三姐 歌圩 审美话语
下载PDF
“壮族三月三”节庆创新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任旭彬 《桂海论丛》 2020年第1期59-63,共5页
"壮族三月三"时空格局的拓展,实现了传统民俗节庆向现代旅游节庆的转型。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广西应深挖"壮族三月三"节庆与部分东盟国家节庆的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 "壮族三月三"时空格局的拓展,实现了传统民俗节庆向现代旅游节庆的转型。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广西应深挖"壮族三月三"节庆与部分东盟国家节庆的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外联动、共建共享节庆文化品牌是"壮族三月三"的创新路径之一。把"壮族三月三"打造为国际化、多样化、系列化、集群化的旅游节庆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推进广西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也必将推动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壮族三月三” 节庆共办
下载PDF
优化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旭彬 《桂海论丛》 2013年第4期110-113,共4页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农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确保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成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佳的主要原因...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与农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确保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成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广西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以及缺乏农民组织作为文化建设的依托载体。优化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要建立起政府供给、市场供给与社会供给优势互补的复合供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供给
下载PDF
论“夷夏之辨”的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旭彬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06-111,共6页
“夷夏之辨”是中国传统的反生态的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标准,但又含有和平主义的包容异质文化的内涵,华夏文化用于同化异质的封建伦理道德教化是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互现的文化遗产,也蕴含一定程度的人民性与民主性的人文主义色彩。
关键词 夷夏之辨 文化中心主义 生态文化
下载PDF
《印象·刘三姐》的符号意义解读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旭彬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8-23,138,共6页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刘三姐形象是缺乏真实意义的能指符号,可却具有多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印象·刘三姐》把多样性的刘三姐符号和广西少数民族符号组合为平面化的消费文本,大众文化的书写使《印象·刘三姐》缺乏实质内容而主要依... 消费社会语境中的刘三姐形象是缺乏真实意义的能指符号,可却具有多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印象·刘三姐》把多样性的刘三姐符号和广西少数民族符号组合为平面化的消费文本,大众文化的书写使《印象·刘三姐》缺乏实质内容而主要依靠伴随的文本而产生意义,其文本意义的解读必须借用与刘三姐相关的各种社会文化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 伴随文本 实景演出
下载PDF
壮族歌圩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旭彬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9年第1期75-80,共6页
传承了千百年历史的壮族歌圩具有多领域、多维度和多层次的价值体系,是壮族文化的标识,符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形态多样的地方性壮族歌圩既体现出相同的文化内涵,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地方行政区域简单替代地域历史文... 传承了千百年历史的壮族歌圩具有多领域、多维度和多层次的价值体系,是壮族文化的标识,符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形态多样的地方性壮族歌圩既体现出相同的文化内涵,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地方行政区域简单替代地域历史文化边界,造成了整体性的歌圩被分解为碎片化的省级、国家级歌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歌圩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超越地方性文化差别,实施刘三姐歌谣与壮族歌圩整体打包的申报策略,并加强申报项目的建设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遗 壮族歌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
下载PDF
作为审美普遍性知识的形式美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旭彬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98-103,共6页
经由符号化的情感构形而生成的形式美蕴含了审美愉悦感,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美感共性。在审美变形过程中,现象世界中能够引起感官快感的形式法则与内在情感相契合产生了形式感,也蕴含了文化意义。审美共通感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于人类潜... 经由符号化的情感构形而生成的形式美蕴含了审美愉悦感,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美感共性。在审美变形过程中,现象世界中能够引起感官快感的形式法则与内在情感相契合产生了形式感,也蕴含了文化意义。审美共通感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于人类潜意识并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了审美普遍性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形式美 形式感 审美共通感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中的审美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旭彬 《文化与传播》 2014年第5期24-29,共6页
不同的地方文化和审美制度规约造成了跨文化审美交流的障碍,但审美共性以及普世性的情感联系和审美需要形成了跨文化审美实践的基础。文化差异以及审美交流隐藏的不同文化权力都造成了审美意义的流失,并因习俗、观念、语言、传播、语境... 不同的地方文化和审美制度规约造成了跨文化审美交流的障碍,但审美共性以及普世性的情感联系和审美需要形成了跨文化审美实践的基础。文化差异以及审美交流隐藏的不同文化权力都造成了审美意义的流失,并因习俗、观念、语言、传播、语境、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审美表达。平等对话的跨文化审美实践、文化误读与变异,对审美意义的重构和文化增值的促进,也是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现象。跨文化审美实践努力扩大不同文化的共享话语,对坚守民族审美特色,深化不同审美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拓展文化价值空间,促进文化建设共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审美实践 文化差异 意义流失 误读
下载PDF
试论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把关意识 被引量:5
15
作者 任旭彬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5年第3期73-75,共3页
把关意识是学术期刊编辑最基本的意识。编辑对学术论文进行组织、采集、鉴审、选择和编辑加工具有导向作用。政治把关意识直接影响学术文章乃至期刊的质量。活跃的学术自由探讨,对期刊编辑把关意识的要求更高。编辑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责... 把关意识是学术期刊编辑最基本的意识。编辑对学术论文进行组织、采集、鉴审、选择和编辑加工具有导向作用。政治把关意识直接影响学术文章乃至期刊的质量。活跃的学术自由探讨,对期刊编辑把关意识的要求更高。编辑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责任感、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与思想修养,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剔除学术期刊中的政治错误和纰漏,遵守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期刊自律,杜绝学术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把关意识 期刊编辑 政治责任
下载PDF
“壮族三月三”走出国门讲述广西故事的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旭彬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7年第3期60-62,共3页
"壮族三月三"已经成为展示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品牌。广西具有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先行优势、平台优势和人文优势。"壮族三月三"已经成功走进泰国,增进了中泰两国民众"中泰一家亲"的认同。"壮族三月... "壮族三月三"已经成为展示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品牌。广西具有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先行优势、平台优势和人文优势。"壮族三月三"已经成功走进泰国,增进了中泰两国民众"中泰一家亲"的认同。"壮族三月三"可以成为广西文化、广西故事"走出去"的载体,因此广西还要进一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运作方式,把"壮族三月三"发展为广西"一带一路"的重大文化项目,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形成国内外"三月三"节庆的互动共荣格局,以节庆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把壮族"三月三"办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狂欢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三月三” 节庆文化 走出去
下载PDF
注意力经济观照下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任旭彬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5年第4期52-56,共5页
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旅游业实现了规模经济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在注意力经济推动下,旅游产品的审美化和品牌化提升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加强与传媒产业的持续性互动,进而构建当代文化认同的文化符号和文... 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旅游业实现了规模经济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在注意力经济推动下,旅游产品的审美化和品牌化提升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加强与传媒产业的持续性互动,进而构建当代文化认同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以左江花山岩画申遗为契机构建的花山文化品牌要上升为广西壮族文化的标识符号,强化壮族文化认同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经济 左江花山岩画 文化创意
下载PDF
浅谈花山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与策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旭彬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7年第5期52-55,共4页
历史悠久而内容丰富的花山文化"走出去"是后申遗时期的应有之义。处于中国-东盟前沿的广西,具有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与亲缘优势,突出其国际特色,加强地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产业合作,不仅建构了广西文化形象,增进... 历史悠久而内容丰富的花山文化"走出去"是后申遗时期的应有之义。处于中国-东盟前沿的广西,具有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与亲缘优势,突出其国际特色,加强地域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产业合作,不仅建构了广西文化形象,增进中国—东盟文化认同,而且也是开拓民族文化生态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把文化遗产的科普、教育、社会、经济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统一起来,整合花山文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文化 广西故事 走出去
下载PDF
创新边疆文化旅游的思考——以广西崇左市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旭彬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8年第5期49-52,共4页
随着广西边疆地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中越跨境旅游长廊逐步成型,发挥多重文化旅游资源叠加的优势,构建崇左国际跨境旅游合作示范区,通过区域联动发展战略,树立全国边疆旅游改革创新的示范和样板,可以推进广西边疆文化旅游的升级与转... 随着广西边疆地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中越跨境旅游长廊逐步成型,发挥多重文化旅游资源叠加的优势,构建崇左国际跨境旅游合作示范区,通过区域联动发展战略,树立全国边疆旅游改革创新的示范和样板,可以推进广西边疆文化旅游的升级与转型,助推广西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旅游合作 联动发展战略 宁明 边疆文化旅游
下载PDF
建构布依族标识性艺术形象品牌的思考
20
作者 任旭彬 雷励 黄守斌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53-57,共5页
成为民族文化边界的标识性艺术形象具有民族认同以及划分民族边界的功能。依托民歌文化经由民间话语上升为国家话语而重构白妹形象为布依族标识性艺术形象,对于重新阐释和开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演变为布依族的文化... 成为民族文化边界的标识性艺术形象具有民族认同以及划分民族边界的功能。依托民歌文化经由民间话语上升为国家话语而重构白妹形象为布依族标识性艺术形象,对于重新阐释和开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演变为布依族的文化品牌。民族交往与文化产业化运作为重构布依族白妹形象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 布依族 民歌 白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