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
作者 任镇江 罗友进 魏朝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01-1105,共5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含量及作物的生长状况,是土壤肥力和结构的重要指标。该文综合回顾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团聚体胶结剂、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的重要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并指出其...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含量及作物的生长状况,是土壤肥力和结构的重要指标。该文综合回顾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团聚体胶结剂、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的重要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并指出其中存在问题并为其进一步研究指出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形成机制 胶结剂 农业管理措施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及保护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罗友进 魏朝富 +2 位作者 李渝 任镇江 廖和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7-266,共10页
对贵州省关岭县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机碳分布以及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以期为选择合理的石漠化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了当地主要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 对贵州省关岭县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机碳分布以及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以期为选择合理的石漠化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了当地主要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别为水田(水旱轮作)、旱地、花椒林和火龙果林;其中花椒林和火龙果林位于石漠化治理区内。采用湿筛法分离出各级土壤团聚体并结合室内恒温培养法测定原状和破碎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矿化动态变化,其中大团聚体保护性碳含量为破碎与原状大团聚体有机碳在42 d内累积矿化量的差值。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水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要明显优于旱地、花椒林和火龙果林,且后3种土地利用方式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也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要明显高于火龙果林和花椒林。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土地利用方式间具有较大差异,2-5 mm、0.25-2 mm和<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按水田、火龙果林、旱地和花椒林依次下降,5-8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则以花椒林最高,其次是水田和火龙果林,旱地最低。但是就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库而言,<0.25 mm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花椒林、旱地、火龙果和水田的大团聚体保护性碳含量分别为83.37、78.86、73.81、61.04 mg/kg,其差异表明花椒林土壤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强,其次是旱地和火龙果林,水田最弱。因此,在该地区种植花椒林和火龙果林可以改善其土壤质量,其可能机理是通过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同时增强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团聚体保护性碳 土地利用方式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下载PDF
土壤液限和抗剪强度特征值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紫色土区 被引量:16
3
作者 花可可 魏朝富 任镇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110,共6页
紫色土区土壤力学性质独特,造成土壤侵蚀现象严重,对水土保持和农田基本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以紫色土和水稻土两种代表性土壤为例,通过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和快速剪切试验,测定土壤的液限及抗剪强度特征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 紫色土区土壤力学性质独特,造成土壤侵蚀现象严重,对水土保持和农田基本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以紫色土和水稻土两种代表性土壤为例,通过液塑限联合测定试验和快速剪切试验,测定土壤的液限及抗剪强度特征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紫色土和水稻土两种土壤的液限值差异较大;紫色土的液限值为13.37%~15.75%,平均值为14.42%,水稻土液限值为42.61%~47.64%,平均值为45.16%;紫色土为一般性粘土,而水稻土为高液限粘性土。粘粒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液限值的重要因素,且土壤液限受有机质影响最为强烈,三者之间符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相应的VAF和RMSE值分别为92.18,96.86和0.19,0.24,R2值分别为0.922和0.969。在100kPa固定压力下,紫色土和水稻土的抗剪强度差异明显,水平值分别为61.91kPa和46.76kPa,水稻土的抗剪强度小于紫色土,且土壤液性指数与抗剪强度之间具有明显的指数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液塑限 抗剪强度 液性指数
下载PDF
土地整理工程对丘陵山区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钟茫 任镇江 +2 位作者 刘涓 黄晶晶 魏朝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1-1276,共6页
通过测定土地整理前后Ⅰ区(由水田改成的旱地)、Ⅱ区(平缓旱地)和Ⅲ区(坡度较大区的旱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计算了比水容量,探讨了水分含量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地整理后,土壤水力参数残余含水量(θr)、饱和含水... 通过测定土地整理前后Ⅰ区(由水田改成的旱地)、Ⅱ区(平缓旱地)和Ⅲ区(坡度较大区的旱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计算了比水容量,探讨了水分含量与土壤颗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地整理后,土壤水力参数残余含水量(θr)、饱和含水量(θs)、进气吸力的倒数(α)、孔隙大小分布指数(n)在不同质地间的大小排序略有差异,表现出θr基本不受地质影响,而θs、α和n则大致符合质地越粗值越大的规律;②土壤比水容量在低土壤水势段较高,随着土壤水势的增加水分含量明显降低直到基本不变;③在低压力段.土壤容重显著影响土壤的持水性,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0.020~0.050 mm沙粒和黏粒含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负相关.其他粒径土壤含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不显著,田间持水性主要受土壤容重的影响;随着压力的增大土壤水分含量与粉粒含量的正相关性增强,与土壤容重的正相关性减弱.土地整理显著改变土壤的持水性能,影响程度的大小与土地整理工程的扰动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工程 土壤持水特性 VAN GENUCHTEN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