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MRI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新华 卢振东 +4 位作者 丁慧 张娜 伍康伟 陈庞富 罗文暄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 探索基于不同乳腺MRI序列联合临床病理因素的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潜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伴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其中前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91例,前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91例,并... 目的 探索基于不同乳腺MRI序列联合临床病理因素的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潜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伴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其中前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91例,前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91例,并按7:3的比例分训练组(阳性组64例、阴性组64例)和验证组(阳性组27例、阴性组27例)。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筛选出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T2WI、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提取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分别构建多个单、多序列影像组学标签评分,并结合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独立风险因素建立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各模型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 瘤周水肿(P<0.001)、肿瘤长径(P<0.001)、肿瘤短径(P<0.001)、病理分级(P<0.001)、脉管侵犯(P<0.001)、毛刺征(P=0.006)、弥散加权成像边缘高信号征(P=0.028)及表观弥散系数值(P<0.001)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临床病理因素。在影像组学标签评分中,T2WI+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联合序列的影像组学标签评分预测效能最佳,其验证组曲线下面积为0.744,进一步联合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独立风险因素建立的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其验证组曲线下面积为0.834。结论 基于乳腺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术前能够有效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影像组学
下载PDF
普通型COVID-19与轻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人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黄瑞滨 苏树燕 +6 位作者 杨志企 肖健宁 林黛英 伍康伟 庄儒耀 周小辉 刘源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分析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轻症甲型H1N1流感病人临床特征和CT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普通型COVID-19病人(COVID-19组)[平均(36.44±14.68)岁]和20例轻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人(H1N1组)[平均(51.45±22... 目的分析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轻症甲型H1N1流感病人临床特征和CT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普通型COVID-19病人(COVID-19组)[平均(36.44±14.68)岁]和20例轻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病人(H1N1组)[平均(51.45±22.72)岁]的临床和CT影像特征,包括病变密度、直径、部位及受累肺叶,以及病变内部特征、肺外表现的发生率及数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或t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和CT影像特征的发生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不同特征的病灶数量。结果 COVID-19组病人首次CT检查时间较H1N1组短(分别为2.52±2.40、4.20±3.14 d,P<0.05),平均年龄、体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H1N1组(均P<0.05)。2组病人CT影像均以GGO或GGO伴实变影表现为主,COVID-19胸部CT显示肺内实变影发生率及数量均低于H1N1组(均P<0.05),但外周混合磨玻璃影、直径为1~3 cm的病灶数量多于H1N1组(均P<0.05)。2组病人其他临床及CT影像特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普通型COVID-19和甲型轻症H1N1流感病人的发病年龄和发热温度有一定差异,普通型COVID-19的CT影像上更多见1~3 cm的病变,多见分布于肺野外周的混合GGO,实变影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甲型H1N1流感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基于氨基转移机制的乳腺癌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伍康伟 吴仁华 张苗苗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3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氨基质子转移(APT)成像技术用于乳腺癌诊断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培养MDA-MB-231细胞,选择注射乳腺癌细胞移植方法,在15只约5周BALB/C裸鼠接近后腿的乳腺处,制造乳腺癌裸鼠模型。然后将其置于7 T磁共振动物扫描仪上,采用... 目的探讨氨基质子转移(APT)成像技术用于乳腺癌诊断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培养MDA-MB-231细胞,选择注射乳腺癌细胞移植方法,在15只约5周BALB/C裸鼠接近后腿的乳腺处,制造乳腺癌裸鼠模型。然后将其置于7 T磁共振动物扫描仪上,采用表面线圈,进行常规T1WI,T2WI序列及CEST序列扫描。CEST运用的是MT偏离水质子峰3.5 ppm的激发偏置脉冲进行扫描,并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相应处理,获得乳腺癌组织APT图像,最后将获得的乳腺癌组织APT图像与常规T1WI,T2WI序列的图像进行比较。并把相应的肿瘤送病理检查。结果 (1)CSET序列扫描出来的乳腺癌组织Z谱中约于3.5ppm处可见存在CEST效应;(2)乳腺癌组织APT图像可以显示近似常规MR扫描的解剖结构,在其APT的伪彩图像内部可呈现不同的颜色梯度差,检查其不同色阶处感兴趣区,其信号强度显示出差异性;(3)在部分可见肿瘤与周边组织的APT伪彩图中,肿瘤与正常组织存在明显色阶差异,边界区分清楚,而且发现其中一些图像在紧贴肿瘤部分的周边组织色阶与肿瘤相近;(4)乳腺癌的裸鼠模型成功率为100﹪,送检的组织病理结果符合人乳腺癌细胞特征。结论氨基质子转移(APT)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获得近似常规MR序列扫描的空间分辨率,还可以提供癌细胞在肿瘤组织内的分布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乳腺癌细胞的代谢信息,可能了解肿瘤对周边正常组织的侵袭情况,这些都明显优于常规MR序列扫描,与肿瘤细胞外pH值成像方法对比,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及不破坏组织内自然环境等特点,可为乳腺癌诊断提供新的安全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RI及B超对乳腺X线摄影中“局灶性不对称”征象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叶玲 阮莉金 伍康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23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究MRI及B超对乳腺X线摄影中“局灶性不对称”征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6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经乳腺X线诊断具有“局灶性不对称”征象且触诊有包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7天内... 目的:探究MRI及B超对乳腺X线摄影中“局灶性不对称”征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6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经乳腺X线诊断具有“局灶性不对称”征象且触诊有包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7天内均进行B超及MRI检查,以临床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磁共振和B超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86例患者中,经过金标准确诊为良性疾病的有47例,包括腺病23例、炎性病变15例、脂肪坏死5例、纤维腺瘤4例;恶性疾病的有39例,为浸润性导管癌16例、导管原位癌10例、浸润性小叶癌9例、浸润性混合性腺癌4例。MRI检查结果:恶性患者病灶形态为分叶状、不规则形36例(92.31%),病灶边缘不清晰(毛刺样或不规则)34例(87.18%),病灶不均匀强化有38例(97.44%),非肿块样强化的有35例(89.74%);病灶时间-信号强化曲线(TIC)类型Ⅱ型8例(20.51%),Ⅲ型31例(79.49%);^(1)H-MRS图像上病灶于3.2 ppm处出胆碱峰20例(51.28%)。B超检查结果:恶性病灶30例(76.92%)呈低回声结节,26例(66.67%)结节伴有钙化,32例(82.05%)结节边界不清且表面不光滑,30例病灶内存在较丰富血流信号(76.92%)。经过B超检查确诊40例,真阳为31例,9例误诊,8例漏诊;MRI检查确诊39例,38例为真阳,1例误诊,1例漏诊;经过B超检查确诊40例,真阳为31例,9例误诊,8例漏诊;MRI检查确诊39例,38例为真阳,1例误诊,1例漏诊;MRI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7%、97.44%、97.87%、97.44%以及97.87%,均高于B超检查的80.23%、79.49%、80.85%、77.50%以及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对于局灶性不对称的检查和最终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对于病灶的病灶形态学特征、动态增强情况的检查具有较高价值,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病灶,对于良恶性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检查 乳腺X线 B超 局灶性不对称
下载PDF
MR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曲线对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
5
作者 叶玲 伍康伟 阮莉金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第7期79-81,共3页
目的探究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曲线对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乳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DWI... 目的探究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曲线对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乳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平扫、DWI、动态增强扫描,并接受病理检查。比较乳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早期强化率,分析二者联合诊断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结果86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59例为良性肿瘤,27例为恶性肿瘤。乳腺良性、恶性肿瘤患者的TIC曲线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ADC值低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早期强化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P<0.05)。绘制ROC曲线图结果显示,ADC值、早期强化率及联合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AUC为0.883、0.842、0.904,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且当ADC值、早期强化率取0.995×10^(-3)mm^(2)/s、88.79%时,可获得最佳诊断效能,联合诊断价值较高。结论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的ADC值、动态增强曲线存在明显差异,ADC值联合早期强化率可有效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 良恶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