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与^(99)Tc^m-MDP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任燕双 洪洋 +1 位作者 郎学森 高波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156-1158,共3页
目的比较MRI与^(99)Tc^m-MDP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骨转移瘤患者分别进行MRI及^(99)Tc^m-MDP骨显像检查,比较2种方法检出骨转移瘤病变的阳性率。结果 15例骨转移瘤中,MRI检查阳性1 5例.阳性病灶95个,^(99)Tc^m-MDP... 目的比较MRI与^(99)Tc^m-MDP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骨转移瘤患者分别进行MRI及^(99)Tc^m-MDP骨显像检查,比较2种方法检出骨转移瘤病变的阳性率。结果 15例骨转移瘤中,MRI检查阳性1 5例.阳性病灶95个,^(99)Tc^m-MDP骨显像检查阳性13例,阳性病灶61个,MRI阳性病灶检出率高于^(99)Tc^m-MDP骨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684,P<0.01)。结论增强T_1WI及DWI序列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下载PDF
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 被引量:3
2
作者 任燕双 张云亭 刘松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揭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3)和对照组(n=7),采用ZeaLonga法制备15minMCA闭塞再通时间的大鼠模型,分别于第3、5、7、14天4个时间点观察短T1信号出现的时间、部位,... 目的揭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3)和对照组(n=7),采用ZeaLonga法制备15minMCA闭塞再通时间的大鼠模型,分别于第3、5、7、14天4个时间点观察短T1信号出现的时间、部位,采用HE染色、Perls染色及电镜检查观察短T1信号部位的病理变化。结果对照组中无短T1信号出现,实验组中7只大鼠模型于第14天时出现短T1信号,其中4只出现在皮质区,2只出现在皮质区和基底节区,1只仅于基底节区出现。皮质区短T1信号主要与出血有关;基底节区短T1信号主要与吞噬脂肪的巨噬细胞的脂质沉积有关。结论TIA后短T1高信号出现的部位不同,其产生的病理基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实验 磁共振成像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下载PDF
星形母细胞瘤2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任燕双 李威 张云亭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94-295,共2页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缺血后短T_1信号强度演变及其病理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任燕双 张云亭 刘松龄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61-65,共5页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短T信号强度演变规律并揭示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6只不同缺血-再通时间组的大1鼠模型,于不同时间点观察短T信号强度的演变,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短T信号以皮质区多见,并且出现时间早于基11底节区。短T信号强度在各MR...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短T信号强度演变规律并揭示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6只不同缺血-再通时间组的大1鼠模型,于不同时间点观察短T信号强度的演变,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短T信号以皮质区多见,并且出现时间早于基11底节区。短T信号强度在各MR检查时间点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1F=3.746P<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出血、脂质沉积和蛋白质变性、髓鞘破坏等;皮质区短T信号主要与出血有关,基底节区则主要与脂质沉积有关。结论:不同时间、部位出1现的短T信号产生的病理机制不同;出血是影响短T信号强度演变规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针刺太冲及其临近穴脑反应区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较 被引量:44
5
作者 方继良 金真 +7 位作者 王寅 李科 曾亚伟 佟海滨 任燕双 高波 王映辉 程谟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332-1336,共5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针刺相邻穴位的大脑中枢反应,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用盲法随机分别针刺10例正常人左侧太冲、行间、内庭和邻近非经络假穴点,手针采用捻针和不捻针两种状态对比,利用1.9TMRI行全脑功能成像,用SPM99处...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针刺相邻穴位的大脑中枢反应,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用盲法随机分别针刺10例正常人左侧太冲、行间、内庭和邻近非经络假穴点,手针采用捻针和不捻针两种状态对比,利用1.9TMRI行全脑功能成像,用SPM99处理图像。结果发现在4穴上针刺时均产生了脑灰质结构的不同激活和抑制效应,太冲和行间激活和抑制区更相似,但太冲穴信号强度更强,内庭穴也可见较多的激活和抑制区,但与太冲穴相差较大,对照非经络假穴偶见激活灶,与太冲穴差异最大;各穴大脑抑制区也各有特点,但对照穴抑制区最为分散,并见双侧中央前回等皮层的抑制,各穴均见大脑边缘叶系统部分抑制。结论不同穴位针刺时可能对脑皮层神经活动有较相对特异的作用。同经络相似神经支配的不同穴位脑中枢效应最相似,不同经络相邻近神经节段支配区的经穴有明显差异,而相邻近神经节段的对照穴大脑反应区与各穴位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相对特异性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
下载PDF
MRI与瘘道造影对于复杂性肛瘘诊断的不同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郎学森 孙国红 +2 位作者 洪洋 任燕双 张今朝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9期1506-1507,共2页
目的:探讨MRI与瘘道造影对于复杂性肛瘘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41例肛瘘患者,其中26例通过MRI检查,采用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增强扫描,观察肛瘘的内口、分支及其与周围肌肉的关系;15例瘘道造影检查,观察瘘管走行、有无内口。结果:15... 目的:探讨MRI与瘘道造影对于复杂性肛瘘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41例肛瘘患者,其中26例通过MRI检查,采用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增强扫描,观察肛瘘的内口、分支及其与周围肌肉的关系;15例瘘道造影检查,观察瘘管走行、有无内口。结果:15例瘘道造影检查病例中,9例可见内口与肛管相通,6例为盲瘘;26例MRI检查病例中,24例可明确内口位置及数量,1例未见内口,1例未见外口;10例瘘道累及肛提肌,2例瘘道累及括约肌,1例瘘道累及闭孔内肌,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对于肛瘘的术前检查而言,瘘道造影和MRI有其不同的价值,瘘道造影可以作为MRI检查的有益补充;在大部分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复杂性肛瘘,MRI能提供比瘘道造影更为完善的肛瘘病变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核磁共振 瘘道造影
下载PDF
脑梗塞后特殊的磁共振成像表现 被引量:2
7
作者 蒋元文 刘松龄 +5 位作者 张云亭 万业达 张敬 任燕双 陈述花 孙国良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219-222,共4页
目的 :分析脑梗塞后MRI短T1 信号的分布、表现特点 ,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脑梗塞灶直径>2cm的脑梗塞病人的MRI资料 ,扫描时病程在1d~120d范围内。结果 :105例脑梗塞病人中出现短T1 信号者占48... 目的 :分析脑梗塞后MRI短T1 信号的分布、表现特点 ,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脑梗塞灶直径>2cm的脑梗塞病人的MRI资料 ,扫描时病程在1d~120d范围内。结果 :105例脑梗塞病人中出现短T1 信号者占48.57 %(51/105)。脑梗塞后短T1 信号最早见于发病后3d内 ,高峰期为发病后7~30d ,短T1 信号的出现与病程呈正相关 (r=0.41 ,P<0.01)。脑梗塞后短T1 信号可发生在皮质区 (59 % )、皮质下区(31 % )及基底节区 (10%) ;表现为线状 (49 % )、斑片状(37%)和斑点状(14%)。结论 :缺血性脑梗塞后短T1 信号的出现与病程呈正相关 ,高峰期为病程第7d~30d ;其产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为再灌注损伤、皮质层状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皮质层状坏死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一例误诊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文娟 吴希瑞 +1 位作者 樊新云 任燕双 《临床误诊误治》 1999年第1期32-32,共1页
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男,3个月。因左下肢活动受限伴阵发性哭闹5天就诊。病儿1周前曾感冒,体温最高39.7℃,口服羟氨苄西林后好转。查体:体温37.6℃。发育及营养好,头、胸、心、肺、腹检查均未见异常。左大腿外展,膝... 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男,3个月。因左下肢活动受限伴阵发性哭闹5天就诊。病儿1周前曾感冒,体温最高39.7℃,口服羟氨苄西林后好转。查体:体温37.6℃。发育及营养好,头、胸、心、肺、腹检查均未见异常。左大腿外展,膝关节屈曲,不愿活动。大腿软组织肿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婴儿 骨皮质增生症 误诊 骨髓炎
下载PDF
脑缺血后T_1WI产生高信号的病理基础 被引量:9
9
作者 任燕双 张云亭 刘松龄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07-711,共5页
目的 揭示脑缺血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 将 5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不同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时间组 (T0 =0min ,T1 a =15min ,T1 b =3 0min ,T1 c =60min ,T1 d =永久性闭塞 )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动态观察短T1信号出现的... 目的 揭示脑缺血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 将 5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不同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时间组 (T0 =0min ,T1 a =15min ,T1 b =3 0min ,T1 c =60min ,T1 d =永久性闭塞 )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动态观察短T1信号出现的时间、部位 ,并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 总计 46只存活模型可列入统计结果。T0 组 (7只 )中无短T1信号出现 ;T1 a组 (13只 )中 7只出现短T1信号 ;T1 b组 (12只 )中 8只出现短T1信号 ;T1 c组 (7只 )与T1 d组 (7只 )中全部出现短T1信号。短T1信号出现阳性者在不同缺血时间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2 9.3 2 8,P <0 .0 5) ;短T1信号区域的组织学检查可见出血、吞噬脂肪的巨噬细胞的脂质沉积和蛋白质变性、髓鞘破坏等 ;皮质区短T1信号出现时间早 ,主要与出血有关 ,基底节区短T1信号主要与脂质沉积有关 ,出现时间晚。结论 不同时间、部位出现的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不同 ;短T1信号的产生主要与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T1WI 高信号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动物模型 诊断
原文传递
动态功能脑网络模型的多任务融合Lasso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鑫 任燕双 张文生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78-987,共10页
目的传统的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的功能脑网络(FBN)研究是基于在整个扫描过程中FBN固定不变的假设。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FBN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本文提出一种多任务融合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 目的传统的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 MRI)的功能脑网络(FBN)研究是基于在整个扫描过程中FBN固定不变的假设。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FBN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本文提出一种多任务融合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来构建静息态f MRI的动态FBN。方法提出的多任务融合Lasso方法可以在构建动态FBN时,保留网络的稀疏性及子序列的时间平滑性。具体来说,首先用滑动窗方法得到交叠的静息态f MRI子序列;然后用多任务融合Lasso方法联合地估计一个样本的所有子序列的功能连接从而构建动态FBN,用k均值聚类算法得到每类样本子序列的功能连接的聚类中心,并将所有类的聚类中心组成回归矩阵;最后根据回归矩阵求样本的回归系数,将其作为特征进行分类,验证多任务融合Lasso方法对动态FBN建模的有效性。结果采用公开的f MRI数据集来验证多任务融合Lasso模型构建动态FBN的分类效果。实验使用阿尔兹海默症神经影像学计划(ADNI)公开的f MRI数据集中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早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健康被试3组数据,并用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来评估算法的分类性能。在3组二分类实验中,本文方法分别达到了92.31%、80.00%和84.00%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与静态FBN模型和其他传统的动态FBN模型相比,本文方法能取得更好的分类效果。结论本文提出的多任务融合Lasso构建动态FBN的方法,能有效地保留网络的稀疏性和子序列的时间平滑性,同时提高算法的分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为脑部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多任务融合Lasso模型可以用于动态FBN的构建,挖掘功能连接的动态信息,同时整个算法可以用于基于f MRI数据的脑部疾病的分类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fMRI 动态功能脑网络 功能连接 多任务融合Lasso 稀疏 分类 阿尔兹海默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