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个分界线形成的公史:H.D.,炸弹,后现代的根源(英文)
1
作者
伊丽莎白.韦利斯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54,共17页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之后的美学话语与公共政策之间的纷乱关系。如果说H.D.在德国轰炸下的伦敦创作的《三部曲》一直被作为战争诗而饱受批评,那么她在随后写出的几部主要作品,尤其是《海伦在埃及》和《向...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之后的美学话语与公共政策之间的纷乱关系。如果说H.D.在德国轰炸下的伦敦创作的《三部曲》一直被作为战争诗而饱受批评,那么她在随后写出的几部主要作品,尤其是《海伦在埃及》和《向弗洛伊德致礼》,则提供了艺术家在战争期间以及战后更激进也更微妙的想象图景。这两部作品诞生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对文学正典形成了挑衅和干扰,并直接指向20世纪中期美国对外政策和文学身份的复杂动因。《海伦在埃及》表面上是对一部早已遗失的前荷马时代的文本的重写,实质上却因其主观性被移置、空白、对西方文学正典所进行的隐晦的重新思考等特征,预示了一个朝向明确的后现代抒情诗歌的转变。作品中探究性的语气以及贯彻始终的观点,即现代战争不是文学生活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破裂而是延续,无不表明作者对于抒情诗的观点与这种后现代转向之间有着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弗罗伊德《海伦在埃及》
世界大战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个分界线形成的公史:H.D.,炸弹,后现代的根源(英文)
1
作者
伊丽莎白.韦利斯
机构
美国康涅狄卡州卫斯理大学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54,共17页
文摘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投下原子弹之后的美学话语与公共政策之间的纷乱关系。如果说H.D.在德国轰炸下的伦敦创作的《三部曲》一直被作为战争诗而饱受批评,那么她在随后写出的几部主要作品,尤其是《海伦在埃及》和《向弗洛伊德致礼》,则提供了艺术家在战争期间以及战后更激进也更微妙的想象图景。这两部作品诞生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对文学正典形成了挑衅和干扰,并直接指向20世纪中期美国对外政策和文学身份的复杂动因。《海伦在埃及》表面上是对一部早已遗失的前荷马时代的文本的重写,实质上却因其主观性被移置、空白、对西方文学正典所进行的隐晦的重新思考等特征,预示了一个朝向明确的后现代抒情诗歌的转变。作品中探究性的语气以及贯彻始终的观点,即现代战争不是文学生活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破裂而是延续,无不表明作者对于抒情诗的观点与这种后现代转向之间有着密切关联。
关键词
H.D.弗罗伊德《海伦在埃及》
世界大战
后现代主义
Keywords
H. D Freud Helen in Egypt world war postmodernism
分类号
I5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个分界线形成的公史:H.D.,炸弹,后现代的根源(英文)
伊丽莎白.韦利斯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