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凹土对甘薯植株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任高磊 王飞兵 +3 位作者 黄妍 范若寒 王博文 陈新红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6-41,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盐、干旱胁迫下外施凹土对甘薯幼苗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在200 mmol/L Na Cl胁迫、干旱胁迫处理下,外施凹土添加到土壤中能够显著增强甘薯的耐盐性和抗旱性;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外施凹土显著增加盐、干旱胁迫下超...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盐、干旱胁迫下外施凹土对甘薯幼苗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在200 mmol/L Na Cl胁迫、干旱胁迫处理下,外施凹土添加到土壤中能够显著增强甘薯的耐盐性和抗旱性;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外施凹土显著增加盐、干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酶(POD)的活性;物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在盐、干旱胁迫下外施凹土显著增加甘薯的脯氨酸、相对水、可溶性糖和叶绿素的含量,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_2O_2)的含量。结果表明,凹土可以缓解盐、干旱胁迫对甘薯造成的伤害,从而增强甘薯植株的耐盐性和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凹土 盐、干旱胁迫 耐盐性和抗旱性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大豆芽期和苗期耐盐性评价指标筛选 被引量:36
2
作者 牛远 杨修艳 +5 位作者 戴存凤 王博文 任高磊 吴静磊 王飞兵 陈新红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5-223,共9页
大豆耐盐性是决定盐碱地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盐浓度对大豆芽期、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价不同大豆品种对不同盐浓度的耐受能力,以合豆3号、徐豆14、中黄55和临豆10号大豆品种为材料,在芽期,设置50,75和100 mmol·L^(... 大豆耐盐性是决定盐碱地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盐浓度对大豆芽期、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价不同大豆品种对不同盐浓度的耐受能力,以合豆3号、徐豆14、中黄55和临豆10号大豆品种为材料,在芽期,设置50,75和100 mmol·L^(-1)的盐溶液处理,苗期设置100,200和250 mmol·L^(-1)盐浓度处理。记录大豆芽期生长指标和苗期形态生理指标,并以各指标耐盐指数隶属函数值、总隶属函数值为依据,对4个大豆品种芽期和苗期耐盐性进行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芽期主根长、下胚轴长、根干重、含水量、鲜重、根鲜重、活力指数耐盐指数的隶属函数值与总耐盐指数隶属函数值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苗期根干重、根鲜重、MDA含量、株高的耐盐指数与总耐盐指数隶属函数值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品种的盐耐受分析中,不同生育时期的大豆耐受性表现不同;芽期4个大豆品种耐盐程度大致相同。苗期徐豆14、临豆10号耐盐性较强,中黄55耐盐性中等,合豆3号耐盐性较弱。在耐盐指标筛选分析中,下胚轴长、根干重、含水量、鲜生物量、根鲜重和主根长的耐盐指数可作为大豆芽期耐盐鉴定指标,而MDA含量和株高的耐盐指数则可以作为大豆苗期耐盐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芽期 苗期 耐盐性 耐盐指数 隶属函数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蒋伟勤 马中涛 +6 位作者 胡群 马会珍 任高磊 朱盈 刘国栋 张洪程 魏海燕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77-784,共8页
速效氮肥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用量大、损失途径多、损失量高等特点,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相较而言缓控释氮肥养分释放缓慢,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应用于水稻也能够一定程度地增加产量。施用缓控释氮肥对水稻... 速效氮肥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用量大、损失途径多、损失量高等特点,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相较而言缓控释氮肥养分释放缓慢,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应用于水稻也能够一定程度地增加产量。施用缓控释氮肥对水稻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从稻田氮素损失、氮素吸收利用到产量形成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缓控释氮肥对稻田氮素损失、水稻氮素利用、器官生长、群体变化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了水稻上施用缓控释氮肥产生不同效应的原因,阐述了缓控释氮肥在水稻上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缓控释氮肥 氮素损失 氮素利用 产量
下载PDF
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及蒸煮食味品质特征比较 被引量:13
4
作者 马会珍 陈心怡 +7 位作者 王志杰 朱盈 蒋伟勤 任高磊 马中涛 魏海燕 张洪程 刘国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38-1353,共16页
【目的】研究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优质粳稻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参加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 【目的】研究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优质粳稻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参加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分析稻米各项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将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15个粳稻品种按地域分为南、北两大来源,比较研究不同地域来源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的差异。【结果】(1)参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无论是粒型,还是垩白率与垩白度差异均较大;在蒸煮食味方面,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的感官评分分值分别在44.00—82.00和52.20—91.86。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RVA谱中的消减值、回复值以及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与米饭食味值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60、-0.57、-0.37和-0.56;而RVA谱中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与米饭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和0.36。(2)与北方优质粳稻相比,南方优质粳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增加了178.78%和139.11%;直链淀粉含量降低28.25%,蛋白质含量提高7.37%;米粉RVA谱的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降低12.00%和21.19%;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的绝对值提高16.15%和15.00%;南方与北方优质粳稻经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感官评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参与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粳稻品种,其稻米的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显著;北方粳稻外观晶莹剔透,垩白度在0.50%—3.50%,米饭直链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口感在56.00—74.00;而南方粳稻外观相对浑浊,垩白度1.86%—11.21%,米饭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软而黏,食味值在54.00—8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粳稻 南方粳稻 北方粳稻 品质特征
下载PDF
优质食味粳稻控混肥一次性基施效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蒋伟勤 胡群 +9 位作者 俞航 马会珍 任高磊 马中涛 朱盈 魏海燕 张洪程 刘国栋 胡雅杰 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82-1396,共15页
【目的】将控混肥(由2种不同释放期的控释肥组成)和常规氮肥在钵苗机插条件下掺混后一次性基施,以期筛选与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养分吸收相匹配的最优控混肥处理,为钵苗机插下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高产简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 【目的】将控混肥(由2种不同释放期的控释肥组成)和常规氮肥在钵苗机插条件下掺混后一次性基施,以期筛选与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养分吸收相匹配的最优控混肥处理,为钵苗机插下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高产简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的水稻季(5—10月)开展试验,以优质食味多穗型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材料,在270 kg·hm^(-2)纯氮条件下,将控混肥和常规氮肥以5﹕5的固定比例组配,控混肥由2种释放期的控释肥以4﹕1组成,共设置6种组合方式,分别为60 d+40 d、60 d+80 d、80 d+60 d、80 d+100 d、100 d+80 d、100 d+120 d,并以常规分次施肥(CK)为对照,测定产量、群体质量指标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特性。【结果】相较CK,南粳9108的100 d+80 d处理2年平均增产4.66%,丰粳1606的该处理平均增产4.29%,增产的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而穗粒数和结实率无显著差异;除2019年的南粳9108外,100 d+120 d处理的产量均仅次于100 d+80 d处理。80 d+60 d、80 d+100 d处理2年产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而60 d+40 d、60 d+80 d处理则较之显著减产。播种至拔节阶段,控混肥处理的群体氮素积累量均较CK增加,平均增幅达14.86%,从而促进了群体茎蘖的发生,叶面积指数和净同化率的同步增加,光合生产能力提高,干物质积累增加。拔节至抽穗阶段,100 d+80 d和100 d+120 d处理的氮素积累、干物质积累与CK同处于最高水平,较最低的60 d+40 d处理分别增加47.02%—55.01%和14.52%—18.15%;和100 d+80 d、100 d+120 d处理相比,此阶段CK的净同化率虽相对提高,但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却显著降低。抽穗至成熟阶段,100 d+120 d处理的氮素积累高于其他处理,其中较CK显著增加9.23%—22.03%,而干物质积累则以100 d+80 d和100 d+120 d处理同处于最高水平,较CK显著增加5.44%—8.58%,原因可能是100 d+80 d和100 d+120 d处理的养分释放能相对协调地提高光合叶面积和净同化率,致抽穗后的光合产物相对充足,而CK的净同化率虽较高,但其光合叶面积相对不足。对于氮素利用效率,100 d+80 d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较CK分别增加3.90%—4.92%、9.42%—11.93%,100 d+80 d、100 d+120 d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较CK分别增加5.29%—7.21%、5.79%—8.51%。【结论】100 d+80 d、100 d+120 d处理的养分释放与南粳9108和丰粳1606养分吸收最为匹配,促进了高产群体的形成,因此其可以作为钵苗机插下优质食味迟熟中粳稻高产简化施肥的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食味粳稻 控释肥 钵苗机插 产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