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跖跗关节损伤内侧柱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任昊旸 周海超 +1 位作者 李兵 杨云峰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71-76,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跖跗关节损伤内侧柱坚强固定与弹性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42例闭合性跖跗关节损伤患者资料,根据Chiodo和Myerson提出的三柱理论分类:内侧柱、中间柱合并损伤26例,三柱合并损伤16例,所有病例... 目的比较分析跖跗关节损伤内侧柱坚强固定与弹性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42例闭合性跖跗关节损伤患者资料,根据Chiodo和Myerson提出的三柱理论分类:内侧柱、中间柱合并损伤26例,三柱合并损伤16例,所有病例均无明显的内侧柱脱位和不稳定。根据内侧柱固定方式分为内侧柱坚强固定组(22例)和弹性固定组(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随访的相关指标,包括临床查体和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临床分析和统计学对比。结果坚强固定组手术时间[(100.5±11.0)min]长于弹性固定组的[(92.8±10.3)min],术后外形情况坚强固定组优于弹性固定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术后一年的AOFAS中足评分、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柱坚强固定和弹性固定术后早期功能无显著差异。内侧柱坚强固定可有效维持复位,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跗关节 骨折固定术 分析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型马蹄足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兵 杨云峰 +6 位作者 任昊旸 陈凯 于涛 朱辉 张明珠 赵有光 俞光荣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4期289-291,共3页
背景:足踝部创伤可导致患者较长时间的踝部制动及术后软组织粘连,易造成腓肠肌挛缩,从而诱发创伤后马蹄足。若不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跖腱膜炎、外翻、获得性平足症、前跖痛等并发症。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膜切断松解术治... 背景:足踝部创伤可导致患者较长时间的踝部制动及术后软组织粘连,易造成腓肠肌挛缩,从而诱发创伤后马蹄足。若不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跖腱膜炎、外翻、获得性平足症、前跖痛等并发症。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膜切断松解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型马蹄足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通过腓肠肌腱膜切断松解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4~55岁,平均44.3岁。术前对所有患者伸膝及屈膝90°时的踝关节背屈角度进行测量,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采用改良的Strayer手术对腓肠肌松解。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患足功能。术后再次对伸膝及屈膝90°时的踝关节背屈角度进行测量并与术前比较。结果: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腓肠神经损伤,无明显疼痛不适。伸膝状态下踝关节背屈角度由术前的0.9°±3.4°恢复到术后的13.6°±2.4°(P<0.01)。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9±5.7)分,与术前(57.6±6.4)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后并发的腓肠肌型马蹄足,腓肠肌腱松解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肌松解 踝关节骨折 腓肠肌挛缩 马蹄足
下载PDF
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人性化教育
3
作者 任昊旸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16年第12期286-286,共1页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学习生活中,老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者,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们通过不断探索研究,使新的教育理念被逐渐运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人性化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同学们的尊重,体现同学们...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学习生活中,老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者,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们通过不断探索研究,使新的教育理念被逐渐运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人性化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同学们的尊重,体现同学们的主体地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化理念 高中语文 尊重
下载PDF
浅谈学好高中立体几何的方法
4
作者 任昊旸 《东西南北(教育)》 2016年第8期12-12,共1页
在数学高考考试中,立体几何有着不小的比例。立体几何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数学成绩。要想取得好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学好立体几何,但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来说,立体几何却又是很多人望而生畏的,对于简单的点线面关系尚能解决,一旦上... 在数学高考考试中,立体几何有着不小的比例。立体几何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数学成绩。要想取得好的数学成绩,就必须学好立体几何,但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来说,立体几何却又是很多人望而生畏的,对于简单的点线面关系尚能解决,一旦上升到三维空间,三维立体意识就变得相当模糊。如此看来,培养我们的空间意识,提高我们的空间想象力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先决条件,也是重要内容。我们在高中阶段立体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要求我们能通过观察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它的几何图形,也能有几何图形想象出与它相关的实物形状,还可以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转化;提高我们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来培养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来学好化学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立体几何
下载PDF
个性化髓内螺钉内固定治疗Jones骨折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汪海清 曹乐 +6 位作者 黄雷 许文博 张峰 朱大东 申成春 任昊旸 姚陆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6期610-614,共5页
目的观察个性化髓内钉内固定治疗Jon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7-2022-12采用个性化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6例Jones骨折,术前将患者CT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个性化术前设计、模拟置钉,指导术中精确... 目的观察个性化髓内钉内固定治疗Jon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7-2022-12采用个性化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6例Jones骨折,术前将患者CT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个性化术前设计、模拟置钉,指导术中精确髓内钉固定。术后随访记录患者疼痛VAS评分、骨性愈合时间、患足提踵时间、患者恢复伤前运动水平时间。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个月。1例切口周围轻微麻木不适,口服营养神经药物1个月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患足恢复提踵时间平均5.3(5~6)个月。患者恢复伤前运动水平时间平均6.8(6~8)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6~8)分降至平均1(0~2)分。结论个性化髓内螺钉内固定治疗Jones骨折的疗效满意,术前采用Mimics软件设计并测量个性化最佳钉道指导术中髓内钉置钉,可增加置钉精确度,降低因置钉不准、螺钉尺寸不适、进针点定位不良而导致的骨折端分离移位、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再发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NES骨折 跖骨 髓内钉 计算机模拟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内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18
6
作者 周海超 任昊旸 +2 位作者 李兵 于涛 杨云峰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30-835,共6页
目的比较内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4年11月采用内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21例患者资料(微创组),并与2012年6月-2014年9月采用外侧扩大... 目的比较内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月-2014年11月采用内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21例患者资料(微创组),并与2012年6月-2014年9月采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治疗的3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切开组)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伤后至手术时间及术前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伤口并发症及骨愈合时间。手术前后采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VAS评分评价疗效。于X线片上测量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内翻角,并计算手术前后改善值。结果术后共39例患者获随访,微创组16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5个月;切开组23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9,P=0.796)。微创组术后未出现伤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切开组3例患者出现伤口周围皮缘坏死,经换药3周后治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或复位丢失。微创组1例出现距下关节活动僵硬,切开组4例出现不同程度距下关节活动僵硬、1例出现内固定不适,均未行二期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微创组及切开组愈合时间分别为(9.9±0.8)周和(10.1±0.7)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3,P=0.84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内翻角改善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有效降低手术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有助于纠正跟骨内翻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切口 外侧扩大切口 微创手术 跟骨关节内骨折
原文传递
踝关节骨折合并腓骨短肌腱断裂一例报告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峰 黄雷 +5 位作者 汪海清 许文博 姚陆丰 朱彦昭 申成春 任昊旸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85-588,共4页
报道1例踝关节骨折合并腓骨短肌腱断裂的病例。患者因扭伤致右侧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就诊。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右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为旋后内收型。对右侧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缝合时探查发现... 报道1例踝关节骨折合并腓骨短肌腱断裂的病例。患者因扭伤致右侧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就诊。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右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为旋后内收型。对右侧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缝合时探查发现腓骨短肌腱断裂,遂予“8”字缝合。通过文献复习,本例损伤机制可能为腓骨骨折端受到的内翻应力直接作用于腓骨短肌腱,腓骨短肌腱因瞬间受到超负荷的向外下方的张力而出现断裂。对旋后内收型踝关节骨折,术前及术中应警惕是否合并腓骨短肌腱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短肌腱 踝关节骨折 肌腱断裂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8”字缝合 踝关节肿痛 影像学检查 体格检查
原文传递
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3
8
作者 黄雷 张峰 +2 位作者 朱彦昭 申成春 任昊旸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7期721-723,共3页
目的探讨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4—2012-10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0例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的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解剖复位腓骨后,先复位后踝的后外侧骨折块... 目的探讨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4—2012-10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0例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的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解剖复位腓骨后,先复位后踝的后外侧骨折块,克氏针临时固定,通过后内侧切口复位后内侧骨折块,透视下证实解剖复位,根据骨折块大小选用钢板或螺钉从后向前固定。结果本组20例均获得13~56(19.7±9.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11.7±1.6)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85~100(91.3±4.6)分,其中Ⅰ型骨折85~100(91.7±5.0)分;Ⅱ型骨折85~100(91.1±4.6)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为0~3(1.1±1.0)分,其中Ⅰ型骨折0~2(1.0±1.0)分,Ⅱ型骨折0~3(1.2±1.1)分。结论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的三踝骨折是一类较为特殊的骨折类型,采用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解剖复位内固定,着重恢复胫骨远端关节面高度和完整性,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的三踝骨折 后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和Youngswick截骨术对Ⅲ、Ⅳ期踇僵硬的疗效 被引量:1
9
作者 许文博 张峰 +6 位作者 贺萍萍 朱彦昭 姚陆丰 申成春 汪海清 任昊旸 黄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7期2144-2149,共6页
目的探讨比较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和Youngswick截骨术对Ⅲ、Ⅳ期踇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接受第1跖骨远端截骨治疗的29例(33足)Ⅲ、Ⅳ期踇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45... 目的探讨比较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和Youngswick截骨术对Ⅲ、Ⅳ期踇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接受第1跖骨远端截骨治疗的29例(33足)Ⅲ、Ⅳ期踇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45~67岁,平均(56±6)岁。17例18足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12例15足行Youngswick截骨术。比较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踇趾功能评分、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第1跖趾关节间隙。手术前后数据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和Youngswick截骨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0.2)、(1.3±0.1)h,术中出血分别为35(25,36)ml、35(30,40)ml。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骨不愈合、延迟愈合、转移性跖骨痛、感染以及跖骨头坏死,无需再次手术。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Z=-3.8,-3.5,均P<0.01),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显著增加(Z=-3.7、-3.4,均P<0.01),AOFAS踇趾功能评分明显增加(t=28.0、15.4,均P<0.05),第1跖趾关节间隙亦有显著改善(t=17.7、14.6,均P<0.05)。两种手术方式术后VAS评分、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和Hort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0.3、-0.4,均P>0.05),AOFAS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P>0.05),但Youngswick截骨术组末次随访时关节间隙更大[(2.4±0.3)mm比(2.1±0.4)mm,t=2.2,P=0.04]。结论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和Youngswick截骨术都能有效缓解踇僵硬患者的疼痛,增加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和关节间隙,下沉第1跖骨头,可以延缓踇僵硬病程的发展,改善患者生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趾关节 踇僵硬 第1跖骨远端截骨术 关节活动度
原文传递
内侧入路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第一跖骨干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兵 杨云峰 +4 位作者 陈凯 于涛 任昊旸 陈大伟 俞光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内侧入路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第1跖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经内侧入路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15例第1跖骨干粉碎性骨折。男11例,女4例;年龄27-56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摔伤6例,重物砸伤7例,扭伤2... 目的探讨通过内侧入路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第1跖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经内侧入路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15例第1跖骨干粉碎性骨折。男11例,女4例;年龄27-56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摔伤6例,重物砸伤7例,扭伤2例。左足6例,右足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0 d,平均8.5 d。骨折根据AO分型均为81(T)-C2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1.5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无明显疼痛不适。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的趾(第1跖骨、趾骨)评分标准为76-96分,平均85.2分。结论经内侧入路微型锁定接骨板固定是治疗第1跖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且内侧入路更安全,足部外观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跖骨干粉碎性骨折 手术入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昊旸 杨云峰 +8 位作者 李兵 陈大伟 周海超 陈凯 于涛 赵有光 朱辉 张明珠 俞光荣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总结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从2008-09/2012-10月,作者医院对20例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9~60岁,平均36.8岁,均为闭合型骨折,均采取手术治疗。内踝骨折采取前内侧入路,... 目的总结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从2008-09/2012-10月,作者医院对20例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9~60岁,平均36.8岁,均为闭合型骨折,均采取手术治疗。内踝骨折采取前内侧入路,同时探查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及距骨软骨面。对于不伴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塌陷的予直接复位固定内踝,存在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塌陷的予以复位植骨固定后再行内踝复位固定。对于存在距骨软骨面剥脱的,予以去除剥脱的软骨,暴露的骨面予微骨折处理。外侧结构损伤Ⅰ期修复。本组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患踝术后功能。结果 20例中16例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神经损伤表现,随访期间内无影像学创伤性关节炎征象。术后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为71~93(80.9±5.4)分,其中优6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5%。结论对于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处理踝关节内外侧结构损伤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胫距内侧关节面的情况,并予以处理,可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旋后内收型
原文传递
大学生网络营销人员的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
12
作者 任昊旸 葛筱 姜雨行 《经济管理文摘》 2019年第13期67-68,70,共3页
网络营销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企业如何科学、准确地选拔高质量的网络营销人才,成为当今互联网企业的首要关注点。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冰山模型为基础,利用访谈法初步建立了由知识、技能、个性特征、自我概念、动机... 网络营销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企业如何科学、准确地选拔高质量的网络营销人才,成为当今互联网企业的首要关注点。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冰山模型为基础,利用访谈法初步建立了由知识、技能、个性特征、自我概念、动机五个维度构成的大学生网络营销人员胜任力素质模型,为高校教学改革以及企业选拔网络营销人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营销人员 大学生 胜任力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