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莲花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任正博 张振学 +2 位作者 周伟利 王金辉 李铣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6年第2期14-15,共2页
目的:对毛茛科植物短瓣金莲花(TrolliusLedebourii)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金莲花的乙醇提取物经硅胶柱色谱用氯仿-乙醇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通过波谱(1H-NMR,13C-NMR)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 目的:对毛茛科植物短瓣金莲花(TrolliusLedebourii)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金莲花的乙醇提取物经硅胶柱色谱用氯仿-乙醇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通过波谱(1H-NMR,13C-NMR)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藜芦酸(veratricacid,1)、香草酸(vanillicacid,2)、胡萝卜苷(daucosterol,3)、槲皮素(quercetin,4)、荭草素(orietin,5),化合物(4)系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莲花 化学成分 香草酸 荭草素
下载PDF
自组装席夫碱膜对铜的缓蚀行为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琳 任正博 +2 位作者 苏红玉 张强 钱建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324-4334,共11页
通过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表面制备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缩对羟基苯甲醛(简称A)和2-氨基苯并咪唑缩对羟基苯甲醛(简称B)缓蚀膜。采用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两种席夫碱自组装膜在质量分数为3%的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 通过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表面制备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缩对羟基苯甲醛(简称A)和2-氨基苯并咪唑缩对羟基苯甲醛(简称B)缓蚀膜。采用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两种席夫碱自组装膜在质量分数为3%的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自组装分子膜能有效抑制铜片的腐蚀,对于席夫碱A,当溶液浓度为15 mmol?L-1,组装时间为6 h时缓蚀效果最佳;对于席夫碱B,当溶液浓度为20 mmol?L-1,组装时间为12 h时缓蚀效果最佳,A、B的缓蚀效率分别达到98.9%和96.73%。表面分析技术表明,席夫碱化合物在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阻挡了腐蚀粒子向金属基底的转移,从而抑制了腐蚀的发生。量化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A、B两种缓蚀剂分子构型与缓蚀性能的关系以及在铜表面的吸附形态,结果表明,两种缓蚀剂具有很好的缓蚀性能,且缓蚀效果A>B,与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自组装膜 缓蚀性能 量子化学 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两种邻苯二胺类席夫碱缓蚀剂缓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任正博 卢爽 刘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8-14,共7页
运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电极表面分别制备了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简称A)和双邻香兰素缩邻苯二胺(简称B)两种席夫碱缓蚀膜。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两种席夫碱自组装单分子层膜在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行为。在25℃下,席夫碱A... 运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电极表面分别制备了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简称A)和双邻香兰素缩邻苯二胺(简称B)两种席夫碱缓蚀膜。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两种席夫碱自组装单分子层膜在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行为。在25℃下,席夫碱A溶液浓度为10 mmol/L,组装时间为4 h时缓蚀效果最佳,席夫碱B溶液浓度为15 mmol/L,组装时间为6 h时缓蚀效果最佳,A、B的缓蚀效率分别达到94.06%和96.62%。结果表明,两种缓蚀剂对铜具有很好的缓蚀性能,且缓蚀效果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自组装膜 缓蚀性能 电化学阻抗 极化曲线
下载PDF
浅谈国内门窗密封胶条的现状和简易鉴别方法
4
作者 郑发家 张洪生 任正博 《橡塑资源利用》 2013年第3期36-39,共4页
本文主要从材质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门窗用密封封条的现状,并介绍了一些简单的鉴别方法。
关键词 密封条 现状 鉴别
下载PDF
2-氨基苯并噻唑与苯并三氮唑复配体系对Cu的缓蚀性能 被引量:7
5
作者 卢爽 任正博 +1 位作者 谢锦印 刘琳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7-584,共8页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Cu表面制备缓蚀膜。通过电化学方法分别测试2-氨基苯并噻唑(ABT),苯并三氮唑(BTA)单独存在和复配后的性能,考察了复配缓蚀剂的配比和浓度两个因素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并结合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Cu表面制备缓蚀膜。通过电化学方法分别测试2-氨基苯并噻唑(ABT),苯并三氮唑(BTA)单独存在和复配后的性能,考察了复配缓蚀剂的配比和浓度两个因素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并结合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拉曼光谱(RAM)和光学接触角(CA)分析,探讨了缓蚀机理;通过计算协同参数S来衡量ABT和BTA协同效应的强弱。结果表明,当总浓度为20 mmol/L,各自比例占50%时,缓蚀率可达96.34%。两种缓蚀剂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吸附(孤对电子和金属空轨道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且在铜片表面形成致密且有序的保护膜。同时,经ABT-BTA组装的Cu表面的接触角较大,表面粗糙度较小;ABT比例为50%时,S=25.32,在此条件下协同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2-氨基苯并噻唑 苯并三氮唑 自组装膜 协同效应 缓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