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_(1)倾斜角与C_(7)倾斜角多因素分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位新维 喻景奕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通过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与C_(7)倾斜角(C_(7) slope,C_(7)S)相关性分析,探讨C_(7)S是否可替代T_(1)S。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门诊和住院的442例颈椎疾患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能识别T_(1)上终板患者259例,男145... 目的:通过T_(1)倾斜角(T_(1) slope,T_(1)S)与C_(7)倾斜角(C_(7) slope,C_(7)S)相关性分析,探讨C_(7)S是否可替代T_(1)S。方法:以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门诊和住院的442例颈椎疾患患者为观察对象,筛选出能识别T_(1)上终板患者259例,男145例,女114例,其中颈椎手术患者163例,门诊非手术患者96例,年龄20~83(58.6±11.2)岁。将筛选对象按性别、年龄、颈椎是否后凸、颈椎序列是否失衡、颈椎是否手术进行分组,其中男性组145例,女性组114例;青年组76例(<40岁),中年组109例(40~60岁),老年组74例(>60岁);颈椎后凸组92例,非后凸组167例;颈椎序列失衡组51例,非失衡组208例;颈椎手术组163例,非手术组96例。依次分析各种形式分组T_(1)S与C_(7)S相关性。结果:442例患者T_(1)上终板可见者259例(58.6%),C_(7)上终板可见者401例(90.7%)。上述259例患者T_(1)S平均值为(24.5±8.7)°,其中男性组(25.9±7.7)°,女性组(23.7±6.9)°;C_(7)S平均值(20.8±7.3)°,其中男性组(22.5±7.5)°,女性组(19.7±5.8)°。T_(1)S与C_(7)S总相关系数r=0.89,复相关系数R^(2)=0.79,线性回归方程为T_(1)S=0.91×C_(7)S+4.35。在上述一般资料和畸形各因素分组中,T_(1)S与C_(7)S均具有高度相关性(r值为0.85~0.92,P<0.05)。结论:不同因素分组中T_(1)S与C_(7)S具有高度相关性,对于无法测得T_(1)S的病例,可使用C_(7)S取代T_(1)S,为评估脊柱矢状面平衡,分析病情以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X线 T1倾斜角 C7倾斜角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对成人颈椎不同椎体水平Cobb角相互关系的探讨
2
作者 位新维 喻景奕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6期917-920,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颈椎不同节段水平Cobb角的相互关系,寻找C_(2)-C_(7)Cobb角的可替代角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本院223例患者颈椎X线片影像资料,平均年龄(61.2±13.5)岁,以能够识别C 7椎体下终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颈椎各节... 目的通过探讨颈椎不同节段水平Cobb角的相互关系,寻找C_(2)-C_(7)Cobb角的可替代角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本院223例患者颈椎X线片影像资料,平均年龄(61.2±13.5)岁,以能够识别C 7椎体下终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颈椎各节段水平Cobb角及活动度大小,包括C_(2)-C_(7)I、C_(2)-C_(7)S、C 2-C 6 I、C 2-C 6 S和C 2-C 5 I Cobb角(其中,I表示下终板,S表示上终板)。分析各水平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C_(2)-C_(7)I Cobb角与C_(2)-C_(7)S Cobb角无显著差异性(P=0.195),与其余各水平Cobb角存在统计学差异;C_(2)-C_(7)I Cobb角与C_(2)-C_(7)S Cobb角存在强相关性(r=0.98),与其余各水平Cobb角也有较强相关性。C_(2)-C_(7)I水平与C_(2)-C_(7)S水平颈椎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483),与其余各水平活动度存在显著性差异;C_(2)-C_(7)I水平颈椎活动度与C_(2)-C_(7)S水平颈椎活动度存在强相关性(r=0.97),与其余各水平活动度也有较强相关性。结论C_(2)-C_(7)S Cobb角可替代C_(2)-C_(7)I Cobb角用于颈椎曲度评估;当C 7椎体上下终板都无法识别时,C 2-C 6 I Cobb角、C 2-C 6 S Cobb角、C 2-C 5 I Cobb角也依次可用作评估颈椎曲度的近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COBB角 角度测量 椎体终板
下载PDF
克氏针与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松 刘孟军 +5 位作者 杨青山 杜斌 林清 位新维 台会平 陈志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61-1368,共8页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的修复方法较多,克氏针与钢板置入内固定都是常见的修复方法,临床医生在固定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灵活性,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两者对桡骨远端骨折修复效果的比较。目的:系统评价克氏针与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桡骨远...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的修复方法较多,克氏针与钢板置入内固定都是常见的修复方法,临床医生在固定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灵活性,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两者对桡骨远端骨折修复效果的比较。目的:系统评价克氏针与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及有效性的差异。方法: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检索CBM、CNKI、VIP、PubM 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严格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按照Cochrane手册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 Man 5.2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钢板组随访3个月上肢功能评分[MD=-4.55(-7.89,-1.21),P=0.008]、随访12个月上肢功能评分[MD=-3.13(-6.08,-0.18),P=0.004]均优于克氏针组,钢板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克氏针组[OR=0.42(0.23,0.79),P=0.007]。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发生率[OR=0.28(0.05,1.38),P=0.12]、腕管综合征发生率[OR=0.75(0.20,2.76),P=0.66]、肌腱损伤[OR=1.66(0.51,5.41),P=0.64]方面钢板组及克氏针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与克氏针相比,钢板置入内固定在修复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过程中更为安全有效,在经济情况允许下,建议老年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尽量行钢板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钢板 克氏针 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显微镜与显微内窥镜系统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孟军 杜斌 +4 位作者 位新维 王世海 林清 王松 陈志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1期5036-5043,共8页
背景:显微椎间盘切除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是两种安全有效的椎间盘手术方式,目前关于两种显微技术间的比较研究较少,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太一致。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显微椎间盘切除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安... 背景:显微椎间盘切除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是两种安全有效的椎间盘手术方式,目前关于两种显微技术间的比较研究较少,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太一致。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显微椎间盘切除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VIP、Web of Science、万方等数据库,时间限制均为建库到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显微椎间盘切除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按RevMan 5.2软件内条目进行质量评价,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4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住院时间[MD=-0.19(-0.43,0.05),P=0.1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MD=2.78(-0.15,5.72),P=0.06]、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MD=1.96(-0.29,4.21),P=0.09]、神经根损伤方面[RR=0.20(0.03,1.12),P=0.07],两种治疗方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相比,显微椎间盘切除手术时间短[MD=-10.13(-14.06,-6.21),P<0.000 01],术中出血量少[MD=-24.27(-39.45,-9.08),P=0.002],硬脊膜撕裂发生率低[RR=0.28(0.11,0.68),P=0.005],复发率低[RR=0.34(0.14,0.83),P=0.02]。提示目前在相同条件下显微椎间盘切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更为安全有效,但是随着技术及设备的更新上述结论不一定永远不变,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该课题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同时应及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椎间盘切除 显微内窥镜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对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如何认知和预防? 被引量:24
5
作者 位新维 陈志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8期6194-6199,共6页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临床医师一般只关注骨密度的改善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却往往忽视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缓解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就目前国内外有关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以期对骨质疏松... 背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临床医师一般只关注骨密度的改善和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却往往忽视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缓解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就目前国内外有关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以期对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年3月至2014年3月万方医学网及PubMed数据库,以"骨质疏松;疼痛;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或"Osteoporosis;Chronic pain;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与骨质疏松性慢性疼痛特点、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相关的文献,以及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外科治疗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49篇文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有淤血机制,细胞因子和乳酸堆积机制等,但其确切的细胞生化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常用的药物治疗降钙素、二膦酸盐等,降钙素通过抑制骨吸收间接降低氢离子浓度,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提高动物痛阈,提高血浆β-内啡肽浓度,而起到镇痛作用。二膦酸盐主要药理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及其活性,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疏松性骨痛,显著提高骨密度,增加骨强度,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及脊柱良恶性肿瘤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完全或部分恢复椎体丢失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增加椎体稳定性,缓解疼痛。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为骨质疏松慢性疼痛行可行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有效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对骨质疏松慢性疼痛的防治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疼痛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慢性疼痛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经皮单通道与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位新维 喻景奕 《中医正骨》 2022年第5期21-27,共7页
目的:比较经皮单通道与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单通道组... 目的:比较经皮单通道与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单通道组和单侧双通道组。2组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其中单通道组采用经皮单通道技术、单侧双通道组采用经皮单侧双通道技术。观察记录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评价腰部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术后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标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单通道组和单侧双通道组各30例。①一般指标。单通道组的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单侧双通道组[(0.77±0.18)cm,(1.52±0.59)cm,t=2.583,P=0.012;(43.57±9.42)min,(50.64±10.66)min,t=2.156,P=0.035]。②腰部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2.380,P=0.119)。2组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总体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分组效应(F=17.195,P=0.000)。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腰部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F=1352.911,P=0.000)。2组患者的腰部疼痛VAS评分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2组的下降趋势不完全一致(F=1058.132,P=0.000;F=447.262,P=0.000)。术前、术后6个月,2组患者腰部疼痛VA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19±1.07)分,(8.45±1.59)分,t=0.647,P=0.428;(0.59±0.10)分,(0.61±0.18)分,t=0.289,P=0.595]。术后1d、3个月,单通道组腰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单侧双通道组[(3.24±0.27)分,(4.03±0.56)分,t=62.087,P=0.000;(1.04±0.32)分,(1.43±0.76)分,t=6.174,P=0.019]。③ODI。术前、术后6个月,2组患者ODI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5.32±11.67)%,(44.67±10.59)%,t=0.589,P=0.558;(2.81±0.87)%,(3.05±1.03)%,t=1.256,P=0.214]。术后6个月,2组患者ODI均较术前降低(t=22.561,P=0.000;t=23.478,P=0.000)。④JOA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2组患者JO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69±2.53)分,(9.07±1.97)分,t=0.789,P=0.433;(27.98±3.21)分,(28.14±4.05)分,t=1.274,P=0.208]。术后6个月,2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增高(t=25.698,P=0.000;t=25.017,P=0.000)。⑤综合疗效。术后6个月,单通道组优16例、良11例、可3例,单侧双通道组优15例、良10例、可5例。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0,P=0.653)。结论:经皮单通道与经皮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者的疗效相当,但后者的切口和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 临床试验
下载PDF
颗粒骨打压植骨在腰椎后路融合修复中的应用:随机对照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世海 刘孟军 +2 位作者 位新维 王松 陈志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11-1215,共5页
背景:临床中实施常规的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技术可以减轻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腰椎疼痛,缓解神经压迫,增强脊柱稳定性,但远期疗效有限且治疗费用较高。目的:探讨颗粒骨打压植骨在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后路融合修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L3-S1... 背景:临床中实施常规的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技术可以减轻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腰椎疼痛,缓解神经压迫,增强脊柱稳定性,但远期疗效有限且治疗费用较高。目的:探讨颗粒骨打压植骨在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后路融合修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L3-S1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7例,随机分两组治疗,观察组(n=27)采用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联合椎弓根钉进行椎间融合,对照组(n=30)采用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以及住院费用和下床活动时间等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与末次随访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颗粒骨打压植骨联合椎弓根钉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机体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费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打压植骨 腰椎管狭窄 融合 腰椎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阻挡钉快速置入技术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8
作者 喻景奕 周公社 +3 位作者 位新维 黄明 孔长旺 魏世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探讨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快速置入阻挡钉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周口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4例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7例;年... 目的探讨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快速置入阻挡钉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周口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4例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7例;年龄21~60岁,平均39.7岁;2例GustiloⅠ型开放性骨折。骨折按AO/OTA分型:42-A2型3例,42-A3型4例,42-B1型6例,42-B2型2例,42-B3型3例,42-C1型2例,42-C2型3例,42-C3型1例。髓内钉内固定术中透视下手法复位矫正骨折远端存在的内外翻复位不良,依据骨折类型选择在成角的凹凸面紧贴主钉置入3.0mm斯氏针阻挡,然后逐步替代为4.5mm阻挡螺钉并完成交锁固定。术后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包括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骨延迟愈合与不愈合);通过术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评估骨折复位及力线。末次随访时依据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术后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5.5个月(24~48个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为68.3min(50~8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mL(60~150mL)。1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经动力化后获愈合,所有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9个月(3.0~8.5个月),未观察到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畸形愈合等。末次随访时依据Johner-Wruhs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对于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远端内外翻复位不良问题,可以通过手法矫正,斯氏针辅助复位并替代为阻挡螺钉的方法获得快速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固定术 骨钉 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
原文传递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王怀 位新维 宋永辉 《中国实用医刊》 2023年第2期9-12,共4页
目的分析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LSS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治疗,研究组采用单侧... 目的分析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LSS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治疗,研究组采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更短(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00%,1/50)低于对照组(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P=0.036)。结论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老年LSS效果明显,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管狭窄症 老年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 全椎板切除双侧减压
原文传递
两种腰椎间盘切除术式神经传导与疼痛介质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金磊 王怀 +2 位作者 喻景奕 周公社 位新维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621-1623,共3页
[目的]比较内镜与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神经传导与疼痛介质的改变。[方法]2017年3月-2020年1月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其中,51例采用内镜下髓核摘除(内镜组),49例采用传统开窗髓核摘除(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 [目的]比较内镜与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神经传导与疼痛介质的改变。[方法]2017年3月-2020年1月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两组。其中,51例采用内镜下髓核摘除(内镜组),49例采用传统开窗髓核摘除(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神经传导、疼痛介质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内镜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术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内镜组腓肠神经、隐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术后两组5-HT、PGE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内镜组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内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传导与疼痛介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镜髓核摘除术 开放髓核摘除术 神经传导 疼痛介质
原文传递
斜外侧腰椎体间融合术初次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11
作者 位新维 喻景奕 +2 位作者 周公社 张金磊 王怀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评价斜外侧腰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0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一2019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采用0LIF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评价斜外侧腰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0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一2019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采用0LIF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74±1.63)个月。术后(12.66±3.64)周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随访期间,患者术后疼痛逐步减缓,功能逐步改善。与术前相比较,末次随访时VAS和0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椎前凸角(LL)显著增加(P<0.05),而侧凸Cobb角显著减少(P<0.05)。至末次随访时,50例患者再次手术椎间隙均达到骨性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下沉。[结论]采用0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斜腰椎体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