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新形势下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意义
1
作者 任梓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年第3期0001-0003,共3页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老年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战略意义,老年大学(学校)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前新形势下,研究老年大学(学校)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意...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教育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老年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战略意义,老年大学(学校)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前新形势下,研究老年大学(学校)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对加快老年大学(学校)转型发展,丰富学员学习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对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老年人 老龄
下载PDF
创建新疆老年科技大学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寿山 任梓荣 葛丰交 《今日科苑》 2023年第5期13-23,共11页
老年科学素质提升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科技大学是提升老年人科学素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抓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和老科协... 老年科学素质提升是老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科技大学是提升老年人科学素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抓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和老科协重要指示精神、国务院《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关于“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的有关要求,在探索创建老年科技大学的实践基础上,结合老年教育实际,较全面总结了老年科技大学取得的典型经验,剖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多措并举培养和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教育 新疆老年科技大学 办学特点 办学成效 服务社会
下载PDF
青海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促进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永涌 韩冬 +1 位作者 任梓荣 李美华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62-68,共7页
探索青海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积极心理干预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青海省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上表现良好,认知维度为(44.01±6.35),情感维度为(42.83±5.35),人际维度为(39.21±4.82),超越维度为(38.48&#... 探索青海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积极心理干预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青海省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上表现良好,认知维度为(44.01±6.35),情感维度为(42.83±5.35),人际维度为(39.21±4.82),超越维度为(38.48±5.38),节制维度为(36.92±5.06),公正维度为(33.81±4.61);(2)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水平在性别(t=3.219,p<0.01)、是否独生子女方面(t=2.661,p<0.01)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M±SD=238.69±30.02)显著高于女生得分(M±SD=233.10±25.57)(p<0.01),独生子女得分(M±SD=241.21±26.70)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M±SD=234.46±27.50)(p<0.01);(3)积极心理干预对藏族大学生整体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提升作用,在积极心理品质总分(t=6.57,p<0.01)、在人际维度(t=10.44,p<0.01)、公正维度(t=3.91,p<0.01)、节制维度(t=2.90,p<0.01)、超越维度(t=2.10,p<0.05)前后差异明显。结论:本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干预对藏族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促进作用:八周的积极心理干预对总体积极心理品质水平、人际维度水平、公正维度水平、节制维度水平和超越维度水平具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大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现状调查 积极心理干预
下载PDF
中国梦与国民的幸福工程:“积极型社会”的建构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永涌 任梓荣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5期147-151,共5页
国民幸福是一个系统性和长期进行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也是幸福工程的目标。当前的中国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了国民生活的主旋律。幸福既包括了物质上的充沛... 国民幸福是一个系统性和长期进行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也是幸福工程的目标。当前的中国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了国民生活的主旋律。幸福既包括了物质上的充沛,又涵盖了精神上的富足,提升国民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全民幸福必不可少的一环。构建积极型社会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实现全民幸福提供的可行性方案。积极型社会着力于发展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和良好的品德等,其实践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积极型社会能够使人们和谐相处,创建和谐的社会整体,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努力构建积极型社会,从而建设一个全民心理健康的中国,实现可持续的全民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幸福 中国梦 获得感 积极型社会
下载PDF
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变迁: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任梓荣 陈永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年第1期152-160,共9页
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对传统主流批评继承、融而续生,以其回归人本、独特创新的研究方法极大改变了心理学的概念和实践,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极大重视。自2003被译介到中国以来,便得到... 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对传统主流批评继承、融而续生,以其回归人本、独特创新的研究方法极大改变了心理学的概念和实践,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极大重视。自2003被译介到中国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4151篇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析积极心理学近十几年来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发展路径以及关键节点。结果发现①主要研究学者有苗元江、任俊、刘翔平、郑雪、李英等;②主要研究单位包括: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③研究热点主要涵盖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青少年、自我意识、感恩、心理韧性、心理干预等。积极心理学研究对象集中在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当中。今后研究应拓展研究对象,加强与前沿科技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CITESPACE 研究走向 可视化分析 综述
下载PDF
兼容与续生: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国内的演进和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永涌 任梓荣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46-153,共8页
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对传统主流批判继承、融而续生,以其回归人本、独特创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极大改变了心理学的概念和实践,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极大重视。自2003年被译介到中国以来,... 积极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对传统主流批判继承、融而续生,以其回归人本、独特创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极大改变了心理学的概念和实践,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极大重视。自2003年被译介到中国以来,便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入手而缺少宏观把握。因而,本文立足于整体层面对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国内的研究进行梳理,厘清概念贡献、溯源沿革发展、阐述国内走向、展望未来发展与挑战,以此试图构建出积极心理学传播与发展走向的整体趋势。作为心理学的年轻分支,势必会在未来心理学领域中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CITESPACE 演进 发展
下载PDF
公众政治参与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3
7
作者 曹柠梦 孙炳海 +2 位作者 任梓荣 缪润润 乐国安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2年第1期73-79,共7页
研究聚焦政府宣传教育,考察公众政治参与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关系。对2061名有效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发现:(1)政治参与显著正向预测地方政府信任;(2)活动有用性评价在政治参与和地方政府信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宣传教育频率负... 研究聚焦政府宣传教育,考察公众政治参与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关系。对2061名有效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发现:(1)政治参与显著正向预测地方政府信任;(2)活动有用性评价在政治参与和地方政府信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宣传教育频率负向调节政治参与和有用性评价的关系以及有用性评价的中介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多渠道提升公众政治参与意识,合理把握政府宣传教育频率是促进地方政府信任提高的可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参与 地方政府信任 政府宣传教育 边际递减效应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永涌 任梓荣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34,共6页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心理学 社会表征 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