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菜豆的磁致生物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丽媛 刘芷 任洪湘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8-69,共2页
生物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对各种生物进行了大量试验与研究,水稻、小麦、油菜、大豆等大田作物,已有不少报导,蔬菜方面则较少。本试验选用菜豆种子进行磁化处理,观察研究其对菜豆的发芽、成活、开花结荚和... 生物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对各种生物进行了大量试验与研究,水稻、小麦、油菜、大豆等大田作物,已有不少报导,蔬菜方面则较少。本试验选用菜豆种子进行磁化处理,观察研究其对菜豆的发芽、成活、开花结荚和营养成分的影响,供生产上参考应用。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88~1989年在重庆北碚进行,每年3月10日将种子磁化处理,磁场强度为3000、5000、7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生物磁学 种子处理
下载PDF
对由溅射法制备的银超微粒的粒径分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洪湘 邓昭镜 +2 位作者 李建 刘昌信 穆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7-131,共5页
主要研究由溅射法制备的Ag超微粒的粒径分布、平均粒径与溅射收集角的关系.我们的结果是:在给定的溅射条件下,不同的溅射收集角,可以得到不同分散度的超微粒,这对制备具有确定分散度的超微粒而言是一个颇有意义的结果.
关键词 溅射法 线度分析 超微粒 粒径
下载PDF
溅射沉积在非晶碳膜基底上的银超微粒其自然演化的TEM分析(Ⅰ)─Ag/Ag_2O超微粒的还原富集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建 梁一平 +1 位作者 任洪湘 刘昌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3期256-259,共4页
氩气中溅射沉积在非晶碳膜基底上的银超微粒最初为内部是Ag、表层是Ag_2O的Ag/Ag_2O超微粒。对存放于自然环境中的样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21天时物相结构未变,微粒仅出现团聚生长。在40天时... 氩气中溅射沉积在非晶碳膜基底上的银超微粒最初为内部是Ag、表层是Ag_2O的Ag/Ag_2O超微粒。对存放于自然环境中的样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21天时物相结构未变,微粒仅出现团聚生长。在40天时,一部份微粒的Ag_2O表层被还原,形成了纯金属Ag超微粒,一部份微粒仍为Ag/Ag_2O超微粒。这两种微粒出现分离富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粒 碳膜 还原 TEM 溅射沉积
下载PDF
柑桔果汁电学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郑瑞伦 任洪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3期320-326,共7页
介绍了紫外辐射处理柑桔后,柑桔果汁的电学性质随酸度和时间变化的实验结果.在对实验结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统计物理角度并应用速度反应理论,对柑桔果汁的电阻与酸度,时间的关系给予微观解释和定量的分析,为寻求物理检测柑桔手段提供... 介绍了紫外辐射处理柑桔后,柑桔果汁的电学性质随酸度和时间变化的实验结果.在对实验结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统计物理角度并应用速度反应理论,对柑桔果汁的电阻与酸度,时间的关系给予微观解释和定量的分析,为寻求物理检测柑桔手段提供初步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 电学性质 酸度 果汁 紫外辐射
下载PDF
紫外辐射后柑桔果汁电阻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郑瑞伦 任洪湘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57-158,共2页
酸度是柑桔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柑桔的保鲜效果,应尽可能延缓酸度的降低。对柑桔酸度的测量,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要浪费不少柑桔、化学药品、人力和时间,为了弥补其不足,可从物理角度考虑。大家知道,柑桔酸度的变化... 酸度是柑桔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柑桔的保鲜效果,应尽可能延缓酸度的降低。对柑桔酸度的测量,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要浪费不少柑桔、化学药品、人力和时间,为了弥补其不足,可从物理角度考虑。大家知道,柑桔酸度的变化,必然要在电学、热学等性质上反映出来。因此,研究柑桔电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既可以寻求检测柑桔酸度的物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 紫外线照射 电阻
下载PDF
“柑桔保鲜综合处理线”方案设想 被引量:1
6
作者 任洪湘 曾灵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37-139,共3页
本文根据柑桔保鲜的试验规律和理论结果,提出了一个“柑桔保鲜综合处理线”方案的设想,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保鲜期长,对人体无害.
关键词 柑桔 保鲜 处理线 紫外线 灭菌
下载PDF
用TEM分析溅射法制备Ag超微粒的空间分布
7
作者 李建 梁一平 +1 位作者 任洪湘 刘昌信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6期52-55,共4页
用透射电镜对在氩气中电离溅射沉积于碳膜上的Ag超微粒进行了直接研究。通过明场象和电子衍射观察分析发现,在溅射入射角为60°时,经不同的出射角收集,形成的超微粒的粒径、粒径分布、形态和物相结构各有不同。
关键词 透射 电子显微镜 超细粉
下载PDF
用溅射方法制备金属超微粒
8
作者 李建 梁一平 +2 位作者 刘存业 任洪湘 刘荣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32-436,共5页
研究了一种制备金属超微粒的新物理方法——溅射法.介绍了该方法的装置并阐明了其基本物理原理.通过Ag、Au超微粒的制备及其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与分析表明,用此法可制备纳米量级的球形金属结晶超徽粒.
关键词 溅射法 金属 超微粒 零族元素
下载PDF
由溅射法制备的银超微粒的俘获凝聚过程
9
作者 邓昭镜 李建 +1 位作者 任洪湘 刘昌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1期23-28,共6页
在线度空间内,从唯象度度,且在线性近似条件下,建立了超微粒密度的线度分布函数所满足的场方程.进而对溅射具体情况分析了场方程的具体解.最后,利用所求得的具体解模拟了实测的溅射俘获凝聚过程.
关键词 俘获 溅射法 超微粒 凝聚
下载PDF
溅射沉积在非晶碳膜基底上的银超微粒其自然演化的TEM分析(Ⅱ)──Ag、Ag/Ag_2O超微粒的硫化
10
作者 李建 梁一平 +1 位作者 任洪湘 刘昌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1期28-33,共6页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溅射沉积在非晶碳膜基底上的银超微粒的长期观察发现,在自然环境下,Ag/Ag_2O与还原形成的Ag两类微粒相继开始硫化演变.两类微粒均经过Ag_2SO_4中间过程逐渐变成了Ag_2S_2O...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溅射沉积在非晶碳膜基底上的银超微粒的长期观察发现,在自然环境下,Ag/Ag_2O与还原形成的Ag两类微粒相继开始硫化演变.两类微粒均经过Ag_2SO_4中间过程逐渐变成了Ag_2S_2O_7微粒.同时粒径也进一步变大,出现大微粒“吞噬”小微粒的现象.观察结果还表明,在碳膜基底上还原形成的Ag超微粒较Ag/Ag_2O超微粒稳定,粒径变化也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粒 银粒子 碳膜 硫化 溅射沉积 TEM
下载PDF
灭菌箱设计及其试验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洪湘 冉隆元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34-136,共3页
本文研究了紫外线灭菌箱辐照的均匀性,同时介绍了以这种灭菌箱对柑桔的试验效果.
关键词 柑桔 保鲜 紫外线 灭菌 灭菌箱
下载PDF
核磁共振显微镜原理及特性
12
作者 任洪湘 侯长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3期94-97,共4页
本文简要地介绍核磁共振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局限性。
关键词 显微镜 核磁共振 原理 用途
下载PDF
溅射法制备Ag超微粒的研究
13
作者 李建 任洪湘 +1 位作者 梁一平 刘昌信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5期415-417,共3页
实验室制备超微粒的物理方法一般采用热蒸发法。我们用溅射法进行了Ag超微粒的制备。经XRD分析,存在Ag和简立方Ag_2O两种物相。为了研究此种方法制备的Ag超微粒在生成空间的分布状态以及Ag与Ag_2O两相的共存形式,采取了在空间不同角度... 实验室制备超微粒的物理方法一般采用热蒸发法。我们用溅射法进行了Ag超微粒的制备。经XRD分析,存在Ag和简立方Ag_2O两种物相。为了研究此种方法制备的Ag超微粒在生成空间的分布状态以及Ag与Ag_2O两相的共存形式,采取了在空间不同角度上直接取样进行TEM分析。通过衍衬象和选区电子衍射分析了微粒粒径、形态及结晶物相随收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粒 溅射法 电子显微镜 TEM
下载PDF
溅射法制备Ag/Ag_2O超微粒子的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建 刘存业 +3 位作者 梁一平 任洪湘 邓昭镜 刘昌信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1876-1882,共7页
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溅射法制备的Ag超微粒子的晶体学结构、表面组成、微粒形态和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粒为内部为Ag、表面为Ag_2O的两相微粒,以及单一... 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溅射法制备的Ag超微粒子的晶体学结构、表面组成、微粒形态和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粒为内部为Ag、表面为Ag_2O的两相微粒,以及单一的Ag_2O微粒,粒径在10nm以上的微粒没有确定的外形,粒径在10nm以下的微粒为球形。微粒有不同于块体金属Ag的异常热效应。到40天时,沉积在碳膜上的Ag,Ag_2O两相微粒有一部份还原形成了单一的金属Ag超微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氧化银 超微粒子 溅射法 晶体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