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宁话“把”字句的多样性 被引量:8
1
作者 任碧生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30-133,共4页
西宁方言中的“把”字句除了由动作动词充当述语核心成分外,还允许自主动词、形容词充当“把”字句的述语,在否定词的位置、述语是否复杂等方面,“把”字句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语法的特点,这和“把”所具有的控制义以及“把”字句的结构... 西宁方言中的“把”字句除了由动作动词充当述语核心成分外,还允许自主动词、形容词充当“把”字句的述语,在否定词的位置、述语是否复杂等方面,“把”字句呈现出不同于普通话语法的特点,这和“把”所具有的控制义以及“把”字句的结构框架有相当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方言 “把”字句 控制义
下载PDF
西宁市中学生的流行口语
2
作者 任碧生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6年第4期27-28,共2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学生的校园语言为普通话,部分青海籍学生操双言(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作为身处校园的中学生,无论是心态还是言语行为都有其特殊性,通过流行口语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是不 容忽视的,于国家、于社会、于我们对语言的研究都应... 青海省西宁市中学生的校园语言为普通话,部分青海籍学生操双言(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作为身处校园的中学生,无论是心态还是言语行为都有其特殊性,通过流行口语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是不 容忽视的,于国家、于社会、于我们对语言的研究都应该具有重要意义。该市中学生的流行口语来源主要有: 一 受方言干扰而进入口语的 “爵”这个较早进入汉语的借词,在流行口语中用作形容词,使用频率高,范圃广,口语中通常把思维、行事异于常人的行为称为“番”,意思相当于骂某人为“精神病”。“囊”在西宁方言中意为“笨”,学习不开窍,办事不利索,不精明,均可称之为“囊”。此外,方言中“肘起来”意为“拿架子”,“罩不住”意为“顶不住”,也因其表现力强且有极深的内涵而出现在学生口语中。 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 西宁市 中学生 普通话 引入口 校园语言 西宁方言 词语 “毒” 进入汉语
下载PDF
西宁方言中表示重复的“再”
3
作者 任碧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91-94,共4页
西宁话中的“再”是个非常复杂的词。它往往出现在下面的语境中。 1.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重复与继续。 如:还没吃饱,再吃上点儿。(还没有吃饱,再吃点儿。) 2.表动作的不重复或不继续。 如:书将念了一年着,再没念哪。(只念了一年书,没... 西宁话中的“再”是个非常复杂的词。它往往出现在下面的语境中。 1.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重复与继续。 如:还没吃饱,再吃上点儿。(还没有吃饱,再吃点儿。) 2.表动作的不重复或不继续。 如:书将念了一年着,再没念哪。(只念了一年书,没再念。) 3.表动作的未然性,此动作将在某一时间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 西宁方言 西宁话 否定词 语气词 语义 “吃” 将要发生 否定副词 “去”
下载PDF
关于河湟“花儿”比兴的几个问题
4
作者 任碧生 祁永寿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92-95,共4页
关于河湟“花儿”比兴的几个问题任碧生,祁永寿“花儿”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手段是比和兴。比、兴在“花儿”中大量运用,一方面继承了从《诗经》开始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渗入了西北人的创作心理与欣赏习惯,这种万古... 关于河湟“花儿”比兴的几个问题任碧生,祁永寿“花儿”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手段是比和兴。比、兴在“花儿”中大量运用,一方面继承了从《诗经》开始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渗入了西北人的创作心理与欣赏习惯,这种万古不废的艺术手法给“花儿”以巨大的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民族特色 社会心理 地域特色 比兴 河湟 艺术手段 地方特色 审美情趣 《诗经》
下载PDF
青海人名的特点及文化功能
5
作者 任碧生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9-41,31,共4页
青海人名一方面继承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兼收并蓄,以异族或借异族语言命名;青海人名有大名与小名之分,前者是人生的定向设计,有训诫意味。后者朴拙清新,符合口语第一性原则,结构上则呈现灵活性、多样性;青海人名不仅有... 青海人名一方面继承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兼收并蓄,以异族或借异族语言命名;青海人名有大名与小名之分,前者是人生的定向设计,有训诫意味。后者朴拙清新,符合口语第一性原则,结构上则呈现灵活性、多样性;青海人名不仅有着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且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人名 特点 文化功能
下载PDF
试说模糊语言
6
作者 任碧生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5年第1期45-49,共5页
作为反映客观世界、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语言,在传统语言学中一直是以精冲、明晰为目的的,然而,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及其丧达形式并不精角,存在着一种没有明确外延的模糊形式。作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内在特质,模糊性在特定语境中,能够成... 作为反映客观世界、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语言,在传统语言学中一直是以精冲、明晰为目的的,然而,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及其丧达形式并不精角,存在着一种没有明确外延的模糊形式。作为自然语言的一种内在特质,模糊性在特定语境中,能够成为表情达意的最严密、最灵活的工具,这种模糊性甚至有精角语言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我们注意到,除了词汇本身由于其概念外延不稳定而造成模糊之外,更多的情况是,在言语运用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性 模糊语言 自然语言 表情达意 语义信息 词语 传统语言学 汉语 表达方式 表达效果
下载PDF
西宁方言的前置宾语句 被引量:15
7
作者 任碧生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8-346,共9页
本文对青海西宁方言存在的前置宾语句进行了初步观察和描写,认为:一、西宁方言部分前置的宾语(受事、与事)有标记词"啊"。二、前置宾语句要求动词必须是复杂的。三、在报告新信息时,前置的宾语可以是不定指的。
关键词 前置宾语 西宁方言 语句 受事 新信息 有标记 定指 描写 存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