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益气定眩饮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伍昌总 王思雨 +2 位作者 张艺 张启 刘春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7期73-76,113,共5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初步探讨益气定眩饮治疗脑梗死(CI)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并筛选益气定眩饮治疗CI的潜在靶点及活性成分;利用多个数据库挖掘CI相关靶点并与益气定眩饮潜在靶点取交集,获得益气定眩饮治疗CI...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初步探讨益气定眩饮治疗脑梗死(CI)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并筛选益气定眩饮治疗CI的潜在靶点及活性成分;利用多个数据库挖掘CI相关靶点并与益气定眩饮潜在靶点取交集,获得益气定眩饮治疗CI的核心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通过R语言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益气定眩饮含30种有效活性成分,8个核心靶点作用于CI,其中涉及调控免疫反应、组织缺氧、信号转导等多条信号通路,且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犀草素与抑癌基因(TP53)及豆甾醇与胱天蛋白酶(CASP3)大分子蛋白有良好的结合性。结论益气定眩饮治疗CI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益气定眩饮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通窍定眩饮调节糖酵解改善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张艺 左丽婉 +2 位作者 张启 伍昌总 刘春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31-537,共7页
目的探究通窍定眩饮对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并基于糖酵解通路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共40只大鼠,随机选取6只为假手术组,余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建立脑缺血模型。24只造模成功的大鼠用随机分为模型组、丁苯酞组、联合用... 目的探究通窍定眩饮对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并基于糖酵解通路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共40只大鼠,随机选取6只为假手术组,余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建立脑缺血模型。24只造模成功的大鼠用随机分为模型组、丁苯酞组、联合用药组、通窍定眩饮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模型组予蒸馏水10 mL/(kg·d)灌胃,丁苯酞组予丁苯酞54 mg/(kg·d)灌胃,联合用药组予丁苯酞54 mg/(kg·d)和中药药液14.6 g/(kg·d)灌胃,通窍定眩饮组予中药药液14.6 g/(kg·d)灌胃。干预3 d后采用Zea-Longa法观察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法确定脑损伤范围;ELISA法检测乳酸、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葡萄糖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HK2)、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蛋白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有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增加(P<0.05),乳酸含量增加(P<0.05),ATP和葡萄糖含量减少(P<0.05),GLUT1、HK2、LDHA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微血管密度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丁苯酞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体积比明显降低(P<0.05),乳酸、ATP和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GLUT1、HK2、LDHA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微血管密度增加(P<0.05);联合用药组和通窍定眩饮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体积比明显降低(P<0.05),乳酸、ATP和葡萄糖含量均增加(P<0.05),GLUT1、HK2、LDHA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显著增加(P<0.05)。与联合用药组相比,丁苯酞组脑梗死体积比增加(P<0.05),乳酸、ATP和葡萄糖含量减少(P<0.05),GLUT1、HK2、LDHA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微血管密度降低(P<0.05);通窍定眩饮组脑梗死体积比增加(P<0.05),乳酸、ATP和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GLUT1、HK2、LDHA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微血管密度降低(P<0.05)。结论通窍定眩饮对脑缺血模型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糖酵解通路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窍定眩饮 糖酵解 脑缺血 血管新生 葡萄糖转运蛋白1 己糖激酶2 乳酸脱氢酶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