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冬小麦新品种——灵选7号
1
作者 王小锋 李贵喜 +5 位作者 张永华 任旭灵 高甜甜 郭轶琴 于灵琴 周惠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灵选7号是灵台县鑫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冬小麦新品种,母本为兰天10号,父本为95-3-5,通过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23年3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230023。
关键词 冬小麦新品种 系谱法选育 高产优质多抗 有性杂交 灵台县 广适 种业 审定
下载PDF
玉米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互补对少耕密植的响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任旭灵 滕园园 +2 位作者 王一帆 殷文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0-869,共10页
通过对种间关系的研究,确定玉米间作豌豆中能否集成少耕和密植效应,对进一步优化间作技术具有理论指导意义。2016-2017年,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以玉米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设传统耕作、少耕两种耕作措施和低、中、高3种玉米密度,研究不... 通过对种间关系的研究,确定玉米间作豌豆中能否集成少耕和密植效应,对进一步优化间作技术具有理论指导意义。2016-2017年,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以玉米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设传统耕作、少耕两种耕作措施和低、中、高3种玉米密度,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间作豌豆种间竞争力和豌豆收后间作玉米恢复效应的影响,揭示种间关系与间作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说明本试验条件下的间作处理均具有增产优势;与传统耕作相比,少耕使玉米间作豌豆产量提高5.79%;少耕条件下,中密度间作产量较低密度、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8.37%、9.09%,说明玉米间作豌豆集成少耕和中密度具有进一步增产的优势。少耕结合中密度强化了间作豌豆对玉米的竞争力,较低密度、高密度处理的竞争力分别高36.56%、20.17%,形成间作玉米恢复效应强化的基础;豌豆收获后,少耕间作玉米具有明显的恢复生长效应,较传统耕作高10.30%~47.11%。间作群体的籽粒产量与豌豆相对于玉米全生育期内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当竞争力在0.25时利于间作获得高产。因此,玉米间作豌豆模式中集成少耕和密植技术,通过调控种间关系进一步挖掘间作增产潜力,少耕结合玉米中密度可作为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增产的理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灌区 玉米间作豌豆 少耕 种植密度 种间竞争力 恢复效应
下载PDF
平凉市旱塬地荞麦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小锋 李智远 +2 位作者 梁栋理 蒋军锋 任旭灵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2期24-28,共5页
为筛选出适宜平凉市种植的荞麦品种,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对引进的10个荞麦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苦荞品种云荞2号折合产量最高,为2 901.75 kg/hm;苦荞品种平荞6号次之,折合产量为2 266.80 kg/hm;甜荞品种定甜荞1号折合产量居... 为筛选出适宜平凉市种植的荞麦品种,在平凉市崆峒区旱塬地对引进的10个荞麦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苦荞品种云荞2号折合产量最高,为2 901.75 kg/hm;苦荞品种平荞6号次之,折合产量为2 266.80 kg/hm;甜荞品种定甜荞1号折合产量居供试甜荞品种的第1位,为1 930.05 kg/hm;。以上3个荞麦品种可在平凉地区示范推广,云荞2号可作为主推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筛选 产量 平凉
下载PDF
陇东旱塬区13个谷子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4
作者 梁洞理 王小锋 +4 位作者 李智远 蒋军锋 陈永军 郑爱红 任旭灵 《南方农业》 2022年第9期102-105,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陇东旱塬区种植的谷子新品种,在崆峒区草峰镇开展谷子品种筛选试验。以13个谷子品种(陇谷10、陇谷11、陇谷13、陇谷15、晋谷21、晋谷29、晋谷40、晋谷61、晋汾107、当地红、YL2012南、神木红酒谷、优质吨谷,依次编号M1、M2... 为筛选出适宜陇东旱塬区种植的谷子新品种,在崆峒区草峰镇开展谷子品种筛选试验。以13个谷子品种(陇谷10、陇谷11、陇谷13、陇谷15、晋谷21、晋谷29、晋谷40、晋谷61、晋汾107、当地红、YL2012南、神木红酒谷、优质吨谷,依次编号M1、M2、M3、M4、M5、M6、M7、M8、M9、M10、M11、M12、M13)为试验对象,比较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13个谷子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M1>M13>M3>M2>M11>M12>M5>M4>M6>M10>M9>M8>M7,其中M1、M13的产量表现最好,每667 m^(2)产量分别为377.77、359.03 kg,M3的产量仅次于M1、M13,M7的产量最低,每667 m^(2)产量为182.64 kg,M1、M13的产量较M7增产106.84%、96.58%;穗部干物质占比决定籽粒产量,M1、M2、M3、M4、M5、M11、M12、M13的单株穗干重比重均在50%以上,除M4外其余品种每667 m^(2)产量均在300 kg以上;千粒重对谷子产量影响显著,只有各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形成高产。综合分析,M1、M13可作为该区谷子高产新品种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品种 筛选 陇东旱塬区
下载PDF
地膜覆盖谷子干物质分配和转运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小锋 梁洞理 +5 位作者 李智远 陈永军 蒋军锋 郑爱红 高甜甜 任旭灵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7959-7966,共8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地膜覆盖谷子干物质的分配、转运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陇谷13’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进行地膜覆盖穴播种植试验,共设置3个密度梯度,行距均为30 cm,穴距分别为:20.2 cm (T1)、16.5 cm (...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地膜覆盖谷子干物质的分配、转运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陇谷13’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进行地膜覆盖穴播种植试验,共设置3个密度梯度,行距均为30 cm,穴距分别为:20.2 cm (T1)、16.5 cm (T2)、13.75 cm (T3);以传统露地条播种植(CK)为对照,播种量等同T3,通过测定谷子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量化个体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之间关系,分析茎鞘和叶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和水平。结果显示,本研究中Logistic拟合曲线(R~2>0.99)有效反映各处理干物质积累过程。覆膜谷子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T1有利于谷子获得较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密度可使覆膜谷子提前进入快速增长期,提高最大增长速率,实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T3较T1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11.71%;覆膜和密度处理对谷子的千粒重影响不显著,穗粒重T1较T2、T3处理显著提高8.99%~39.03%;T2处理可显著提高茎鞘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T2较T1、T3处理显著提高365.71%、9.71%;T2模式在各因素协调作用下,表现出最高的产量和收获指数,为5 350.90 kg/hm~2和26.64%。本研究为陇东旱作区谷子高产栽培措施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地膜覆盖 密度 干物质积累 陇东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