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骨科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尤微 王大平 +4 位作者 刘国平 李旭春 熊建义 伍小六 李敏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3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分型及制定术前计划中的价值。方法将2011年9月~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5例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视模型,并进行骨...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分型及制定术前计划中的价值。方法将2011年9月~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5例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视模型,并进行骨折分类。选取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三维模型进行三维数据测量、复位手术的初步计算机模拟、立体显示。结果重建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三维可视模型可准确反映出骨折特点、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并可进行任意旋转观察,初步实现了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前手术设计、手术的模拟及三维数据测量。本组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7.47±2.69)周;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评分标准评价,平均为88.67±5.15。结论 Mimics软件重建的肱骨近端三维骨折模型可清楚显示骨折情况并明确分型,为术前的手术设计、复位的模拟、内植物选择、三维数据测量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骨折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健康成人肾脏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及扩散张量成像的参数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米瑞 夏军 +3 位作者 胡若凡 余娟 吕鸿业 伍小六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7年第2期146-151,共6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D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中成人正常双肾的各参数指标的特点,并评估各参数的可靠性。方法选择35位健康成人志愿者行肾脏IVIM-DWI及DTI扫描并将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影像科医师测量双肾上、下... 目的分析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D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中成人正常双肾的各参数指标的特点,并评估各参数的可靠性。方法选择35位健康成人志愿者行肾脏IVIM-DWI及DTI扫描并将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影像科医师测量双肾上、下极及中部的皮、髓质IVIM-DWI参数D、D*、f值及DTI参数FA值,比较双侧肾脏,同侧肾不同部位及同部位的皮髓质之间各参数平均值的差异。结果 IVIM-DWI及DTI各参数在双侧肾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侧肾脏在不同部位各参数测量值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部位肾脏D值在皮质高于髓质(t=3.215,P<0.05),FA值在髓质高于皮质(t=-6.088,P<0.05)而皮髓质的D*、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所测得的FA及D值组内相关系数分(ICC)具有较高可信度,D*及D值可信度一般。结论 FA及D值在肾皮、髓质中具有显著差异,且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可作为反映肾功能的稳定指标;而D*及f值可重复性一般,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期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皮质 肾髓质 扩散张量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志刚 伍小六 胡宴宾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60-162,165,共4页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ual-source cr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在冠心病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2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别行D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检查,以CAG检查作为评价冠状动...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ual-source cr coronary angiography,DSCTCA)在冠心病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2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别行D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检查,以CAG检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计算D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分析DSCTCA和CAG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将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比较2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和偏心性。结果:D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1%、96.8%、96.3%;DSCTC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与CAG一致性良好(K=0.859);ACS组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低于SAP组,偏心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SAP组,SAP组正性重构率高于ACS组,负性重构率低于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DSCT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与CAG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冠心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三维数字规划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尤微 王大平 +6 位作者 刘黎军 陈宏贤 刘国平 李旭春 熊建义 伍小六 李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7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手术规划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肱骨近端骨折连续病例30例(研究组15例,对照组15例),研究组病例的CT影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肱骨近端骨折数字模型...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手术规划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肱骨近端骨折连续病例30例(研究组15例,对照组15例),研究组病例的CT影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肱骨近端骨折数字模型,对模型进行分型、数据测量及分析、分割骨折碎片、初步计算机模拟手术复位效果、立体显示。对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Constant评分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重建所得的肱骨近端骨折三维数字模型,可任意角度展现及观察骨折移位的方向、程度等特点,实现了术前手术规划设计、手术效果模拟及数据测量。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onstan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维数字技术重建的肱骨近端骨折模型可清晰展现骨折情况,并助于明确分型,有利于术前手术技术的设计,亦利于患方及手术团队了解病情,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中损伤、降低医患纠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骨折 成像 三维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原文传递
腭鞘管后部的浅沟:定位腭鞘管的解剖标记 被引量:1
5
作者 孟庆国 卢永田 +4 位作者 伍小六 李建兴 孙焕吉 张宝莹 谢畅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5-61,共7页
目的探讨腭鞘管后部的浅沟(以下简称后沟)在翼腭窝入路内镜手术及翼腭窝区域横断面CT中定位腭鞘管的解剖标记作用。方法选取20例颅骨标本,将探针置入腭鞘管以明确该管。在多层螺旋CT(MSCT)上观测腭鞘管及后沟并测量数据,并与传统方法定... 目的探讨腭鞘管后部的浅沟(以下简称后沟)在翼腭窝入路内镜手术及翼腭窝区域横断面CT中定位腭鞘管的解剖标记作用。方法选取20例颅骨标本,将探针置入腭鞘管以明确该管。在多层螺旋CT(MSCT)上观测腭鞘管及后沟并测量数据,并与传统方法定位腭鞘管的正确率比较。内镜下解剖颅骨和尸头的腭鞘管及后沟,进一步显示后沟的解剖标记作用。结果颅骨后沟的出现率为100%(40/40),腭鞘管后口附近为半管状,较浅者26侧,较深者14侧;前后外观呈细管状24侧,长椭圆形凹陷状16侧。影像学上腭鞘管与硬腭的夹角为(53.14±5.48)°,后沟与硬腭的夹角为(20.9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沟法对腭鞘管的定位准确率高于传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解剖、颅骨CT图像、CT横断面上两种定位腭鞘管方法对比显示了腭鞘管与后沟的解剖关系,提示后沟在经鼻翼腭窝入路内镜手术及翼腭窝区域横断面CT中帮助定位腭鞘管的优越性和解剖标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鞘管 翼管 犁鞘管 腭鞘管后部浅沟 翼腭窝 鼻内镜检查 多层螺旋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