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阿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及其文化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43-149,共7页
阿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作为藏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着重探讨了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特征,介绍了其实用、审美价值等。认为阿... 阿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作为藏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着重探讨了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特征,介绍了其实用、审美价值等。认为阿里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特征大概形成于象雄时期,并富有强烈的苯教文化意蕴。通过这一独特服饰文化的推介,人们可进一步了解西藏西部以服饰为载体的地方性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普兰 妇女传统服饰 象雄时期 苯教文化
下载PDF
浅谈西藏古老而神秘的服饰——普兰妇女传统服饰的穿戴习俗及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伍金加参 《西藏艺术研究》 2010年第4期40-44,共5页
普兰妇女传统服饰是中华服饰文化宝库之中的一朵奇葩,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以及神秘的面貌,吸引了国内外各种众媒体的关注,成为众多重要书刊杂志的封面。可是至今仍然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个服饰,在此笔者以的文笔揭开这古老... 普兰妇女传统服饰是中华服饰文化宝库之中的一朵奇葩,它以悠久的历史和不可估量的价值、以及神秘的面貌,吸引了国内外各种众媒体的关注,成为众多重要书刊杂志的封面。可是至今仍然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个服饰,在此笔者以的文笔揭开这古老而神秘服饰的部分面纱,谈谈该服饰的独特结构及与众不同的穿戴习俗,探讨它背后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价值,以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妇女 传统服饰 穿戴习俗 价值
下载PDF
历代吐蕃赞普颁给象雄芒韦尔氏族的敕文史事考述 被引量:1
3
作者 伍金加参 旦增聪美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2年第4期53-86,194,共35页
最新发现的敕文《铁卷文书》最初是吐蕃赞普堆松芒布父子时期颁发给象雄芒韦尔氏族,约于公元1093-1120年之间,此后的历代赞普注重与象雄芒韦尔氏族的关系,不断颁发敕文。敕文主要涉及象雄芒韦尔氏族重要人物的历史,还包含了相关的历史... 最新发现的敕文《铁卷文书》最初是吐蕃赞普堆松芒布父子时期颁发给象雄芒韦尔氏族,约于公元1093-1120年之间,此后的历代赞普注重与象雄芒韦尔氏族的关系,不断颁发敕文。敕文主要涉及象雄芒韦尔氏族重要人物的历史,还包含了相关的历史事件、文献知识和政教制度等内容。这不仅对西藏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还对阿里早期历史,特别是赞普后裔的断代史研究有着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作者通过解读原文的同时,对救文的形成过程和研究价值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铁卷文书 吐蕃赞普后裔 象雄芒韦尔家族
下载PDF
文本与图像——阿里噶尔本甘丹才旺有关史料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4
作者 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80-86,共7页
文章以甘丹才旺白桑布的历史功业为主线,结合藏、汉、英三种文本的原始史料和相关图像资料等,考察了17世纪西藏西部的政治、社会、文化,分析了当时地方行政机构的组织构架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同时,通过对实地考察所得相关经幡杆等载体的... 文章以甘丹才旺白桑布的历史功业为主线,结合藏、汉、英三种文本的原始史料和相关图像资料等,考察了17世纪西藏西部的政治、社会、文化,分析了当时地方行政机构的组织构架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同时,通过对实地考察所得相关经幡杆等载体的象征意义分析,指出其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甘丹才旺白桑布收复阿里三围的历史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三围 甘丹才旺 四宗六本 经幡杆
下载PDF
试探阿里噶尔本时期普兰女性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
5
作者 伍金加参 《西藏艺术研究》 2019年第4期71-80,共10页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遮体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一个民族的服饰,是本地区、本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反映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也反映了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基础上的现实心理状况,它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是多层次多...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遮体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一个民族的服饰,是本地区、本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反映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也反映了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基础上的现实心理状况,它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文章着重探讨普兰女性传统服饰产生的文化功能,及它所特有的特征及其外观价值,并阐释普兰女性传统服饰的历史文化精髓及其传承者们的实用与审美趋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 女性传统服饰 文化功能
下载PDF
珠旺•晋巴努布自传及相关历史探究
6
作者 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19年第4期84-95,194,195,共14页
珠旺•晋巴努布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生于阿里普兰的一位著名学者,是佛教界声名远扬的夏嘎•措珠让追之门徒。文章根据珠旺•晋巴努布的传记母本,珠旺•晋巴努布的生卒年份、出生地和求学经历等相关历史事件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普兰 珠旺•晋巴努 传记母本
下载PDF
西藏汉藏翻译队伍状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爱军 格朗 +1 位作者 伍金加参 雍小玲 《西藏科技》 2010年第5期21-23,共3页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定量研究了西藏汉藏翻译工作者的基本构成情况、对当前汉藏翻译工作及作品质量的总体评价、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以及对汉藏翻译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认知等情况。
关键词 西藏 汉藏翻译队伍 状况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汉藏语文翻译工作的现状与思考——基于西藏翻译工作者和读者的调查问卷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罗爱军 南小民 +1 位作者 潘冰冰 伍金加参 《民族翻译》 2009年第2期90-96,共7页
西藏自治区自成立起就一直重视汉藏语文翻译工作,4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西藏翻译工作者和读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定量研究了西藏汉藏翻译工作现状、质量评价及对汉藏翻译实践与理论相互关系的认知情况。调查表明,读者对翻... 西藏自治区自成立起就一直重视汉藏语文翻译工作,4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西藏翻译工作者和读者的问卷调查分析,定量研究了西藏汉藏翻译工作现状、质量评价及对汉藏翻译实践与理论相互关系的认知情况。调查表明,读者对翻译工作者和翻译作品的质量基本上持肯定的评价,认为汉藏翻译作品在数量和种类上不断增加,为读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当前亟需总结和继承汉藏传统翻译思想和理论,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汉藏翻译 调查问卷
下载PDF
藏、汉、英语境下谚语的民间审美文化共性研究
9
作者 益西旦增 伍金加参 尼玛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75-80,共6页
民间审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沉淀所形成的群体性文化体验,是审视民族文化性格的中心切入点。文章通过对藏、汉、英谚语内容及形式上的比对,以三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谚语作为切入点,从哲理美、民俗美及修... 民间审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沉淀所形成的群体性文化体验,是审视民族文化性格的中心切入点。文章通过对藏、汉、英谚语内容及形式上的比对,以三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谚语作为切入点,从哲理美、民俗美及修辞美三种审美方向系统探析藏、汉、英三种语言中,谚语语境下的民间审美文化形态及其共性。通过对三种文化审美共性的探究,寻求跨文化交流的共同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审美文化 藏、汉、英谚语 共性
下载PDF
唐代拨川的地望和词源
10
作者 李勤璞 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10-17,28,共9页
“拨川”唯一一次见于724年唐朝廷对禄东赞孙子、吐蕃归化者论弓仁的殁后爵封“拨川郡王”,乃吐蕃地面跋布川(藏语bal-po)的别写和省称。跋布川包括疋播城(phying-ba)及其以南,雅砻河平阔的河谷平原(yar lha sham-povi chu rgyud)以及... “拨川”唯一一次见于724年唐朝廷对禄东赞孙子、吐蕃归化者论弓仁的殁后爵封“拨川郡王”,乃吐蕃地面跋布川(藏语bal-po)的别写和省称。跋布川包括疋播城(phying-ba)及其以南,雅砻河平阔的河谷平原(yar lha sham-povi chu rgyud)以及往西往南更广远的地域。拔布海系唐人依汉语“跋布川”命名,即雅砻河西侧大湖gri gu mtsho(哲古错),后者唐代名称是^*brivu mtsho(哲乌川),周遭地区当时称bal poe brivu tang(跋布之哲乌川)。吐蕃(bod)地域广大、地形多样,不会认为它是“川”而称之“拨(蕃)川”,拨川的拨字跟藏语bod一词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郡望 疋播城 牙帐 勃令驿 跋布川 哲古错
下载PDF
普兰地名略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伍金加参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16年第4期150-158,共9页
关键词 藏语 学习方法 阅读知识 阅读材料
下载PDF
“吾尔多”西藏牧民的赶羊工具 被引量:1
12
作者 伍金加参 索穷 老范 《中国西藏》 2011年第5期86-89,共4页
“吾尔多”是西藏牧民的赶羊工具,是一种用毛线编织而成的长约一米半的绳状物,中腰部位有一不规则的菱形小兜。用法是将吾尔多以小兜为中心对折,再将有小环的一端套在中指上,末端捏在手中。接着在小兜中装上石子,最后挥舞吾尔多绳... “吾尔多”是西藏牧民的赶羊工具,是一种用毛线编织而成的长约一米半的绳状物,中腰部位有一不规则的菱形小兜。用法是将吾尔多以小兜为中心对折,再将有小环的一端套在中指上,末端捏在手中。接着在小兜中装上石子,最后挥舞吾尔多绳,待惯性加大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 牛羊 牧民 西藏 放牧
下载PDF
普兰女性传统服饰
13
作者 伍金加参 《西藏人文地理》 2019年第3期88-99,共12页
阿里普兰地区盛行羔皮袍,制作精细、装饰典雅,但羔皮袍的面料以毛料为主,领、袖、襟底镶水獭皮,外套绸缎,这在整个藏区都独具特色。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中,比较精美而独特的“宣服”最为出名,它与阿里西部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孔雀河源头形... 阿里普兰地区盛行羔皮袍,制作精细、装饰典雅,但羔皮袍的面料以毛料为主,领、袖、襟底镶水獭皮,外套绸缎,这在整个藏区都独具特色。普兰妇女传统服饰中,比较精美而独特的“宣服”最为出名,它与阿里西部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孔雀河源头形似孔雀,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据说,为了使孔雀的美意留存于这块土地上,妇女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制作而流传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服饰 女性 孔雀河 历史文化 阿里 制作 装饰 妇女
原文传递
彩幔长枪花耳朵---吾尔多 被引量:1
14
作者 伍金加参 索穷 +1 位作者 索穷(摄影) 范久辉(摄影) 《西藏人文地理》 2011年第4期152-155,共4页
西藏人使用吾尔多的历史可追溯到聂赤赞普时代。这是一种用毛线编织而成的长约一米半的绳状物,中腰部位按照力学原理编成不规则的菱形小兜。使用时将吾尔多以小兜为中心对折,再将有小环的一端套在中指上,末端捏在手中。接着在小兜中... 西藏人使用吾尔多的历史可追溯到聂赤赞普时代。这是一种用毛线编织而成的长约一米半的绳状物,中腰部位按照力学原理编成不规则的菱形小兜。使用时将吾尔多以小兜为中心对折,再将有小环的一端套在中指上,末端捏在手中。接着在小兜中装上石子,最后挥舞吾尔多绳,待惯性加大后,趁势松开末端,把石子投向目标,以驱赶羊群或打向猎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朵 力学原理 惯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