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脊髓高压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
1
作者 任国帅 伦登兴 +1 位作者 陈万森 隋国侠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31-234,共4页
随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学认识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及后路椎板间腰椎髓核摘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流手术方式[1]。经历40余年的临床应用,手术器械更新换代,手术技术臻至成熟,为... 随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学认识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及后路椎板间腰椎髓核摘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流手术方式[1]。经历40余年的临床应用,手术器械更新换代,手术技术臻至成熟,为众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解决了疾病的困扰。随着该手术的广泛开展,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出现很多原因较为明确的并发症,比如髓核残留、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神经根诱发痛觉过敏、手术器械断裂、椎管内血肿及腹膜后血肿形成、内脏器官损伤以及手术部位感染等的并发症[2]。另外相当一部分患者术中出现颈部疼痛、神志烦躁、癫痫甚至意识障碍等少见的原因不明确的并发症[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血肿 手术部位感染 颈部疼痛 意识障碍 内脏器官损伤 经皮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手术时机对胸腰椎骨折术后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史玉林 王炳武 +1 位作者 伦登兴 赵常海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4期345-348,共4页
背景:目前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较多,如后路、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仍存在较多的争议。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与术后改善率及手术并发症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 背景:目前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较多,如后路、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等。但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仍存在较多的争议。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与术后改善率及手术并发症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84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其中男60例,女2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8岁。压缩骨折58例,爆裂骨折26例。对术后改善率、优良率、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9.4个月(11.5~36个月)。损伤后72h内手术32例(38.1%)分入A组;72h后手术52例(61.9%)分入B组。两组比较术后改善率、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与72h后手术组比较,72h内手术组的优良率显著增高(P<0.05),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P<0.01)。手术时机与并发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脊髓神经损伤较重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但应充分考虑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及其他危险因素,权衡利弊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手术治疗 预后
下载PDF
颈椎管内自发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时机选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伟强 徐兆万 +2 位作者 王炳武 隋国侠 伦登兴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8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急性自发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时机,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手术时机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例颈椎管内自发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和改善指数...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急性自发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时机,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手术时机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例颈椎管内自发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和改善指数,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发病到手术的间隔时间是6~216h,术后没有出现新的并发症。不完全脊髓损伤组和完全性脊髓损伤组的术前与术后的改善率均存在差异(P〈0.05);术后5个月随访时,不完全损伤组的脊髓功能恢复率明显好于完全损伤组(P〈0.05)。此外,12h以内手术的患者,其术后功能改善率大于12h手术的患者,分别为(80.8±24.5)%和(44.4±35.6)%。结论颈椎管内自发性硬膜外血肿的预后可能与患者当初的神经损伤程度有关,术前脊髓损伤越严重,术后功能恢复越差;反之,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对于不完全性神经损伤,且出现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应在12h内完成脊髓减压术,可能获得更好的预后效果;对于完全性神经损伤的患者,应尽量在24h内完成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自发性硬膜外血肿 脊髓压迫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全脊椎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立 伦登兴 +5 位作者 张浩 王丰 杨雄刚 于秀淳 张国川 胡永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72-780,共9页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行全脊椎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复发率及临床疗效。方法 :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入院的共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纳入其中采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的32例患者,整块切除14例,分块切除18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8~71岁,平均53.4±12.4岁。肿瘤原发灶:肺癌10例,乳腺癌3例,肾癌3例,前列腺癌2例,甲状腺癌2例,宫颈癌2例,胃肠道来源3例,神经系统来源(脑膜瘤、神经母细胞瘤)2例,肝癌1例,未知来源4例。随访并分析手术一般情况,术前、术后VAS评分和Frankel分级,以及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6.9±77.1min(130~40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60.0±1174.3ml(600~5000ml)。总体生存时间17.4±3.0个月(2~60个月),3个月生存率为96.8%,6个月生存率为73.3%,12个月生存率为44.8%。整块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分块切除者(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1.3分降至0.9±1.0分(P<0.05),疼痛缓解率达100%。25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改善率为96%(24/25)。3例(9.4%)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6例(18.8%)术后1年内远处转移。9例(28.1%)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内固定失败,2例术后感染(伤口处),2例脑脊液漏,1例胸腔积液伴肺不张,1例吸入性肺炎,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后好转。结论:全脊椎切除术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神经功能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复发,但其仍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高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全脊椎切除术 局部复发 远处转移 生存获益
下载PDF
脊柱转移瘤481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丰 伦登兴 +5 位作者 张浩 杨立 杨雄刚 胡永成 于秀淳 张国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87-794,共8页
目的 :总结分析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国内3家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2月所有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原发灶来源、侵犯部位、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回... 目的 :总结分析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国内3家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2月所有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原发灶来源、侵犯部位、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和病理检查确诊为脊柱转移瘤且医疗资料收录完整。排除标准:仅有临床、影像证据,无明确病理诊断者;不能明确排除脊柱原发肿瘤、结核、退行性病变可能的病例。对复发病例按单例计算。结果: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287例(59.7%),女194例(40.3%);发病年龄18~86岁,中位年龄60.0岁,以50~69岁为高发年龄,平均59.2±11.1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9.6±11.5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8.5±10.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05)。原发肿瘤为肺癌181例,肾癌40例,女性乳腺癌29例,肝癌25例,胃肠肿瘤23例,前列腺癌20例,甲状腺癌、食管癌等肿瘤病例数均小于20例(共70例),来源不明的肿瘤93例;单纯侵及颈椎37例,胸椎135例,腰椎130例,骶椎42例,跨节段(同时累及颈、胸、腰、骶两个及以上节段)的患者137例;就诊时,出现脊髓受压症状及脊柱转移部位局部疼痛的患者281例,单纯脊柱转移部位疼痛128例,只有脊髓受压症状33例,无转移部位症状而在体检中发现脊柱转移39例;有原发肿瘤病史者75例。手术治疗314例,其中266例行开放性手术,4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保守治疗167例,应用磷酸盐等抗骨质破坏药物、放射性核素治疗、放疗及止痛、全身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为50~69岁。患者多因脊柱转移病变所致症状就诊,有明确原发肿瘤病史者较少。原发灶多为上皮或腺体来源的脏器肿瘤,尤以肺癌多见,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较少。常见侵袭部位为胸椎、腰椎,临床上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等姑息性治疗方法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回顾性分析 多中心研究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硫酸钙基无机复合骨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保顺 胡永成 伦登兴 《广东化工》 CAS 2020年第24期47-49,56,共4页
硫酸钙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无机骨修复材料,本文总结了硫酸钙作为骨修复材料使用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硫酸钙基无机复合骨修复材料相关的论文及专利,并对相关的产品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指出了硫酸钙基无机复合骨修复材料的研... 硫酸钙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无机骨修复材料,本文总结了硫酸钙作为骨修复材料使用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硫酸钙基无机复合骨修复材料相关的论文及专利,并对相关的产品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指出了硫酸钙基无机复合骨修复材料的研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无机材料 复合材料 骨修复材料
下载PDF
腰椎椎弓根壁侧置钉内固定方式及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陈乃旺 徐兆万 +1 位作者 伦登兴 潘洪发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85-287,I0002,共4页
目的:建立L4,L5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行椎弓根常规置钉及壁侧置钉两种内固定方式,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固定后椎体及螺钉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选取正常成年人L3~L5节段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DICOM格式),利用Mimic等软... 目的:建立L4,L5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行椎弓根常规置钉及壁侧置钉两种内固定方式,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固定后椎体及螺钉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选取正常成年人L3~L5节段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DICOM格式),利用Mimic等软件建立人正常L4,L5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建立L4,L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并于L4上表面施加500N预载荷,再施加8N· m的力矩模拟腰椎垂直压应力、前屈、旋转等生理活动,观察不同情况下两种模型中椎体螺钉应力分布情况。结果由应力分布图可知,在各种载荷下,两种模型的螺钉应力从钉尖至钉棒连接处逐渐减少,螺钉根部附近应力最小。3种载荷之间比较,垂直压缩时螺钉应力最大。椎弓根壁侧置钉内固定方式较常规置钉内固定方式的螺钉应力明显减小。结论模拟两种内固定方式正常生理活动时,椎弓根常规置螺钉内固定模型中椎弓根螺钉的应力主要集中在与椎体交界界面处,而椎弓根壁侧置螺钉内固定模型中螺钉的应力基本分散在钉体上,一部分应力分布在椎弓根皮质上,增加了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力,从而增加固定的可靠性,减少发生内固定螺钉断裂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腰椎 椎弓根螺钉 壁侧置钉 应力
下载PDF
重视精准智慧医疗研究,积极应对骨肿瘤诊治发展趋势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永成 伦登兴 于秀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065-1067,共3页
自实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以来,骨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如骨肉瘤五年生存率从原来的5%~20%提高至60%~70%。骨肿瘤的特点是:(1)发病部位广;(2)肿瘤类型多;(3)肿瘤异质性高... 自实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以来,骨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如骨肉瘤五年生存率从原来的5%~20%提高至60%~70%。骨肿瘤的特点是:(1)发病部位广;(2)肿瘤类型多;(3)肿瘤异质性高;(4)结构和功能重建并重;(5)转移性肿瘤多于原发性肿瘤。基于上述特点,骨肿瘤的诊断须遵循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基本原则;在遵循肿瘤切除原则达到局部控制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有效的骨与软组织结构性缺损重建和获得尽量完美的运动功能。由于基因研究、生物信息技术、数字医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骨肿瘤的诊疗已经进入具有精确、准时、共享和个体化四大特征的精准医学阶段。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探索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靶向基因,为未来精准医疗在骨肿瘤中的应用提供了方向。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对骨肿瘤的辅助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精准医学 基因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后路减压固定颈椎多节段椎间盘韧带损伤
9
作者 庄青山 张敏 +5 位作者 陈乃旺 伦登兴 徐兆万 李小鹏 冀旭斌 徐琨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0-1133,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钉固定单开门减压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伴多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钉单开门手术治疗的颈椎过伸性损伤伴多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36例。评价临床与影像...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钉固定单开门减压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伴多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钉单开门手术治疗的颈椎过伸性损伤伴多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36例。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8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ASIA神经功能评级[A/B/C/D/E,(4/10/16/6/0),(0/4/6/12/14),(0/0/4/8/24),P<0.001]、JOA颈椎评分[(7.8±2.4),(11.6±2.2),(14.2±1.4),P<0.001]和颈痛VAS评分[(5.2±1.6),(2.9±1.4),(1.6±1.1),P<0.001]均显著改善。影像测量颈椎曲度随时间推移呈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钉棒松动、断裂等不良影像表现。[结论]后路减压固定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伴多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具有减压充分、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脊柱稳定性强的优点,避免了长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过伸性损伤 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 椎弓根螺钉
原文传递
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椎间孔镜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崇一 伦登兴 +3 位作者 赵晓栋 吴沁民 张骁 厉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53-655,659,共4页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L_(4/5)、L_(5)S_(1))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022年8月应用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与检验资料...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L_(4/5)、L_(5)S_(1))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022年8月应用椎间孔镜治疗下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与检验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硬膜损伤等并发症。术后腰痛及下肢神经症状明显减轻,切口愈合良好。体温由术前(38.6±1.2)℃,下降至术后2 d (37.6±0.7)℃,末次随访时(36.5±0.4)℃(P<0.05);疼痛VAS评分显著下降[(6.3±1.3),(3.7±1.2),(1.1±0.9),P<0.05];ODI评分评分显著下降[(67.4±9.5)%,(36.1±6.1)%,(12.3±4.1)%,P<0.05];而JOA评分则显著增加[(8.9±3.0),(14.5±3.9),(25.6±1.6),P<0.05]。检验方面,ESR由术前(51.9±33.3) mm/h,显著下降至术后2 d (34.3±16.0)mm/h,末次随访时(10.6±4.2)mm/h (P<0.05);CRP亦显著下降[(46.6±34.0)mg/L,(30.2±18.9)mg/L,(3.0±1.4)mg/L,P<0.05]。[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临床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 腰椎 椎间孔镜术 病灶清除
原文传递
提高骨水泥注入安全性的改良椎体成形术
11
作者 陈乃旺 任国帅 +7 位作者 庄青山 吴沁民 钟军 徐兆万 厉锋 冀旭斌 隋国侠 伦登兴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38-741,共4页
[目的]介绍一项可以提高骨水泥注入安全性的改良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或后突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1月作者采用改良PVP/PKP治疗骨质疏松... [目的]介绍一项可以提高骨水泥注入安全性的改良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或后突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1月作者采用改良PVP/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99例。创新点在于骨折区域靶点穿刺置管、侧口推杆辅助骨水泥靶点注入、椎弓根拖尾锚定3项技术整合应用。通过术中透视及术后X线片、CT观察骨水泥弥散填充及泄露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单节段平均(1.0±0.3) h,无骨水泥过敏、肺栓塞并发症、手术部位感染等重大并发症发生。单侧穿刺78例,双侧穿刺121例;骨水泥渗漏5例,其中椎间隙渗漏3例,椎旁血管渗漏2例,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不需特殊处理。随访12~30个月,VAS评分术前(7.9±1.4)分、术后1 d (2.6±0.7)分、末次随访时(2.4±0.6)分,疼痛均明显减轻。影像显示病椎前缘高度明显恢复;骨水泥在骨折区域充分弥散填充,椎弓根处锚定稳定。[结论]改良椎体成形术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移位及生物毒性的风险,进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初步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突成形术 手术安全性
原文传递
前外侧和外侧联合入路的股骨颈肿瘤刮除植骨及内固定术 被引量:6
12
作者 伦登兴 胡永成 +3 位作者 黄洪超 夏群 苗军 于金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目的 探讨前外侧和外侧联合入路肿瘤刮除植骨重建治疗股骨颈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09年8月采用前外侧和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股骨颈肿瘤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768岁,平均34岁.软骨母细胞瘤4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结构... 目的 探讨前外侧和外侧联合入路肿瘤刮除植骨重建治疗股骨颈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09年8月采用前外侧和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股骨颈肿瘤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768岁,平均34岁.软骨母细胞瘤4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结构不良3例,骨囊肿3例.7例有病理性骨折,5例骨皮质变薄.按国际保肢协会股骨颈肿瘤分区H1区1例、H2区4例、H1,2区7例.前外侧Smith-Peterson入路行肿瘤刮除植骨,外侧Watson-Jones入路行内固定.内固定采用解剖钢板10例,经皮空心螺钉2例.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12~68个月,平均35个月.患者疼痛均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无病理性骨折、股骨头坏死、关节退变.1例出现股骨外侧皮肤麻木,术后6个月自行缓解;1例出现外展无力.11例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前屈120°~135°,后伸9°~15°,外展30°~45°.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27~30分,平均29.2分.结论 前外侧"SP"入路可以充分暴露肿瘤部位,手术视野清晰,刮除彻底,复发率低;外侧"WJ"入路易于植入内固定,防止术后病理性骨折的发生.股骨颈骨折采用前外侧"SP"与外侧"WJ"联合入路肿瘤刮除植骨重建的近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股骨颈 骨折 自发性
原文传递
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伦登兴 徐丽娜 +3 位作者 冯江涛 王丰 王鹏生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61-668,共8页
目的探讨塑性剂的类型及浓度对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injectable calcium sulfate cement,ICSC)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透明质酸(hyalur... 目的探讨塑性剂的类型及浓度对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injectable calcium sulfate cement,ICSC)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硬脂酸(stearic acid,SA)与半水硫酸钙机械混合;与生理盐水反应后,观察复合物的抗压强度;并记录ICSC自身性能的改变:如凝固时间、可注射性能。按塑性类型分为CMC组、MC组、HA组、SA组及单纯硫酸钙组;每组再按塑性剂的浓度分亚组:如1%、3%、5%MC组。结果单纯硫酸钙的抗压强度为(21±4.58)mPa,终凝时间为(3.86±0.09)min。不同浓度的SA对硫酸钙抗压强度的影响均不明显(F=1.593,P=0.266),但可明显延长凝固时间(F=29.868,P=0.000)。不同浓度CMC均明显降低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23.943,P=0.000),且凝固时间均延长至120 min以上。MC均能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4.808,P=0.034),并延长凝固时间(F=191.192,P=0.000);其中,1%、3%的MC明显改善抗压强度(P=0.007,0.027),而5%改善不明显(P=0.193)。不同浓度HA均能改善其抗压强度(F=3.818,P=0.058),并延长凝固时间(F=262.515,P=0.000);其中3%和5%明显改善(P=0.026,0.015),1%组不明显(P=0.062)。单纯硫酸钙的可注射量仅为20%;1%~5%HA组、3%和5%MC组高达90%以上;而CMC组无可注射性能。结论SA和CMC不能用于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而合适浓度的HA与MC不仅能改善ICSC的抗压强度,并能够提高可注射性能,但MC更能满足凝固时间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抗压强度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基于RPA法的脊柱转移瘤个体化治疗方案决策树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伦登兴 杨雄刚 +6 位作者 王丰 苗军 于秀淳 张国川 徐兆万 范顺武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881-888,共8页
目的通过递归分割分析法recursive partitioning analysis,RPA)评估脊柱转移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建立指导临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决策树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3家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169例行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病... 目的通过递归分割分析法recursive partitioning analysis,RPA)评估脊柱转移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建立指导临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决策树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3家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169例行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02例,女67例,男女比例为1.48:1;年龄18-84岁,平均(59.2±11.1)岁。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Modeler 18.0随机抽取70%(118例)患者作为训练样本,余51例为验证样本。采用递归分割分析法分析脊柱转移瘤术前风险因素,包括原发肿瘤、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评分、Frankel分级、性别、年龄、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脊柱多发转移、血糖、血压、手术部位、症状出现至手术间期、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s卡方检验判断决策树模型的分割点。决策树模型的建立使用卡方自动交叉诊断器(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CHIAD)算法,并自动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大小以反映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本组平均生存时间(12.6±1.2)个月[95%CI(10.1,15.0)]。训练样本灵敏度为96.9%,特异度为89.8%,Kappa系数为0.874;验证样本灵敏度为95.4%,特异度为90.8%,Kappa系数0.810。RPA预后因素及对生存率影响权重由高至低依次是Frankel分级(肛8.132,P=0.005)、原发肿瘤和KPS评分(平级,F原发肿瘤=9.871,P原发肿瘤=0.000;FKPS评分=11.945,PKPS评分=0.003)、血清白蛋白和运动缺失时间(平级,F血清白蛋白=7.566,P血液白蛋白=0.018;F运动缺失时间=9.966,P运动缺失时间=0.008)。RPA生存期的决策树模型共7类,Ⅰ-Ⅶ类生存期分别为51、18、13、8、4、5、11个月。根据RPA生存时间的不同,手术分级3级:全脊椎切除术为1级,包括Ⅰ、Ⅱ类,平均生存时间〉18月;有限手术为2级,包括Ⅲ类、V类和Ⅶ类,生存时间在6-18个月;保守治疗为3级,包括Ⅳ类和Ⅵ类,生存时间〈6个月。结论基于RPA的脊柱转移瘤生存期预测的决策树模型不仅能够明确预后因素,而且能够对各种预后因素进行分类、分级;决策树模型简便、易行,通过预测生存时间,可以作为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 决策树 多中心研究 个体化医学
原文传递
巨大的钙化型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后路椎管减压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伦登兴 徐兆万 +4 位作者 钟军 庄青山 刘大勇 厉峰 隋国侠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84-1190,共7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治疗巨大的钙化型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共经后路手术治疗巨大的钙化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1-81岁,平均55.7岁。其中旁中央型7例,中央型10例。椎管内占位面积5... 目的探讨经后路治疗巨大的钙化型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共经后路手术治疗巨大的钙化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1-81岁,平均55.7岁。其中旁中央型7例,中央型10例。椎管内占位面积52%-90%,平均71.7%±9.6%。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A级1例、B级6例、C级6例、D级4例。术中切除棘突、椎板及关节突,经双侧关节突人路,采用自制角翼骨刀切除腹侧钙化型椎间盘。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Et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胸椎评分、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60个月,平均(37±12)个月。手术时间70-180min,平均(120±63)min;出血量461±1500ml,平均(471±198)ml。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1.12±0.07)分,较术前(8.01±0.21)分明显降低。术后JOA胸椎评分持续增加,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前、术后12个月JOA胸椎评分分别为(3.17±.83)分和(8.78±0.94)分,改善率为65.1%±23.4%,12个月后JOA胸椎评分基本稳定。末次随访时Frankel脊髓功能改善1或2级者16例,无改善1例。1例术后症状加重,1例出现伤口感染,1例出现脑脊液漏。结论经后路椎管减压治疗巨大的钙化型胸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间盘移位 椎关节突关节 椎板切除术
原文传递
足部骨肿瘤治疗结果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伦登兴 胡永成 +2 位作者 黄洪超 苗军 夏群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0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探讨足部骨肿瘤的发病特点,提高足部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4月收治的足踝部骨肿瘤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6岁(13~61岁)。其中Ewing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软骨肉瘤3例,转移瘤1例,骨巨细胞瘤... 目的探讨足部骨肿瘤的发病特点,提高足部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4月收治的足踝部骨肿瘤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6岁(13~61岁)。其中Ewing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软骨肉瘤3例,转移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软骨母细胞瘤3例,骨囊肿7例,骨样骨瘤2例,内生软骨瘤6例,骨软骨瘤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骨囊肿治疗方法采取透视下经皮注射生物蛋白胶及激素治疗;骨样骨瘤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热疗术;其他良性肿瘤采用常规刮除植骨术。恶性肿瘤采用联合治疗方法,包括术前化放疗、术中磨钻及蒸馏水浸泡、术后放化疗等。结果 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肉瘤术后10个月复发行小腿截肢术,术后12个月死亡。2例Ewing肉瘤术后因转移死亡。感染1例,伤口换药8个月愈合。因异体骨排斥渗液伤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9个月痊愈。余29例随访1-59个月(平均19.3个月),长期无瘤生存。结论随着微创概念的引进及新辅助化疗的不断进展,经皮注射生物蛋白胶和激素、经皮微波热疗术在足部骨肿瘤中的应用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创伤小,恢复快;各种物理治疗如磨钻、60°蒸馏水等的术中应用可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足踝部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富含生物活性的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的研究
17
作者 伦登兴 厉锋 +2 位作者 李国雨 吕亚梅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125-1133,共9页
目的探讨富含生物活性的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对外科级医用硫酸钙的影响,观察不同含量DBM对硫酸钙理化性能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制备含有成骨性能的、可注射性的硫酸钙骨水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DBM在硫酸钙复合物... 目的探讨富含生物活性的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对外科级医用硫酸钙的影响,观察不同含量DBM对硫酸钙理化性能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制备含有成骨性能的、可注射性的硫酸钙骨水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DBM在硫酸钙复合物的质量比,分为0组、5%组、10%组、20%组、30%组、40%组共6组。充分混合不同含量DBM与外科级硫酸钙制备骨水泥的粉剂。将0.3 g甲基纤维素溶于10 ml的去离子水中,制备浓度为3%的甲基纤维素溶液,作为骨水泥的液剂。按液固比0.4∶1,混合上述骨水泥的粉剂和液剂,搅拌均匀,形成浆体。根据不同的模具,测量并记录DBM/硫酸钙复合物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抗压强度、体外降解率及pH值变化。结果单纯硫酸钙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分别为(4.96±0.20)、(5.83±0.12)min。随着DBM的含量的增加,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增长趋势明显(F=49.275,P<0.05;F=124.859,P<0.05)。单纯硫酸钙(0组)的抗压强度为(23.33±6.35)MPa,40%组抗压强度仅为3.33 MPa。随DBM的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强后降低;5%组、10%组、20%组的DBM对抗压强度影响不大(P>0.05);而30%组、40%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t=3.259,P<0.05)。不同含量的DBM能够明显改变硫酸钙复合物的降解速率,30%组和40%组体内完全降解时间仅为10 d;0组30 d的降解速率为63%。在体外降解的任何时间点内,DBM对硫酸钙复合物培养液的pH值均无明显影响,且与单纯硫酸钙的pH变化规律一致。结论随着DBM含量的增加,降解速率逐渐加快,抗压强降低、凝固时间延长,这些不利于可注射型硫酸钙骨水泥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钙技术 硫酸钙 骨水泥成形术 抗压强度 甲基纤维素
原文传递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急性与陈旧性不愈合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恩惠 庄青山 +2 位作者 徐兆万 钟军 伦登兴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96-1200,共5页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急性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不愈合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应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急性与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性骨质疏松性椎...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急性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不愈合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应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急性与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91例,其中急性期骨折59例,陈旧性骨折不愈合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后凸Cobb's角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得到迅速而有效地缓解,术后随访6 ~36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随访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Cobb's角、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骨折组术后Cobb's角、椎体高度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两次随访时明显优予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对急性和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急性骨折组术后Cobb's角、椎体高度明显优于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组,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应尽早施行PKP术,延迟手术其治疗疗效将有所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 陈旧性 不愈合 手术时机
原文传递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数字化测量腔性骨肿瘤体积 被引量:11
19
作者 胡永成 陈雁西 +4 位作者 伦登兴 黄洪超 王林森 梅炯 俞光荣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图像分割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腔性骨肿瘤体积.方法 2010年1月至8月,收集20例腔性骨肿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DICOM格式),男11例,女9例.术前将原始数据导入数字化骨科临床研究平台系统(Supe...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图像分割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测量腔性骨肿瘤体积.方法 2010年1月至8月,收集20例腔性骨肿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DICOM格式),男11例,女9例.术前将原始数据导入数字化骨科临床研究平台系统(SuperImage orthopedics edition 1.1,Cybermed Ltd),通过该系统的三维图像分割技术、自由剖面选择技术、区域充填及三维组合式测量技术计算腔性骨肿瘤体积及骨肿瘤最大径;术中通过水溶剂法或骨水泥法实测骨肿瘤体积;术后再通过公式法计算骨肿瘤体积.数字化技术测量方法由天津医院、同济医院各自完成,并取均值.结果 应用数字化测量法、实体肿瘤测量法、公式计算法测量出的腔性骨肿瘤体积值平均为(14.92±7.34)mm3、(16.65±6.95)mm3、(34.29±15.70)mm3;其中数字化测量法与实体肿瘤测量法所测得体积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体肿瘤测量与公式计算法所测体积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体肿瘤体积值与肿瘤最大径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0.325(P=0.162),肿瘤体积与肿瘤直径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应用数字化体积测量技术可较为精准、高效、可重复性地测量腔性骨肿瘤的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成像 三维 模拟数字转换 肿瘤负荷
原文传递
骨巨细胞瘤临床评分系统的建立及临床验证 被引量:31
20
作者 胡永成 陈雁西 伦登兴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5-112,共8页
目的 根据骨巨细胞瘤的数字化三维形态学特征,创建骨巨细胞瘤临床评分系统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临床随访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9~54岁,平均28.5岁.股骨远... 目的 根据骨巨细胞瘤的数字化三维形态学特征,创建骨巨细胞瘤临床评分系统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临床随访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9~54岁,平均28.5岁.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7例.将患者的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原始数据导人数字化骨科临床研究平台系统(Superlmage Orthopedics Edition 1.1),采用三维表面重建和容积重建法对骨巨细胞瘤的三维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内容包括是否伴发病理性骨折、骨皮质是否被破坏、肿瘤体积测量、关节面破坏面积百分比、肿瘤与关节面的距离.对上述指标进行分级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建立评分系统.根据评分系统对临床病例进行评分,观察评分与手术方案、重建方案选择的关系.结果 将根据骨巨细胞瘤的数字化三维形态学特征创建的骨肿瘤临床评分系统命名为Hu-Chen Giant Cell Tumor Scale,简称HC骨巨细胞瘤评分系统,满分为12分.临床病例中采用肿瘤广泛切除辅以肿瘤假体置换患者的HC评分均≥9分,术后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平均27分,无复发;采用肿瘤囊内刮除辅以结构性植骨患者的HC评分为6~8分,术后MSTS评分平均29分,1例复发(HC评分为8分);采用肿瘤囊内切除辅以异体或自体颗粒性植骨患者的HC评分均<6分,术后MSTS评分平均30分,无复发.结论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HC骨巨细胞瘤临床评分系统涵盖了影响骨巨细胞瘤治疗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在肿瘤切除及重建方法的选择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瘤 成像 三维 模拟数字转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