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患者疲劳症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许友清 任粹萍 +1 位作者 李娟 陈先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89-1593,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疲劳症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91例P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和多维度疲劳量表(MFI-20)评估PD患者疲劳症状,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疲劳症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91例P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和多维度疲劳量表(MFI-20)评估PD患者疲劳症状,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评定。结果根据FSS的评估结果,91例PD患者中,有47例患者存在疲劳症状(FSS分值>4分),疲劳发生率为51.65%;疲劳组(FSS分值>4分)与非疲劳组(FSS分值≤4分)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疲劳组的病程、H-Y分级、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UPDRSI-IV评分、HAMA、HAMD、PSQI及ESS评分均高于非疲劳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间思睡程度(ESS)及运动症状评分(UPDRSⅢ)是FS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MFI-20的躯体疲劳评分与精神疲劳评分无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躯体疲评分与H-Y分期显著相关,而精神疲劳评分与HAMA、HAMD评分呈显著相关性。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中疲劳的发生率较高,与多个运动和非运动症状有关。帕金森病患者躯体疲劳与精神疲劳两者的相关因素不同,躯体疲劳主要与运动症状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而精神疲劳更多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疲劳 躯体疲劳 精神疲劳 临床特点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及其亚型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冯爱君 蒋曼丽 +3 位作者 侯鹏飞 任粹萍 许友清 陈先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507-512,共6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与HT的关系。方法选择HT患者155例(HT组),HT亚型危险因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两型,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织将HI分为HI-1和HI-2型,P...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与HT的关系。方法选择HT患者155例(HT组),HT亚型危险因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两型,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织将HI分为HI-1和HI-2型,PH分为PH-1和PH-2型。抽取同期入院的非HT脑梗死患者250例(非HT组),收集人口学、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资料,分析HT及其不同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中HI-1、HI-2、PH-1、PH-2比例分别为43.9%、33.5%、12.3%、10.3%。HT中CISS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比例较高。HT组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入院时NIHSS评分较非HT组明显升高,穿支动脉疾病较非HT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水平LDL-C及穿支动脉疾病HT的风险低。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HT亚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的TMS-MEP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侯鹏飞 蒋曼丽 +3 位作者 任粹萍 冯爱君 许友清 陈先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83-1886,共4页
运用经颅磁刺激(TMS)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相关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幅度变化,探讨其可能机制。研究对象为偏侧(右侧)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早期PD患者(PD组)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例。与对侧肢体静止状态下比较,对... 运用经颅磁刺激(TMS)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相关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幅度变化,探讨其可能机制。研究对象为偏侧(右侧)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早期PD患者(PD组)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例。与对侧肢体静止状态下比较,对侧肢体用力握拳时两组拇短展肌MEP波幅均增大,且其增幅随着握拳力量增大而增大。TMS阈强度刺激,在20%、40%、60%左手最大握力(MVC)握拳时PD组对侧肢体用力握拳时MEP幅度/静止状态下MEP幅度(AMPa/AM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PD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可能与相应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肌强直 增强现象 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冻结步态患者脚桥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任粹萍 李娟 +1 位作者 焦悦 陈先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25-1429,共5页
目的探讨脚桥核(PPN)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改变在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PD-FOG)和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PPFG)中步态发生机制的作用,并比较两者差异。方法研究组纳入PD-FOG 11例、PPFG 10例,25例匹配的不伴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PD-NFOG)作为对... 目的探讨脚桥核(PPN)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改变在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PD-FOG)和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PPFG)中步态发生机制的作用,并比较两者差异。方法研究组纳入PD-FOG 11例、PPFG 10例,25例匹配的不伴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PD-NFOG)作为对照组。通过冻结步态问卷(FOGQ)、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III)、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第Ⅱ部分(UPDRSⅡ)、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HY分级量表评价被试者背景运动、认知及情绪背景。所有被试者在停用抗帕金森病(PD)药物12 h进行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在全脑水平进行PPN和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分析,并比较PD-FOG组、PPFG组与PD-NFOG组PPN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年龄、性别、病程、MMSE、HAMD、UPDRSII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FOG和PD-NFOG患者UPDRSⅢ、HY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FOG组和PPFG组患者FOGQ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FOG和PD-NFOG组UPDRSⅢ评分显著高于PPFG组。PPN全脑功能连接显示:与PD-NFOG比较,PD-FOG组右侧PPN(PPN-R)与岛叶及小脑连接减弱,梭状回及海马旁回连接增强;左侧PPN(PPN-L)与丘脑、岛叶连接减弱。与PD-NFOG比较,PPFG组PPN-R与颞叶连接减弱,与枕叶连接增强;PPN-L与颞叶连接减弱,与小脑及额叶连接增强。PPFG与PD-FOG比较, PPN-L与颞叶连接增强,与楔叶及枕叶连接减弱,两组PPN-R全脑功能连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D-FOG与PPFG冻结步态均与PPN脑功能连接异常相关,但具体机制存在一定差异。PD-FOG与PPN-运动环路(小脑、丘脑)及感觉联络皮层(岛叶、颞叶)功能连接减弱、PPN-边缘系统(海马旁回、梭状回)连接增强有关。PPFG主要和PPN与感觉联络皮层(颞叶、枕叶、楔叶)连接减弱有关,但与PPN-运动环路(小脑、丘脑)功能连接受损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脚桥核 静息态磁共振 功能连接
下载PDF
帕金森病流涎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焦悦 李娟 +3 位作者 吴铁妤 李川 任粹萍 陈先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00-1304,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机制与相关因素,为流涎的个性化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59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分别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改良Hoehn&Yahr量表(H&Y)...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机制与相关因素,为流涎的个性化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59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分别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改良Hoehn&Yahr量表(H&Y)、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冻结步态问卷(FOG-Q)、动态帕金森步态量表(DYPAGS)、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日常生活活动量表(S&E)、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问卷(SCOPA-AUT)。采用Radboud帕金森氏病口腔运动量表(ROMP)、洼田饮水试验和北欧口面功能测试(NOT-S)对患者口面部运动功能和吞咽功能进行评估,收集并测量患者安静状态下5 min唾液重量半定量评估患者流涎情况。结果59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38例发生流涎,流涎发生率为64.4%。重度流涎占21.1%,非重度流涎占78.9%。流涎组的年龄、H&Y分级、LED、SCOPA-AUT评分、PDQ-39评分、唾液量、ROMP-语音评分、ROMP-吞咽评分、NOT-S评分、UPDRSⅢ及DYPAGS评分、UPDRSⅢ-19评分均高于非流涎组,而S&E评分则低于非流涎组。其中,LED及NOT-S评分是流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4,95%CI 1.001~1.008,P<0.05;OR=2.379,95%CI 1.289~4.392,P<0.05)。流涎严重程度与年龄、LED、UPDRSⅢ评分、ROMP语音评分、ROMP吞咽评分、DYPAGS评分、NOT-S评分、FOG-Q评分、SCOPA-AUT评分、UPDRSⅢ-19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330、0.327、0.414、0.454、0.416、0.390、0.399、0.477、0.435及0.353,P均<0.05)。NOT-S评分是流涎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6.635,95%CI 1.335~32.990,P<0.05)。结论流涎与年龄、运动障碍程度、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唾液量、语音障碍程度、吞咽障碍程度、躯体前倾程度、口面功能障碍程度等多种因素正相关。流涎与口面部及咽喉肌肉运动障碍关系密切,口面功能障碍程度是流涎发生及流涎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左旋多巴等效剂量也是流涎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流涎 发生机制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肝素结合蛋白评估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包华瑞 丁振兴 +1 位作者 谈媛媛 任粹萍 《临床肺科杂志》 2022年第7期1036-1041,共6页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对于评估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我院32例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病例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22例)和死亡组(10例),比较入重症监护室(ICU)24小时、48... 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对于评估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我院32例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病例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22例)和死亡组(10例),比较入重症监护室(ICU)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两组患者HBP水平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分析各时间点HBP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价入院24小时、48小时、72小时HBP对于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HBP水平、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HBP水平与EVLWI水平及PVPI水平,在入ICU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均成明显正相关(r>0.5,P<0.05)。在入ICU 72小时HBP水平预测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5,P<0.001,最佳临界值为43.94ng/mL,敏感度为77.3%,特异度为90.0%,在入院24小时及48小时HBP水平对于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死亡无预测价值。结论入院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血清HBP水平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肺水肿的程度相关,且入院72小时HBP水平,能作为预测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死亡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肝素结合蛋白 血管外肺水指数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 肺水肿
下载PDF
利用可穿戴腓总神经电刺激器改善帕金森病冻结步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娟 任粹萍 +2 位作者 焦悦 吴铁妤 陈先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17-822,共6页
目的利用腓总神经电刺激增加患者本体感觉传入线索,观察其对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有无改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30例,采用便携式可穿戴电刺激器通过行走触发电刺激,交替... 目的利用腓总神经电刺激增加患者本体感觉传入线索,观察其对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有无改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帕金森病伴冻结步态患者30例,采用便携式可穿戴电刺激器通过行走触发电刺激,交替刺激双侧腓总神经。通过改良12 m计时步行试验、改良帕金森病活动量表中的6项评分(PAS-6)、冻结步态评分评估患者的步态功能,观察刺激器处于"开""关"两种条件下的步态情况。结果刺激器开启时与关闭时比较,患者的顺、逆时针旋转360°时间(T360)、起步时间(T1)、转身时间(T2)在一般行走[分别为17.49(13.55,23.48)s与14.73(10.31,21.71)s、2.16(1.78,2.68)s与1.70(1.38,2.29)s、6.37(4.10,7.45)s与4.77(3.40,6.85)s,Z=-3.219、-4.206、-2.910]、认知负荷下行走[分别为21.35(16.30,30.72)s与18.36(13.83,27.98)s、2.80(2.05,3.75)s与2.04(1.64,3.00)s、6.58(5.23,8.96)s与5.75(4.59,7.76)s,Z=-3.486、-4.206、-3.363]、运动负荷下行走[分别为25.34(17.79,30.30)s与22.24(14.11,29.33)s、2.46(2.19,3.18)s与2.35 (1.66,2.59)s、7.77(4.75,9.93)s与6.45(3.81,7.66)s,Z=-3.468、-3.983、-3.570]均显著缩短(均P<0.05)。刺激器开启时与关闭时相比,除显著减少运动负荷下总体行走时间[Tt;29.26(20.11,33.21)s与27.66(17.70,32.73)s,Z=-2.644,P=0.008]外,对一般行走的Tt和认知负荷下Tt及3种模式下的步态维持时间(T3)无显著影响。刺激器打开时,患者的PAS-6评分比关闭时显著增高[(16.82±2.92)分与(18.99±2.55)分,t=-6.617,P=0.000),冻结步态评分比关闭时显著减少[(14.10±5.02)分与(10.61±5.05)分,t=6.151,P=0.000)。结论腓总神经电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冻结步态,减少其原地转身、起步、转弯所用时间,有望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式应用于帕金森病冻结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腓神经 电刺激 本体感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