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早期的市民社会理论——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留白”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何乐如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9-18,共10页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留白”,这些“留白”浸润着他对突破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框架的思考。马克思搁置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及的《市民社会》章写作计划,根本原因在于他当时无...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留白”,这些“留白”浸润着他对突破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框架的思考。马克思搁置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及的《市民社会》章写作计划,根本原因在于他当时无法对私有财产问题进行透彻的剖析:一方面,他所坚持的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式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他缺乏经济史的理论视野,无法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实现了两个转向:其一,对私有财产和等级问题的历史考察,使他无意中转向了唯物史观;其二,认识到深入研究市民社会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促使他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市民社会 私有财产
下载PDF
经济哲学视角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生成
2
作者 何乐如 姜海波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28-35,共8页
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过程的钥匙。从经济哲学的研究视角切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可以发现,政治经济学的介入和唯物史观研究的深入是其市民社会理论生成的关键。在《德意... 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过程的钥匙。从经济哲学的研究视角切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可以发现,政治经济学的介入和唯物史观研究的深入是其市民社会理论生成的关键。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关于市民社会的研究成果只能称之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相关问题的思考,不能称其为成熟的市民社会理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成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仅为马克思撰写《资本论》、表征资本主义灭亡逻辑做好了理论准备,为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建设逻辑提供了理论资源,而且还能为推进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理论 经济哲学 唯物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马克思“工人阶级”概念的中国化考证——基于《雇佣劳动与资本》早期中译本的分析
3
作者 何乐如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27,共7页
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概念的中国化考证研究意义重大。“工人阶级”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其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常常将“工人阶级”译为“劳动阶级”... 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概念的中国化考证研究意义重大。“工人阶级”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其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常常将“工人阶级”译为“劳动阶级”与“劳工阶级”,这种译法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近代中国落后苦难的社会现实,使得“工人阶级”概念一经传入就获得普遍的认可与广泛的传播,“工人阶级”概念中的中国元素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工人阶级”并不是一个一经产生就永恒固定的概念,它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工人阶级” 《雇佣劳动与资本》 中国化
下载PDF
“法的意志”与“实际权利”的关系:马克思法哲学的核心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何乐如 姜海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6,共9页
西方学界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呈现为两种路径:注重客观物质层面的唯物主义路径和强调精神性意志的唯心主义路径。这两种非此即彼的单向度研究路径都曲解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走向了不同的极端。事实上,马克思不仅主张个体应当... 西方学界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呈现为两种路径:注重客观物质层面的唯物主义路径和强调精神性意志的唯心主义路径。这两种非此即彼的单向度研究路径都曲解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走向了不同的极端。事实上,马克思不仅主张个体应当具有物质性的实际权利,还强调个体精神意志的重要性,二者缺一不可。可以说,马克思是在对主客体关系的分析中去揭示“法”的本质的。理解了这一点,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的意志 实际权利 马克思法哲学思想 党的领导 人民意志
下载PDF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何乐如 陈钰 《福州党校学报》 2022年第6期15-21,共7页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呈现,是文化自信、人民至上、守正创新的中国话语表达。厘清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诠释,也阐明了中国化...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呈现,是文化自信、人民至上、守正创新的中国话语表达。厘清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诠释,也阐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道路伟大实践不可动摇的真理。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应当从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四个层面依次展开。对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的探究,是为了确证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历史因素与文化底蕴;对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分析,是为了确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与中国道路的建设实践,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根本原因和成果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下载PDF
新时代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逻辑理路与现实进路
6
作者 何乐如 陈钰 《活力》 2022年第21期64-66,共3页
新时代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对于推动构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路径选择上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 新时代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对于推动构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路径选择上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党对各种组织和事业的全面领导制度,强化和巩固新时代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党的全面领导 价值指向 逻辑理路 现实进路
下载PDF
法治中国彰显人的本质
7
作者 何乐如 《神州》 2019年第22期251-252,共2页
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呼唤着法治中国的出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急需法治中国建设以推进国家法治的建设与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法治中国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的法治中国哲学理念、人的本质的现实彰显,这三... 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呼唤着法治中国的出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急需法治中国建设以推进国家法治的建设与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法治中国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的法治中国哲学理念、人的本质的现实彰显,这三个方面对法治中国彰显人的本质进行全面的论述,以期全面把握法治中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以人为本 人的本质
下载PDF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未解之问”探赜
8
作者 何乐如 陈钰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61-70,共10页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9个“留待以后再谈”却并未解决的“未解之问”。这些问题大体上能够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国家和教会的关系问题;其二,对黑格尔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叙述逻辑的反思;其三,对本质二元性的解...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9个“留待以后再谈”却并未解决的“未解之问”。这些问题大体上能够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国家和教会的关系问题;其二,对黑格尔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叙述逻辑的反思;其三,对本质二元性的解析;其四,对市民社会相关问题的思索。青年马克思留下的这些“未解之问”,既不是他随意思考的无意义的问题,更不是他写作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就遗忘了这些问题,而是因为经济史知识的缺乏,使他当时无法深入这些问题的根源处进行“治本”的处理。对这些“未解之问”进行深度剖析后不难发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对自己今后的研究理路有了规划。《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可以被看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探照灯,也是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和转变的路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未解之问” 市民社会
下载PDF
“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解读
9
作者 何乐如 姜海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2年第1期292-306,共15页
“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市民社会的描述,这一理解与学术界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解读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解释传统相悖。从马克思早期的文本内容和文本表述来看,虽然“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 “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市民社会的描述,这一理解与学术界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解读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解释传统相悖。从马克思早期的文本内容和文本表述来看,虽然“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这一观点,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其他文本中的市民社会表述存在差异,但在思想逻辑上并不矛盾,它恰恰展现了马克思复杂思想的发展进路,是马克思市民社会认知不断更新的具体呈现。可以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真正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的市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唯物史观 历史性 物质性 现实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